聆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幻曲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7

聆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幻曲

这是一篇“梦游”之作,开篇时已经写了他入梦的缘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仙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那天姥山,那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隔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这开篇已经有了神话般的意境,“瀛洲”是一座神山,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是蓬莱,一座是方丈,一座是瀛洲。提到“神”增加了我们想一探究竟的想法,引导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前往。

接下来是真正提到天姥山,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游览之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座山极其高大,气势宏伟。诗人先就其纵向而言,高到了仿佛与天相接,又与高俊出名的五岳相比,亦是超出。“掩”也是高出,它也超出了“赤城”。“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其山上多赤石而得名。接着,诗人以天台为点,说天台虽高但也要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下,这是横向看山。如此高俊之地,在云霞里忽隐忽现,我们早有心意想要随着诗人的足迹向那梦境飞去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从这句开始直到“失向来之烟霞”都是梦境的主体。

恰如袁行霈先生评李白之诗心是“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随狂风,或随大雁,或随明月”的。这一次诗人梦到自己一夜间随月而飞,飞过镜湖,飞到了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清澈,猿声啼鸣。于是,诗人也穿上了谢公当年发明的底上有齿的木屐,开始了这次非凡之旅。他沿着那绵延至天际的石阶,攀到山的半腰,见到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诗人经过那许许多多的岩石,随着山形转弯,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顶都在发抖。天气这时也发生了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腾起烟雾。在朦胧的景致中忽现:

“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这时“訇然中开”了一个*的世界,洞天福地。

此时的世界是忽然间由暗转明,“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这次的聚会宏大又热闹非凡,虎为仙人鼓瑟,鸾为之驾车,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光耀夺人、惊心眩目,俨然一场群星的聚会,这也恰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我想这是诗人长期漫游山水的印象,也有他在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痕迹,这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一切都通过诗人绮丽的想象、大胆的笔法展现无余。

然而,瞬息即逝的幻梦因“魄动”而醒,猛然惊醒让诗人长长地叹息,留下的只是冰凉的枕席和沉甸甸的思索……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诗人的感慨,也是诗人经历了人生几多得意和失意后的思考所得,人生啊不过也是一场梦而已,所有的一切都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过。此刻能够给予诗人安慰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此句似乎可以到此作结,但诗人愤然道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诗人长久以来不得志的苦闷之情,这神来一笔,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名山的寻访是因为对权贵的抗争,它喊出了*社会里众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不“事权贵”,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我肯定,更是后来多少文人争相竞逐的名句。恐怕只有李白敢于大声呼喊,恐怕只有李白这位诗仙才能将梦境与现实结合的如此紧密,恐怕只有李白才能这般豪放浪漫、不拘一格。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拓展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拓展阅读

1、·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云霓明灭或可睹。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吴越,一夜 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

唐玄宗宝三年(744),在长安受排挤,被赐金放还 。第二年,他从东鲁向南历吴越,写下了这首诗,给在东鲁的朋友。诗人将境中的山,描绘得虚而玄奇,恍惚莫测而意境开阔雄伟。

诗文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诗文首先写到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的瀛洲虚不可求和现实中的山若隐若现,如若仙境。诗人在这里以虚衬实,暗示了诗人对山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从“横”到“恍惊起而长嗟”),详细地描写了诗人山的光怪陆离的景象。山高耸连,横卧云间,气势比五岳还 要挺拔,像要压倒赤城仙山,四万八千丈的台山在山面前,好像东南地势下陷,台山顿时变矮了。诗人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诗人接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瑰丽神奇的景色。诗人被越人的话吸引住了,一心想见一见山,于是,诗人在夜 里飞过了明净的镜湖,接着又飞到了剡溪,来到谢公曾经露宿的地方,看到碧波荡漾,见猿声啼叫。诗人在这里路程写得详细、清晰,并且丰富而生动,环境幽静而神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穿上了谢公的木屐,一步步登上石阶。“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他在攀登中,在半山腰中,看到了太阳从山海间升起,鸡高唱报晓,这里诗人通过视觉和觉两方面写了自己看到的和到的山景。接着诗人突然转笔,刚刚写完早晨,就又进入了晚上的描写,千岩万壑,山花迷眼,乱石倾倚,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不知不觉就感觉到了傍晚。这种急转直下的变化,更加突出了虚色彩,因为境本来就是一个个片段之间的连接,所以有时看似很突兀,而这也正是境中能见到的特殊景色,所以诗人写得也很真实。在暮色中诗人仿佛到了熊咆龙,它们的声音之大能让山谷惊动,深林战栗。青云浓密像要下雨,水波舒缓被一层烟雾笼罩,这是一个多么玄而又幽深的意境啊。“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不仅如此,接着就是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好玄而惊骇的场面啊。接着一声轰鸣,*洞府打开,于是诗人看到了仙境中的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色苍青见不到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云之君”身披彩虹,驱着长风,纷纷来到。虎鼓瑟,鸾驾车,仙人多如麻,日月交辉,这是一个何等热闹繁华的仙人盛会啊。日月交辉,金银台相映,彩虹飘舞,长风飞扬,这是多么光彩耀人、辉煌灿烂的景象啊。诗人能见这样鲜活盛大的场面是与其在宫廷中生活多年和历四方的丰富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在中将场景写得这样丰富饱满而又异彩纷呈,充满浪漫气息。就在诗人陶醉在这繁盛的仙境中时,突然醒了。

第三部分(“忽魂悸以魄动”到“使 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从中醒来,重又回到了现实。境破灭,让他嗟叹不已,没有了云霞间缥缈让人神往的仙境,只有眼前冰冷的枕席。诗人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饱含了对人生经历中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此时诗人只有“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兴于山水间,来抚慰自己酸楚疲惫的心灵。诗文好似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最后,诗人又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愤然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点名了文章主题。诗人之所以向往仙境,是因为现实生活让诗人不得志,权贵争斗让诗人厌恶。这最后一句也抒发了很多怀才不遇人的心声。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想象丰富,使 整首诗流光溢彩,奇飘逸,惊心动魄,雄迈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最后一句让人振奋,表达感情明朗、潇洒、不卑不亢。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境?是仙境?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裁集》卷六)

2、《》原文及翻译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云霓明灭或可睹。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山高耸入云,连着际,横向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吴越,一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色已经昏暗。熊咆龙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权贵,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台县北。

台:山名,在浙江台北,与相对。

此:指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鸡,日出时则鸣,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传说中*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空。

金银台:传说中*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与灭。

君: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中情景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主义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3、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的原因?

②写五岳、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境中才能览的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山后至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点击查看更多聆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幻曲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1894.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除夕夜的诗句佳句
  2. 感悟工作的经典语录
  3. 初中学校领导班子的述职报告
  4. 《弟子规》心得
  5. 公司财务部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6. 关于每月的诗精选
  7. 伤感爱情句子精选
  8. 自选商场的教学反思范文
  9. 诚实守信的日记
  10. 六一儿童节搞笑幽默祝福短信
  11. 大学生两人三足跑比赛活动策划书范文
  12. 这个冬天不太冷优美散文
  13. 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4. 幼儿运动会发言稿范文示例
  15. 新春佳节祝福语201鸡年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