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4:59

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结识良友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任职历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晚年生活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拓展阅读

1、梅尧臣《陶者》翻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揭露*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2、《渔歌子·草芊芊》抒情诗翻译

五代:孙光宪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注释」

⑴芊芊——芳草茂盛的样子。

⑵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

⑶连波涨——意思是草色与波浪相映连成一片。

⑷泊枫汀——船停泊于有枫树的水汀边。

⑸玉轮——明月。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

⑹联极望——向四边远望。

⑺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

⑻黄鹄(hú胡)——天鹅,游禽类,体长三尺多,形似鹅,颈长,上嘴有黄色之瘤,多为白色,栖于水滨。

⑼侬家——我,自称。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

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听着黄鹄的叫声,见到白鸥栖息,渔人更感到自己同鸟儿一样的自由,于是就有“谁似依家疏旷”之感。

3、《情妇》

郑愁予简介

(1933—),名郑韬,祖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名郑韬,童年时随父亲的军旅生涯生遍大江南北。少年时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1947年入北京大学学班学习。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新作。台湾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后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绣的歌谣》等。

在一青石的小城,住着我的情一妇

而我什么也不留给她

只留一畦金线菊,和一个高高的窗口

或许,透一点长空的寂寥进来

或许……而金线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

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

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

候鸟的来临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郑愁予不管在台湾诗坛上,还是在全中国的诗坛上,都是一个很特出的诗人。他出版的诗集虽然不是最多的,甚至算不上多。但象他那样被广大读者和诗评家传唱、赞美、引用,经常流传于口头和笔端的名篇名句,是不多的。他的《错误》、《水手刀》、《残堡》、《小小的岛》、《情一妇》、《如雾起时》等诗,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台湾的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很少人不拜倒在他的脚下,他的诗在台湾诗坛上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偏爱郑愁予的作品呢?我想,他的作品最打动人、最能引起共鸣的地方,莫过一个“情”字。

郑愁予的名篇中,有不少写爱情的诗。故此,人们称他是台湾爱情诗的高手。他那些醉人的爱情诗,是弹青年男一女心弦的手指;他那些色*彩斑斓的爱情诗,是拴住千万青年男一女的彩带。然而,郑愁予爱情诗的重要特色*,不是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是以内在的情感动人。他的爱情诗的情感,不一定是高尚的和洁白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庸俗和自私的,但他的爱情诗的情感却无一例外都是非常自然和真实的。正因为真,所以他的名篇《情一妇》所表达的情感即使很自私,亦有一种动人的魅力。

郑愁予的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并不是其情感的高尚,而是其情感的真实。诗中的主人公是个爱情的霸权主义者,他占有妻子,还要再占一个情一妇,而且对情一妇的感情也要独占。自己要出门远游了,也不给情一妇一点自一由。把她锁在青石小城的深闺之中,什么也不给他留下,只给他留两年物品,而且还是精心挑选为已所用的:一个金线菊,因为此物象征着善等待;二是一个高高的窗口,好让她寂寞难耐时从窗口向远处眺望他。而他去时穿件蓝衫子,要让情一妇感觉如天色*般的衫子象征着季节,象征着候鸟传来了他的信息,以免她对他失望。

“我”是个爱情上的彻底的利己主认者,但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强在的艺术*力。

点击查看更多曾巩《咏柳》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3899.html

热门阅读

  1. 短信祝福语——送给朋友
  2. 201年假期问候语
  3. 雪儿教学设计范文
  4. 经营面包房的策划书范文
  5. 2016年妇女节发给女朋友短信祝福语
  6. 教师寒假学习计划
  7. 最小的风险就是最大的成功故事
  8. 小s没人性的减肥语录
  9. 书香活动总结
  10. 世界上有哪些名人的故事
  11. 九月份的国旗下演讲稿范文精选
  12. 此间有海心情随笔
  13.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教案
  14. 是谁改变了我的生活无奈之下何去何从的杂文随笔
  15.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小溪》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