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木兰诗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04 12:53:54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参***

二、1.zhù èhán iān pèi ān iān iū róng ì tu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拓展阅读

1、数学上册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重点、难点:

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2、数学上册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3、数学上册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灵活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理数乘法的推导过程,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感悟中、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的重要区别。

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进行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分类的思想归纳乘法法则,发展举一反三的能力。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

具准备:

多媒体。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

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

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题;

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

二、新课

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正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

2.负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3.正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三: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为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4.负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四: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前蜗牛应为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5.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

问题五: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答:结果都是仍在原处,即结果都是零,若用式子表达:

0×3=0;0×(-3)=0;2×0=0;(-2)×0=0.

综合上述五个问题得出:

(1)(+2)×(+3)=+6;

(2)(-2)×(+3)=-6;

(3)(+2)×(-3)=-6;

(4)(-2)×(-3)=+6.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观察上述(1)~(4)回答: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值与因数的*值有什么关系?

答:1.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同,则积的符号为正;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反,则积的符号为负.2.积的*值等于两个因数的`*值的积.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值相乘.

(1)~(5)包括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况,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得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积的符号:

例题:计算下列各题:

解题步骤:

1.认清题目类型.

2.根据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3.*值相乘.

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1)6×(-9);(2)(-6)×(-9);

(3)(-6)×9;(4)(-6)×1;

(5)(-6)×(-1);(6)6×(-1);

(7)(-6)×0;(8)0×(-6);

(9)(-6)×0.25;(10)(-0.5)×(-8);

注意:由(4)(5)(6)得: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表中的各个小方格里,填写所在的横行的第一个数与所在直列的第一个数的积:

3.计算下列各题:

(1)(-36)×(-15);(2)-48×1.25;

4.填空:

(1)1×(-5)=____;(-1)×(-5)=____;

+(-5)=____;-(-5)=____;

(2)1×a=____;(-1)×a=____;

(3)1×|-5|=____;-1×|-5|=____;

-|-5|=____

(4)1+(-5)=____;(-1)+(-5)=____;

(-1)+5=____.

三、小结

(1)指导学生看书,精读乘法法则.

(2)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3)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四、作业

1.计算:

(1)(-16)×15;(2)(-9)×(-14);

(3)(-36)×(-1);(4)13×(-11);

(5)(-25)×16;(6)(-10)×(-16).

2.计算:

(1)2.9×(-0.4);(2)-30.5×0.2;

(3)0.72×(-1.25);(4)100×(-0.001);

(5)-4.8×(-1.25);(6)-4.5×(-0.32).

3.计算:

4.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0;

(3)当a>0时,a____2a;

(4)当a<0时,a____2a.

板书设计

1.4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练习

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小学已接触到的乘法、初中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讲解运动的例子时运用现代化学手段,把图形中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

强调学生与师一起共同参与学活动,我们坚持把学活动过程体现在学中,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数学上册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5、数学上册

第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利率×

本利和=本金×利息×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存了利率为2.43%的二期定期储蓄,今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存了x元,那么二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科书习题6.3.3第1、2题。

点击查看更多七年级木兰诗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8411.html

热门阅读

  1. 与元旦有关的诗句集锦
  2. 小学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的范文
  3. 关于希望的五年级作文
  4. 欢乐圣诞手抄报文字
  5. “2015网上祭英烈”网络签名寄语活动
  6.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范文
  7.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优化管理论文
  8.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1
  9. 鄱阳风物最宜人散文
  10. 清明节的诗句寄语
  11. 北京市租房合同范本
  12. 评选金土地种植能手通知范文
  13. 2015年结婚红包贺词
  14. 201年女生节祝福语汇总
  15. 中学版画教学可行性及教学研究艺术论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