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1:19

《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做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朗读课文。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句子。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 果如鹤唳云端。

⑹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⑼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⑽ 徐喷以烟。

⑾ 以草为林。

⑿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 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拓展阅读

1、人版植树的牧羊人最新 植树的牧羊人

一、学目标

1.默读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2、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师点拨疑点。

二、学安排

学内容】

一、前三分钟发言:1、学生介绍作者和初读文的印象:写了一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入新,边学边理清文结构:

1、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2、关于*:首先最重要的是*,*就是*,而*作为神化身为人来到人间,最大的使命是牺牲自己,心甘情愿被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由于人类自从亚当犯罪后,罪就把人与神相隔绝,而*自己没有罪作为赎罪羊献上,在十字架上受苦替代以前的将来的人类的所有罪,且三天后复活。而人们只要相信*并接受洗礼,就能洗去罪,成为*徒。这是*的核心。而*精神则是由主*的训与精神所衍生出来的,比如爱人如己(博爱),怜恤**(建立*院、救济院),平等(在主里互相是弟兄姐妹),自由(不再被罪束缚)以及爱你的仇敌等等。

(一)学生自主学习:1、速读文,把握文章内容。 2、找出评论的语句,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班级内互动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

探讨结果: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探望。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后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还有这些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个角度来思考。

四、布置作业:1、外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2、完成校本作业:抄写词语,完成后的第一和第二题等。

一、复习旧

1、检查作业,听写词语。

2、理解结构.为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3、问题导入新: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二、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1)极为认真(见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三、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问题导学: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的 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板书: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启示——*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文宣扬*徒精神: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四、完成后第四题:我身边好人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写一则读书心得。

六、学反思: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牧羊人形象: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文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以上就是收集的人版植树的牧羊人最新内容了,本网站还有许多语文知识,期待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2、小稻秧脱险记第二

一、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并演一演这个话故事。

2、学会本的10个生字,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在对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知道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

二、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而理解文意。

2、在读好文的基础上表演。

三、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读、演文。

四、学准备:

1、前布置学生查找并了解有关除草剂、喷雾器的知识。

2、制作CAI件。

五、间:

六、学准备:CAI、图片、头饰

七、学过程:

第一初读感知,学习文一、二、自然段,书写生字(略)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

1、(老师很关心地、好奇地问)同学们,老师听说水稻田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有这回事吗?(学生七嘴八舌回答)这不,我被他们找来评理,你们能把具体情况说一说吗?这样我就更清楚了。

2、指名学生生动复述文一、二自然段内容。(师:看来,不止是争吵,杂草们还在抢小稻秧的营养呢!)

3、师指名生评价,那真是是一群什么样的杂草?(出示图片并板书:杂草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是呀,正是因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看!正需要营养的小稻秧?(出示图片并板书:小稻秧脸色蜡黄)咱们的小稻秧遇险了。

4、过渡语:看到同学们皱起了眉头,我想你们一定非常担心小稻秧的生命危险吧!我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关心小稻秧的命运。这节,我们继续读文,看看后来怎么啦。

二、精读感悟、演中求知

1、生自由读文三、四、五自然段。师过渡语:小稻秧能否顺利脱险?它们又是怎样脱险的?带着这个问题,生自由轻声读文的三~五自然段。

2、读后,学生自由谈谈“脱险”部分的大意。

3、看CAI件。快看——(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播放CAI。)

4、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同位互相练读,师**指导,相机评:**同学读得真好,边读还边做动作,把我都吸引过来了……你们也这样试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文的三、四自然段。

①杂草。(给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把他当成文中的角色)抓住“警觉”来体会它的害怕,抓住“有气无力”,“纷纷倒下去”来体会杂草在化学除草剂的.强大攻势下一败涂地。“有气无力”“纷纷”等词可以指名生边读边演,读中体会。(板书:有气无力)重点词语:

A、“警觉”(感觉到不对劲/有点害怕/有所察觉)

B、“你是谁?”(声音颤抖、害怕/故作镇定/紧张)

C、“有气无力”、“纷纷”、“喘不过气”(演中理解)

拓展:杂草会喊什么?来体会杂草的绝望,加强读的效果。

②喷雾器。抓住“洪亮”、“化学除草剂”、“收拾”、“大声”,“一边……一边……“等词语来体会它的正义形象,英雄气概。

6、分角色读文三、四自然段。

(1)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2)小组展示,集体评议。

7、在喷雾器大夫的帮助下,小稻秧脱险啦!再到稻田里去看看它们吧!学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生说。(师板书:吸足营养)能读出来吗?齐读,可以加上动作、语言呢。师:多么快乐的小稻秧啊!发散思维:小稻秧们,此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呢?(生畅谈)

8、师:看来,很多同学喜欢喷雾器,因为他喷出的除草剂救了小稻秧,他可是个英雄。现那如果在小稻秧遇险,你在旁边,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救小稻秧吗?

9、我们学完了文《18小稻秧脱险记》,要是咱们把他连起来演一演,可有意思啦,想试试吗?

10、学生在小组里练习读、演。师**指导。

11、指小组展示表演,集体评议。

三、写字指导

1、师指导生写好“欺负”一词。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习字册》上的其他词语。

四、板书

(杂草图)气势汹汹——有气无力

(喷雾器图)

(稻秧图)脸色蜡黄——吸足营养

3、小稻秧脱险记第二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边读边体会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词语的意思。

2、精读文,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3、凭借对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

4、能仿照文的写法,自编一个话故事。

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小稻秧脱险的过程,了解除草剂、喷雾器的作用,继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具准备:投影小黑板。

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通过这节的学习,知道什么?

二、精读

1、自读文12自然段。要求:用线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1)检查自读(出示文12自然段):

a、指名读文。

b、说说你画了那些句子。

c、你觉得这些杂草讲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结合回答理解词语不由分说和蛮不讲理)

e、杂草既多又凶,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理解气势汹汹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朗读)

f、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面对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怎么样了?

看到小稻秧病了?杂草们又会有什么表现呢?(学生分别回答)

(3)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指名评议指名读再评议齐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2、过渡:如果没有人来帮助小稻秧,小稻秧会怎么样?杂草们会怎样?

3、学习第35自然段。

(1)自读文思考: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讨论:毛毛雨是指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你见过除草刹吗?你知道化学除草剂有什么作用?通过查资料,你对除草剂了解多少?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分别说)

(5)投影出示喷雾器大夫与杂草在一起的图片:(学生自由答)

体会一下:喷雾器大夫是怎样对杂草说的?

想象一下,杂草此会不会气势汹汹?

引读:一个洪大的声音

(6)比较这个句子中的收拾分别是什么意思?

a、你把房间收拾一下。

b、这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7)听了喷雾器大夫的话,杂草们当又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指名分角色朗读文第三自然段。

(8)想象一下,纷纷倒下是怎样一副画面?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能不能集体做一个纷纷倒下的动作?(学生做)

(9)杂草们纷纷倒下后,小稻秧的.心情可能会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自由回答)

杂草们倒下了,小稻秧们该是多么高兴呀!它们会在田里怎样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想象出一定的动作)

(10)齐读文第3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读到这儿,你已经学到了哪些知识?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请你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小稻秧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

你愿意怎样地帮助它们?

3、你觉得文的题目合适吗?能不能再给文起个题目,并请你说明理由。

四、作业:

根据文的内容和同学们上讨论的话题,想象一下小稻秧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或遇到了什么样情况?

请仿照文的写法,自编一个话故事。

喷 洒 除草剂

4、小稻秧脱险记第二

文分析:

这是一篇有话故事,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杂草对小稻秧生长的威胁,以及喷洒除草剂能保护小稻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学要求:

1.学会本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离危险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文情感。

学重点:

通过学生对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离危险的,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学过程:

一、复习旧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首先来检查生字,看同学们记住了没有。(出示件)

二、初读

过渡:看来生词难不倒大家,那我们解决文是没有问题的。有信心吗?

1、自由朗读文。要求:是谁让小稻秧遇到了危险?又是谁让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读后回答:

(1)是谁让小稻秧遇到了危险?

(板书:杂草)

(2)又是谁让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出示:喷雾器的图片(介绍:喷雾器、除草剂)

(板书:除草剂)

2、这样看来,文章可以分为部分:一部分写小稻秧遇险,一部分写小稻秧脱险。大家说说文该怎么分?

三、学习文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把不理解的词语作上记号。

2、学生说。

3、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别着急,老师呀,也很想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我读得怎么样,好吗?(老师范读1、2自然段)

4、学生评价。

5、如果学生提出建议,师夸奖很会读书,很会动脑子,有请他读一读。

6.表演理解。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 (老师喊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笑声)

5.小稻秧遇到了这些蛮不讲理的杂草,怎样了?(板书:当场病倒)

他们得了什么病?(营养不良症)

6.理解了这些词语,我相信你们更能读好1、2自然段。想读的'站起来读吧!

四、学习文第3――5自然段

过渡:正当小稻秧身处险境之,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件)请同学们自由读3、4、5自然段。

1、出示件:喷雾器与杂草的对话(老师读“杂草的话”,学生读“喷雾器的话”)

2、分角色朗读,小组进行。老师下位指导。

3、检查:小组上台朗读,学生评价。

4、在他们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词语本来不懂意思的,经他们这么一读,现在就懂了的?

(学生说)

5、还有哪些词你还不明白的?

如果学生说到

“警觉”,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帮助理解。

“收拾”,就是把杂草毒死。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师:对了,这就告诉我们,词语一定要联系文来理解。

“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 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6、同学们理解的这么好,相信你们读得会更好!(学生读3、4自然段)

7、至此,小稻秧脱离了危险,他们怎么样?(板书:跳起舞来)(出示件)8、齐读第5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的一开始,你们就提了这个问题,现在能解答了吗?(学生回答)

六、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齐读。

2.重点指导:杂、欺、喘

师:下面,请大家把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师**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

点击查看更多《童趣》两课时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429.html

热门阅读

  1. 销售目标责任协议书
  2. 《苏州园林》的教案设计
  3. 2016年冬至短信群发祝福语
  4. 201年清明节手机短信祝福语
  5. 班主任经验交流的演讲稿
  6. 何家幼儿园小二班成果展的发言稿
  7.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范文
  8. 教学探讨计算机基础论文
  9. 关于雨水节气的短信祝福语
  10. 公司年会部门祝福语2016最新
  11. 毕业季祝福的诗歌
  12. 最后的宽容美文摘抄
  13. 小学综合实践的活动计划
  14. 真情人生感恩故事
  15. 正规公司正式劳动合同范本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