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
拓展阅读
1、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当涂县西南,由两座山组成,东面博望山(也叫东梁山),西面梁山,长江当中流过,两山夹峙如门。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安徽古代为楚国地域,流经的长江为楚江。
两座山合起来叫一个名字,在中国不多见。古人不会乱来,这两座山一定有重要特征,就是形状、高度相似,而且夹峙而立,“门”的命名形象到位。
怎样更形象地描述这两座山像门?
李白浪漫地认为,两座山原本一体,是因为汹涌的长江冲成一分为二,从当中打断,即所谓“中断”。“开”是“中断”的结果。
如此一浪漫,天门山俨然神话。
同时可能断定,此时李白看到的江水一定凶猛,否则不会这样形容,下一句正是解释。
到了天门山,江面狭窄,波涛更加汹涌,不但产生回旋,而且长江由此北折。
这两句,类似介绍,比较平淡。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读诗,有时候就是读诗人的心,读他的性情,读他观察事物的角度,读他的敏感度。从中也许我们能读出诗人的水平。
此时此刻,天门山给李白怎样的印象,他敏感到天门山的什么不同?
豪放是李白诗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识别,“两岸青山相对出”,则体现了他的敏感细腻。
“相对”,正是说明了博望山和梁山的相似,像门的两个边柱那样的相似,“出”字则说明了江山湍急。
“相对山”三个字,准确描写了天门山的与众不同。
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赛车游戏,两边景色目不暇接,呼呼而过,或者说呼呼而出。
人不可能总盯一处,肯定别视,具体选择什么入诗,是我们读诗的乐趣所在,同时也是了解诗人极好的途径。
“两岸青山相对出”是快镜头,是近距离,如果继续,会显得拘泥不堪。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慢镜头,是远距离,如此大幅度地蒙太奇,读起来心胸开阔,实际上是诗人大气开阔。
大日小帆,在太阳底下出发,我看到这样的景色总是激情。江面上虽显渺小,但它敢闯敢搏。有太阳做后盾,怕什么?
孤帆逆行,不会很快,但顺行的李白一定很快,“来”是相对,也就是说,“来”的应该是李白而不是“孤帆”,但此时的李白忘记了自己的快,而以为是“孤帆”快,与孤帆的距离越来越近。
李白如此认为,是否将“孤帆”看成了自己?夺日而出,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
“孤帆一片日边来”,总是让我想到不息的奋斗。
【古诗写作背景】:出蜀漫游的主要目标是吴越,而吴越的重中之重就是南京。离开庐山,打起背包,李白再次出发。
顺江而下,必经安徽。头枕波涛的李白睡了一夜好觉,天微晓时,准时走出船舱,因为马上就到了天门山。
又一首名作留世。
2、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比如这首古诗,堪称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且看: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 “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3、庐山真面目全诗李白
我的旅游历程
1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读书时,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们知道了庐山的美,也种下了去庐山看看的种子。
沿着乔灌交错,藤萝掩映的石阶小路往上走,左边流水潺潺,右边参天大树,鸟声叽叽啾啾,虫鸣嘤嘤嗡嗡,耳之所听,目之所触,都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忧愁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吵杂的人声越来越响,咚咚的水声越来越近,哇,银白的瀑布蓦然映入眼帘,瀑布从高高的山顶往下冲,可它好像知道留白的妙处,在第一个平台歇一歇,冲到第二个平台再蓄一蓄,最后才放开胆子冲进碧潭里,碧绿的潭水扑面而来,潭边人潮拥拥,都抬着头再往上望,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再次温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精髓。
2
古人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庐山主要精华景区就在山南一带,有千年历史,主要胜迹有三叠泉,白鹿洞,秀峰,观音桥……
观音桥是我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它建于宋代,用107块(每块重达1吨多)花岗岩砌成的,全桥19.4米长。
观音桥又是庐山上的古道,古代名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踪迹。
桥拱上刻了很多诗,词,美不盛收。
3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温差常在15~20℃之间。
从挥汗如雨的山下来到凉爽宜人的山上,真是两重世界两重天。
白居易赞:“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
春季是11.5℃,夏季22.6℃,秋季17.4℃,冬季常在1℃左右。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
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幻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
4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庐山的美当然也需要每个人细细品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