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参与者》教学设计与反思
1、知道应当认真执行集体中经大家民主决策出的行动计划,这是自己的责任。
2、学会管理自己,形成主动管理自己和参与校内各项工作的意识。
3、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愿意并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服务。
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一、导语: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集体的事情要大家商量,而且我们学会如何去商量,谁能为我们大家说说制定的《听说守则》?
二、新授: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单元第三课《我是参与者》。
1、师:每年我们学校、少先队、班级都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谁能说说咱们学校、班级都组织了哪些集体活动?
生:说一说
2、咱们学校集体活动还真不少,你都参加了哪引起活动?能给大家说说活动中有趣的经历或是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生:说一说
3、听了同学参加活动的经历,还有你自己参与活动,说说自己参与活动有哪引起体会?参加集体活动对我们大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呢?
生:议一议,说一说
小结:听了大家的介绍,让我们感到参加集体活动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各种技能,感受到集体的快乐,还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老师也看到有的同学没举手,我猜你可能是没参加某些集体的活动,能说一说你没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吗?
生:说一说
这几位同学说了没参加的理由,有的确实有困难。那我们应怎么面对这些困难和同学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我们来看看发生在第五小队的故事:看教材P
5、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议一议,说一说
A、同学们,如果因为有不同意见,不想参加就可以不参加,那集体活动和集体制定的计划会怎么样?
生:议一议,说一说
B、集体做出的决定,是不是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为什么?
生:议一议,说一说
小结: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民主决策定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6、如果我们大家都抱有“缺我一个没关系”的想法,那结果会怎么样?
生:议一议,说一说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有哪些体会?
生: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组织活动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我们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作为集体一员,有责任参与集体活动。
《我是参与者》是五年级思品第二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的第三个主题。本课安排了“可以不参加吗”、“我们可以做什么”、“自己管理自己”、“参与无极限”四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引导学生研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为集体做事,为大家服务。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列举了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为集体所做的各种事情,如班**管理班级,为班级工作费心费力。上周我班值日,很多值日生每天很早到校打扫校园卫生。还有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等等。
在进入第四个话题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书本上展现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遇见的一些小事,让学生通过研讨明白这些小事如果大家都不管,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启发学生怎样想一些好办法去管“闲事”,管好“闲事”。同时我还告诉学生,给学校、班级找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参与集体管理的一种形式,大家可以联系实际,找出自己所在集体的问题,并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节课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拓展阅读
1、四年级《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板书:
保罗、小男孩
二、学习课文1~5小节
过渡:保罗与小男孩在他的新轿车旁相遇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
(教学伊始遵循文本的特点,从整体入手,自然过段,注意了文章情节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间的关系,大处着眼,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1、讲读小男孩说的话:
⑴ 自由读小男孩说的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学生交流。
⑶ 随机练读。
2、体会保罗的惊讶:
过渡: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有什么感受?
⑴ 读有关句子。
⑵ 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的哥哥。)
⑶ 随机练读。
4、小结:
真没想到,小男孩居然不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而是希望成为这样一个哥哥;不是想获取,而是想给予。这使保罗十分惊讶。(同时板书。)
5、分角色朗读课文1~5小节。
(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高,体现了平时教学的扎实有效。)
三、学习课文6~11小节
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使保罗非常惊讶,他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引读到课文第9小节。)
1、自由读课文6~11小节,思考:
为什么保罗又错了。
2、交流:
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回答。
(保罗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指着新车对他那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
3、品读欣赏:
⑴ 再读课文6~11小节,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⑵ 组织交流,并相机练读。
4、小结:
小男孩对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也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多么了不起的小男孩啊!
5、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现在讲返朴归真,但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正确把握理解和感悟的度。这段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解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对我们很有启发。)
四、学习课文12、13小节
过渡:保罗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出来,听着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保罗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抱进车里,他要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1、听配乐朗读。
2、想象练说: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看着这一切,保罗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圣诞之夜啊,也许保罗为此取消了一个重要的约会,也许他错过了一场精彩的球赛,但是,凝望着兄弟俩如花朵般绽放的笑脸,保罗觉得从兄弟俩幸福的脸庞上,保罗真正懂得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使整个课堂与课文特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情由境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全文
1、难忘这一夜的仅仅是保罗吗?为什么?
2、读着这个故事,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地感动,感动于*的幸福,感动于小男孩的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的思想升华。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给予是快乐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寻找身边能体现给予是快乐的的故事。
(董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训练扎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板书】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在区教研室专家领导的指点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我播放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随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在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写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设计
1、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清楚明白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
3、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提出不同意见与他人商讨,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4、展开想象,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清楚明白地讲述本组的设计。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已经过去的100年真可以称得上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梦想常常成为现实。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伟大的发明往往就是来源于小小的奇思妙想。莱特兄弟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瓦特呢,看到水壶里的水烧开了,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来了,想到了水蒸汽的力量,发明了蒸汽机……正是科学家们的这些奇思妙想,才有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板书:奇思妙想)
二、思路拓展
课前老师布置你们用奇思妙想,大胆“发明”“创造”,解决我们衣食住行中存在的问题,畅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未来的食物,未来的衣服,未来的房子,未来的交通,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1、指名交流。
2、指导: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虚拟世界)——打开思路。
现在请大家细细地想一想,想清楚:我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或什么特点?这样,待会儿在与人交流时,你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让人听明白。
3、小结介绍的方法、内容。
(1)给自己的设计起一个新颖、贴切的名称
(2)可以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等)
(3)可以介绍特有功能、用途
(4)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
三、小组交流。
现在你一定也想和别人交流你的奇思妙想了,快快开始行动吧。请马上回到小组中,按照小组活动要求认真准备。
(1)小组成员轮流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注意表达清楚,要说清你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或什么特点?
(2)能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和建议。
(3)推选参与全班交流的同学。(教师**指导)
四、班级交流,评选“奇思妙想”之星。
1、小组内推荐一名讲的最好,内容最新颖的同学参加“21世纪奇思妙想成果论坛会”的发言。
2、汇报形式:可以直接讲解、可以边画边讲、可以看图讲解,还可以表演等等。
3、宣布评议条件:
(1)讲的内容要符合要求,不要讲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要讲通过自己想象产生出来的想法。
(2)讲的时候,说话清楚、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有意思。
4、提醒听的同学注意以下几点:
(1)这个同学哪里说的好?
(2)你哪里还没有听明白,可以问问这个同学。
(3)你能够帮助他修改一下讲的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吗?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尽管时间有限,但是我们的奇思妙想真是十分精彩。也许今天我们的设计非常稚嫩,但谁能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和创造不是明天的创造呢,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中真的会出现科学家、发明家,希望我们用知识创造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最后廖老师送你们一句话:“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屏幕展示,生齐读)
3、卡罗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关爱的事。
我以提问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切入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
课文顺利地导入后,我出示一个句式:当卡罗纳时,谁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这个句式说话。学生找到一处场景,我就课件出示原文。如果学生找不出来,我就通过适当的过渡语出示,指导学习,让生体会情感,理解卡罗纳的悲伤情绪。
同时,在体现“爱”这一主题时,借助其中一个场景时,同学们围在卡罗纳身边没有说一句话——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卡罗纳的同学,把自己想对卡罗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写作说话练习,让学生把“爱”说出口。
最后通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进行升华。
课堂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下面是其中三位学生的小练笔:
敬爱的老师,谢谢你!是你把我从悲痛中拉了回来,是你告诉我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她依然关心着我,依然活在我的身边。
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给我的关爱。我知道母亲永远都不在了,但她却看着我,我会好好表现,我会快乐地生活下去的。
亲爱的阿姨,谢谢您。您不去拉你自己儿子的手,却示意他来拉我的手,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就好像是我妈妈拉着我的手。
总体说来,我在把握课文的脉络上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下来,学生能体会到两大情感:悲伤和爱。
一、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但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在每一处文章场景教学后,应该多让学生读,反复又多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感悟,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表达感情。显然,我讲得太多,而学生说得太少。
二、评价语
整堂课的评价语比较单调模糊,虽然有几处评得还不错,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恩”、“好的”、“不错”等等语言。
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虽然自己的感情是调动起来了,但因为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很好得被调动。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反馈不够精细等等。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