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拓展阅读
1、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一分钟》教学设计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9个生字,会写“欠、元、包、钟”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懂得时间的宝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昨天呀,黄老师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了一架。黄老师做了一道数学题,可你们的数学老师偏说不对,今天呀,你们一定要给黄老师评评理。黄老师说“1=20”(板书:1 =20 ),你们的数学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你们说对不对呢?
2、你们也认为黄老师做得不对呀?那好,今天,黄老师将带领你们学习第七课,去看看1是不是等于20。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同学们,1等不等于20呢?读完课文,你们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把带有生字的词语画起来,并告诉老师,1是不是等于20。
2、了解课文大意
(1)把生字画好的`请举手!读完课文后,认为1等于20的同学请举手!
(2)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板书:1分钟=20分钟
(3)在这一分钟里,元元做了什么?(睡觉)可是,元元就是因为贪睡了一分钟,却让自己上学迟到了(20分钟)。可见呀,一分钟,有的时候,可重要了,可宝贵了。
3、认读生字
同学们,在这个等式中,藏着一个生字,谁能把它说出来?(学习“钟”)
(1)出示生字卡片,拼读(个别读或角色读、小组读、齐读)
(2)背面读组词,学生尝试组词:谁还能给“钟”字组词?
(3)将生字卡片贴示黑板上,把拼音遮住,认读。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它生字“零、闹、哈、欠、迟、叹、决、悔”。
(5)抽读,检查。
三、再读课文,读准读通
1、同学们,你们对本课的生字掌握得非常好,假如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回到课文里,那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能!)那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开火车读文,检查,正音。
四、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1、孩子们,老师把生字请回到课文里,你们一样读得很准确。不过,在老师看来,这样还不算厉害,如果你们能想办法把生字记下来,那才叫本事呢!在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能记下哪几个呢?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下的呢?
2、一两个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请大家像刚才两位同学那样跟你的同桌说说你记下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下的。
4、学生同桌间交流后班上汇报。
5、记生字,你们真有办法!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和你们玩一个游戏,叫“找生字”。(板书)请同学们用“口、门、钅、辶”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学生上黑板连线组字。)
五、写字指导
1、同学们真是了得,不管这些生字藏在哪儿,你们都能准确地把它们找出来。你们还能不能同样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这节课,我们先来练习写前面四个生字。
2、教师范写,强调,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检查,指导,展示,评价。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9个生字,会写了其中的4个生字,还知道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1分钟=20分钟。那1分钟为什么会等于20分钟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2、《最好马上找到他》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读写生字12个,读准一个多音字“发”;读写“民警”等12个词语,了解它们的意思,会用“马上”等词语写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拾到物品要设法归还别人,初步养成关心别人、同情有困难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懂得拾到东西要归还别人。
教学难点体会“我”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思想感情。
字形难点警、钱、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1、看图学会用句式说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怀、娃、难、呀、标”等9个生字。
4、学习课文第2、3、4三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叔叔、*为什么心里难过、着急。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几节课文。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5’)
1、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说一说:什么地方有什么?出示“钱夹”一词,读一读。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这个钱夹,你会想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18、最好马上找到他,齐读课题。
3、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个钱夹可能会是谁丢的?那个人丢了钱夹会怎么样?自由准备,后指名说一说。
4、那么,书上说这个钱夹可能是谁丢的呢?我们一起学一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8’)
1、学生自学课文,拼读生字,读通课文。
2、想想哪几节写这个钱夹可能是谁丢的?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读准多音字“发”。
3、练习:多音字选择读音。课堂作业第4题。
5、说说书上说这个钱夹可能是谁丢的呢?结合出示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2节:(8’)
1、师:这位妈妈丢了钱夹,她怎么样呢?
2、出示投影,指名说话:
1)、她是什么人?在干什么?注意表情怎么样。
2)、想象说说这位妈妈难过的样子。
3)、结合学习生字:“怀、娃、难、呀、票”。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了知道了什么?
交流:
1)、比较句子:她是位妈妈。
她可能是位妈妈。
(可能表示一种猜测,不能肯定,因为我们没有看见丢钱夹的人)
2)、用一句话说说这位妈妈为什么心里难过?也可以用两句话说。学习生字“难、呀、票”注意“难”的右半部分写法。
4、那我们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并读给同桌听一听。
5、指名朗读,齐读课文第2节。
四、学习3、4两节:(10’)
1、课文第3、4两节中选你们喜欢的一节,四人小组学习,看图说一说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
1)、指名读第3节。
A、看图想象,说说叔叔在干什么,注意他着急的样子和动作。学习生字“差、啦、丢”。
B、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结合讨论叔叔为什么着急?
C、比较“难过”“着急”,(难过主要是指心里伤心,着急是指事情比较紧急,急于处理。)。说说你什么时候非常难过,什么时候又很着急。结合口答完成作业本题目5。
D、朗读这一节。指名读,并齐读。
2)、指名读第四节。
A、看图说说孩子在干什么,注意他着急的神态、动作。学习生字“街”。
B、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结合讨论“我”为什么哭着不敢回家?
C、你准备怎么朗读这一节。
指名上台表演朗读,评议,同桌互读,齐读。
3、朗读2、3、4两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想象说话练习:
丢钱夹的人是谁,课文中有三种猜测,还可能是谁,你能根据想象说几句话吗?自由准备,后指名说说。
提示:她可能是位奶奶,……(提着篮子上街买菜,发现钱夹丢了,心里不知有多着急。)他也许是……
机动:
四、认读和书写生字:(9’)
1、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并说说注意点。
2、指导书写生字,师范写“警、钱、难、呀”
3、学生练习写字,评议。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1、5两节,能看图说几句话。
2、学习生字“警、钱、夹”,能正确书写。并能用“马上”说几句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那位小朋友拾到物品设法归还别人的好思想。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
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完成作业本题目5。
3、指名读课文第2、3、4三节。说说这三节讲了什么?
三、看图说话,学习第一节: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猜了这个钱夹可能是一位妈妈的,可能是一位叔叔的,也可能是一位*的。那么这个钱夹最后怎么了,最好马上找到他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今天接着学习课文。
2、看投影片:说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夹,交给民警叔叔。)学习生字“警”、“钱”、“夹”。说说民警是干什么工作的?
3、想象说话:*捡到钱夹时怎么想,对民警叔叔说些什么?
4、出示第一节读一读:民警叔叔,
我捡到一个钱夹,
交给您吧,
5、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
6、结合交流:
A、从哪里看出*说话很有礼貌?
B、与学生说的句子比较:捡到还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拾到)。
C、“最好马上找到他”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从哪个词语看出*想到别人?)
D、指导用马上说话。“马上”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用“马上”说一句话。师示范说话(课后题目3例句)。后学生准备,说一说。
6、指导朗读这一节。
指名读,并齐读。
1)、按照2、3、4三节内容回答。
2)、结合回答,齐有感情地朗读2、3、4三节。
二、学习课文5节:
1、自己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这一节为什么重复第一段的内容。(我心情的迫切)
2、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小结,说说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啦、街”的写法。
2、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比一比,再组词。
第三课时
1、复习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懂得拾到东西要归还别人。
3、完成作业练习。
一、复习巩固:
1、卡片抽读生字,口头组词。
2、完成作业本题4。
3、读拼音,写词语。课堂作业第2题。
4、查字典。课后练习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
1、齐读全文。
2、指名朗读,同桌互相美美地读一读。
3、说说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4、自由看板书试背课文。
5、回忆内容试背课文。
指名背,集体背。
6、说说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说说你捡到东西后是怎么想的?(表扬能为他人着想的同学。)
三、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独立完成后交流。
2、课后作业第3题。用“马上”写句子。
读题,明确要求。
读例句,体会马上的意思。
口头发言,然后写下来,交流。
3.课堂作业第6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4.尝试把丢钱夹的人还会是谁,会怎么样,写一写。
板书
可能是妈妈 难过
捡到钱夹 也许是叔叔 着急 最好马上找到他
交给民警 也许是孩子 哭着
3、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初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在本学期担任20XX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个班共有学生50人。从总的情况来说,学生基础不算好,差生较多,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方面普通简单的文章基本能够阅读理解并加以记忆;文言文的知识掌握有待加强;作文内容苍白、语言干瘪无力,缺乏文体的规范训练。他们刚踏入初中,对初中生活还不熟悉,需要大力适应。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初一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初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
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二班共47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5、三年级语文园地教学设计精选范文合集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积累词语和句子,积累古诗。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2)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
的?
3.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
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课件出示3)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板书:成语)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4)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课件出示5)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6)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
4.(课件出示7)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课件出示9)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课件出示10)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新鲜、有趣的句子
成语句子兴趣小组
《所见》五言绝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