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9

绝句、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复习导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拓展阅读

1、《喜爱音乐的鲸》第2课时

1.了解鲸得救的经过。激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鲸得救的经过。

2.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了解鲸能够得救是个“奇迹”。

录音、录相。

一、自然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习《喜爱音乐的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思考。

点评:让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是习的主体。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指导朗读。

1、找到最使你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想想为什么?

2、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同听并讲明理由,小组推荐出读的最好的同全班汇报。

3、全班交流讨论,适时指导朗读。

a.第六自然段:“鲸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它们害怕这艘高大的破冰船。”到

“啊!奇迹生了,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1)引导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这“奇迹”生的原因,体会自然界的神奇,以及人们想方法救鲸的心情,并指导生听《蓝色的多瑙河》乐曲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音乐引航鲸得救

(2)引导生结合这段的内容说说什么叫“奇迹”?

板书:奇迹

b.你们还从哪体会到鲸得救是个“奇迹”?

(3)第四自然段:引导生想象鲸们望地叫些什么?进一步体会它们当时处境的危险,并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板书:冰层堵路鲸遇险

(4)第五自然段:引导生通过“正巧现”、“马上报信”、“纷纷凿冰”、“电求助”等词语来体会鲸的最终得救这一奇迹,是与人们想方法及时救鲸密切相关的,并指导生换位体会人们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现及时凿冰抢救

4、引导生回顾全篇,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点评:让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了阅读是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了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的能力。同时还注意培养生的朗读能力。

四、质疑解疑,拓展思维。

课文到这儿,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1、北极的楚克奇海什么样?请生互相答疑后,再放录像欣赏。

2、鲸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引导生介绍课外资料。

五、激兴趣,课外延伸。

们,除了鲸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喜欢音乐呢!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快快行动起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下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新闻布会。

点评:师注意引导生向课外延伸,开展综合性习活动,有利于拓宽生的习空间,增加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六、板书

冰层堵路鲸遇险

喜爱音乐的鲸 ﹛现及时凿冰抢救﹜奇迹

2、李》原文解读 赏析综述 题解

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5年,唐朝生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唐玄宗命儿子李璘准备兴师北上,围剿叛军。李抱着平叛报国的一片忠心,被李璘召去任职。这时,李璘的哥哥李亨已做了皇(唐肃宗),李璘企图谋篡王位,生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因此而受牵连,流放去边荒之地夜郎(今贵州东部)。李被押从湖北沿长江而上,准备经四川到贵州去。759年3月,当李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行至时遇赦,于是又乘船从,经三峡,重返湖北。诗人处逢生,心情自然是欢快的。这首诗,即是他离开返回江陵船行江中时所作。

“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山上,红云飘逸,霞光一片,坐落在山上的,在彩云间时隐时现。这时,诗人身披云霞,迎着旭日,告别了,乘船东下。千里之遥的江陵,顺江而下,水流是这么湍急,舟行是这么疾速,只一日就可以到达了。〕

“朝辞”,将题目逐字点了出来。“彩云”,既写出了高出云层的气势,又描绘出了“”在旭日的照耀下,云遮雾绕霞光万道的美丽景色。同时,“彩云”又烘托出了“辞”是从上游,从高处,从云中顺流而下的情景。诗人告别的时间是良辰,时间好;告别的地点是“彩云”缭绕的“”,整个儿都充溢着欢乐明朗的气氛,地方好;“”原是诗人流放的中转地,但却在这里遇赦逢生,喜从天降,诗人是意想不到的,心情好。题中的“”字,表明了诗人东下心情的急不可待。首写“朝辞”“彩云间”的“”,更深化了题中的“”,写出了告别“”时的一派明丽风光,和诗人喜悦的心情。“”成了诗人处逢生和东下江陵的新起点,而这时在诗人眼中的“”,红日普照,彩霞漫天,完全是一个光明的天地。此时,诗人欣喜若狂的情态是不言而喻的。

“千里”,言距离之遥;“一日”,言时间之短;“江陵”,指诗人舟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千里”对“一日”,言船行之速,但并非说船速真的快到日下江陵,这只是欢快欣喜的诗人看到船从“彩云间”,地势高峻,江流湍急,船行疾速,此时的预想而已,实际上“一日”是不能到达“江陵”的。诗中的“还”与“辞”字,“一日”和“朝”字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遥遥千里,朝日归,可见诗人归心似箭,船行如飞。“江陵”、“”,一是东下,一是西望。西望是彩云间的“”,东下是千里之外江边的“江陵”。一西一东,一上一下,遥遥相对,更进一步映衬出了诗人还归江陵的极度兴奋心情。

上联以“还”字作结,照应了“朝辞”,涵容着“千里”,括进了“一日”,“还”字用得可谓精当。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数百里三峡山高壁峭,岸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在峪中悠悠回荡,经久不。在这连连不断的猿鸣声中,轻快的飞舟出崇山,穿峻岭,渡三峡,闯过道道险滩,把重重大山抛在身后,进入了长江的开阔境地。]

“两岸猿声”,为三峡壮丽的景观,是三峡风光的特色之一。“两岸”,在意义上衔接着首的“”,二的“千里”。“”——“千里”——“两岸”构成了“线”,“猿声”是“线”上的“点”。“两岸猿声”是由“点”到“线”,又由“线”扩到“面”,这就在广阔的幅度上,把“两岸猿声”这一三峡壮丽景观更为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啼”,是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中“啼”,显得更为空旷阔远,给山山水水都蒙上了一层哀怨凄凉的色彩。“不住”,是写“猿声”一处接着一处,余音悠远,久传不。因而有渔人作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见在山高水险的三峡,猿声是伴着悲凄和哀怨的。但诗人一反“猿声”哀怨的色调,而为欢乐畅快的情调所取代,使“两岸猿声”的三峡风光更为壮美。

“轻舟”是诗眼,是全诗的灵魂。“轻舟”——“一日”——“千里”,“轻舟”——“啼不住”——“已过”——“万重山”,关键是一个“轻”字,生动地写出舟行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险阻,前途开阔,顺流而下的情景,和诗人兴奋不已的心情。“已过”和“啼不住”相互映衬,在声声猿啼回传不的时候,船“已过”了“万重山”。“啼不住”极言声犹在耳。“万山”又呼应着“两岸猿声”,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山,境界更阔,效果更佳,更为感人。

诗人处处都以重笔写“轻舟”。舟在景中,情在景中,一个“轻”字,一写舟行轻快,二写诗人心情欢快。

这首诗一向被人称道,誉为“神品”、“唱”,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法,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风光和舟行三峡的疾速,充分表现了诗人遇赦回归下“江陵”时的欢快心情,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豪放*怀。

诗作气势奔放,节奏轻快,恰如诗人预想之中日行千里的舟速一样。诗从不同角度写舟行之“快”,与诗人的心情之“快”,而使心情的愉快从舟行的快速中表现出来。全诗突出了一个“轻”字,一个“快”字,流贯全篇,使其结构达到了牵一词而动全诗的艺术境界。

3、小语文蟋蟀的住宅

一、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联系以前已经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

2、师引导:大家的家又美观又温馨,听得老师都想去参观一下了。不过老师这也有一间“住宅”,大名鼎鼎的昆虫*布尔称之为“伟大的工程”,那就是蟋蟀的住宅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1、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师指导。

2、请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主习、合作交流

1、小组习、组内交流

习小组为单位,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修建住宅的?

(2)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

把你感兴趣的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

(3)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1)小“蟋蟀”们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如何建造。

(2)其它小组的同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

3、再读课文,谈感受;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请生们展示课前搜集成果。

分享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

(2)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畅所欲言。

(五)小结作业,收束课堂

4、小语文蟋蟀的住宅

第一部分说

一、材简析

材编排来看,本册有两个训练重点:体会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蟋蟀的住宅》是小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习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目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小品文,并且是本组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习第一篇说明文《鲸》以后,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所以在《蟋蟀的住宅》时不把生掌握说明方法作为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中重点达到以下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训练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生自主习、合作习、探究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激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部分说法、

一、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师如何,而忽视了生如何,在这节课中将关注生的法,用生的“”决定师的“”。从而引导生自主、合作、探究习。在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再把生的感悟与老师、同交流。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法:情趣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生主要采用以下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第三部分流程

如何转换生角色,改变习方式,引导生自主习,我想让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了以下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生在以前已经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之已经过《明明上》一文,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生转换角色,改变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生把自己的家和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材训练重点:提高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习、合作交流

1、小组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生感兴趣的问题,把生分成几个习小组,分别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一下,其它小组的同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习,而不让小组合作习成为个别优秀生的*,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习的效率。达到理念中引导生自主、合作、探究习,培养生自主、合作、探究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理念中关注生的.法,用生的“”决定师的“”。(在此过程中适时出现CAI课件,蟋蟀住宅的资料、图片。)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出示CAI课件,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节的习交流,已经激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点击查看更多绝句、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0409.html

热门阅读

  1. 古代的优美诗句摘抄
  2. 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3. 小学生国学经典学习计划书
  4. 标准电梯销售合同
  5. 表达不舍之情的句子
  6. 读目送有感范文
  7.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的手抄报
  8. 孙中山破陋习的教学反思范文
  9. 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探究论文
  10. 体育教师安全工作承诺书范文
  11. 送给朋友的腊八节祝福短信
  12. 2016年同事乔迁贺词
  13. 黄土高原上的红色明珠散文
  14. 《马鹿有情》教学反思范文
  15. 名人成长故事 1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