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件《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6

小学课件《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3、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⑴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⑴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⑵写对济南的总体感:

⑶“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⑶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研读与赏析

1、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⑴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⑵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⑴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⑵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

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自由探究:

问题组:

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④“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⑵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3、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明确:

⑴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⑵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⑶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⑷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⑸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3、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拓展阅读

1、关于《秋的雨》

【导语】是根据程标准的要求和对象的特点,将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方案的想和划。一般包括目标、重难点、方法、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微点阅读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秋的雨》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根据文特点和后练习的提示,本目标有五,一是有感情朗读,体验秋的美;二是练习概括:文从哪几方面写秋的雨;三是用抄写和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四是有关识字和写字的目标,五是有关后拓展的目标。中,要注意三个目标的整合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体验

古人笔下的秋雨是令人心烦的。本文的秋雨,却是一曲丰收的歌,一首快乐的歌。要根据文特点,引导生体验作者对秋雨的独特感受。

1、在情境中朗读。老师可用导语或图片把生带入文的意境,让生在意境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秋雨的神奇和美丽。

2、在想象中体验。在精读中,要求生画出每个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想象,体会秋雨的神奇和美丽。

3、在激活生活经验中想象体验。如第二自然段的,在生理解了文内容以后,可用你看,它把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引导生模仿文,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又如第三自然段的,也可引导生联系生活经验,就秋的气味展开想象。

二、概括

练习概括是本的重点,也是难点。从三年级起,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必须在体验和熟读的基础上练习概括。

生体验了秋雨的美丽以后,让生默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在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让生想想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文的开头和最后的自然段都不是写秋雨的某个方面,生不易理解,老师要予适当讲解:开头说秋雨带来了秋,是总起;结尾说秋雨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是总结;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和提示的到来写秋雨。

三、积累

1、在朗读背诵中积累

练习题提示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对生的喜欢,要多鼓励,不要限制,是背全文。

2、在摘抄中积累。首先,可引导生认识练习中例句的特点:两句例句都是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老师可提示生,除了打比方的句子,文中还有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句式相同又连在一起的的句子,都值得好好品味,积累。交代清楚以后,才让生摘抄。也可先摘抄再交流,交流时要说说所摘抄的句子的特点。

四、拓展

后练习中有三道拓展题,要引导生自主选择,认真完成。还可让生搜集有关写秋雨的诗文、图片,除了自己欣赏,要在同间交流。

2、一年级上册语文《江》优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和背诵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水乡的美景。培养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借助拼音和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文并背诵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具:自制CAI光盘,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鱼、荷叶、东西北图案的头饰。

具:生字卡片。

时安排

1~2时。

一、利用CAI情境导入新

多媒体显示江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题。生借助拼音齐读题两遍。

师讲解:江就是我国的长江以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文,其余同边听边用“·”画出生字,师抽查。

4、师范读、领读。

三、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生拿出生字卡自读,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组合作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生用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生练习描红,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

1、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西、北,并让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戴着东、、西、北的头饰扮演东、、西、北,3个同戴着鱼的头饰扮演鱼,6个同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习,我们会了本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3、最新版数一年级上册公开2~5的分与合3

目标: 认知目标:

使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数思考:

在自主探索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地思考; 解决问题:

生动手操作中探索简单规律并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与态度:

在活动中培养生合作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生在组合作、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 难点:

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的两种组成。 过程:

一、故事导入,诱发参与

(多媒体播放动画故事)猴子终于长大了。这一,它也着妈妈的样子爬上树摘下了4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它准备把4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拿回家给猴妈妈,可以怎么分呢?猴子拧起了眉头…… 二、合作操作,探究新知 1. 4的分与合

(1)组合作:动手尝试把4个桃子分在两个盘子里。 互相交流:你是怎样分的,你有几种分法?

(2)演示交流:摆一摆、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还可以怎么分?还有吗?(实物投影展示三种不同的分法)

(3)组讨论:看着这三种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 汇报交流并板书。

(4)在书上填一填,读一读。 (5)拍手对口令:

师:我说1,生:我说3,齐:1和3合成4。…… 2. 5又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在算机上置可以拖动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和填分合式的线框)

4、一年级上册语文《江》优秀

1、会本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背诵文。

第一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水乡图景。

二、分析

三、初读指导

1、范读

2、自由轻声读

3、检查自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生自己分析

第二

一、复习

指名朗读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可采莲(引导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文背诵

四、

五、作业:

记住本生字,有感情的朗读文背诵文。

结:这种让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课件《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4408.html

热门阅读

  1. 公司租房合同范本
  2. 银行优秀员工自我鉴定
  3. 2016年新春短信祝福语大全
  4. 最新感恩节给朋友的祝福语分享
  5. 人生迷茫的句子
  6.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幽默搞笑祝福语
  7. 安徒生童话《跳蚤和教授的故事》
  8. 2016关于除夕夜祝福语大全
  9. 毕业生的经典祝福语
  10.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11. 《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范文
  12. 爱生周的活动总结
  13. 我是小小修理工教学设计范文
  14.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15.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