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1

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⑴ 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⑵ 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⑶ 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⑷ 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⑸ 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⑴ 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 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⑶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阅读

1、《分数的初步认识》框图式

日期:2016.06.02班级:三(1)班 授师:庄永碧

使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含义。

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德育目标 了解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

美育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习数的兴趣。

第1

师活动 生活动 意图 随堂笔

一,创情境,导入新

件出示熊大熊二买食物的情景图)谈话:你能帮他们把食物分一分吗?怎样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

大家同意吗?两份都分的一样多在数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件出示分一个月饼的过程。

提问:一个月饼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

其中的一半还能用我们过的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吗?

那一半用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表示呢?这就需要我们新认识一个朋友--分数(板书题)

二,探究新知。

(师指着其中一份)这一份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指着另一份)那这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

知道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读和写一个分数?(板书:的读法和写法)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为分数的产生奠定必备条件。

结合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使生生出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用演示法让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件出示一大一小的分法让生判断能用表示吗?

揭示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刚才我们会了读写一个分数,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含义。

拿出你手上的一张纸,先折一折,把它的用阴影表示。在小组间说说你的折法。

们都做得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拿出来给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除了,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拿出你手中的纸折一折,你想认识几分之一,就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并用斜线表示。在小组成员间说说你的几分之一。

大家都做得很好,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并说说你的是把什么图形评论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你是怎么想到这些分数的?

三,试一试。

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分数,看看下图中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四,堂小结。

本节到了那些知识?在小组成员间讨论一下。 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

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点名生上台展示。

动手操作,小组间说一说。

上台汇报展示。

口答。

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

通过折一折加深对的理解。

再次动手折纸,理解分数的产生意义,同时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围绕重点有效巩固所知识。

练习 练习二十第一题

读作:二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图形)评论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中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指导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文,理清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人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生联想到世外这个成语,并让生谈谈心中的世外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文,引起生阅读文的兴趣。

二、初读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生朗读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做适当评价)

2、商讨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文,加深对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结构。

3、让生谈谈自己对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文。假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的特点。(1、我们风景优美。2、我们民风淳朴。3我们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上到这里。

3、中文《

》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生翻译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生理解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

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4、中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

一、导入新,展示目标

”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诗并序》中的“序”,“世外”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文大致内容,对习中的疑问作出标

2、听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生带着兴趣进入文,体现自主精神,师可利用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生整体感知文,对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之“美”

1、找出描写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美丽的,它美在资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生深入探究文的兴趣,又训练了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之“乐”

1、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师点拨,引导生对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之乐的根本原因。

4、生小结: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在创情境,让生感受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为主导、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之“奇”

1、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厅在何处呢?

2、评说之“奇”,指导朗读。

评: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胜似,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生进行理想主义的育。)

五、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邑人 诣太守 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 寻 志 为 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林, , ,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的美好环境和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外阅读:《诗》(陶渊明)、《行》(王维)、《图》(韩愈)、《行》(王安石)、《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案力求体现“为主导、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思想,结合件,努力激发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体现了新标精神。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始全文的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后延伸,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5、中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材分析:

》是苏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诗人“以文为辞”,在《》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和*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条,还得动脑筋让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过程中,重点指导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习的能力。

第一

一、创情景,导入新

1.(欣赏图片)同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世外”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这篇文是怎样具体描绘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去看看!

2.板书《》,齐读题。《》的主体本是“诗”,而“”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诗并》。但因为这个“”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的合作,作《诗并》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相当于诗的序。叙了武陵人偶入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文,整体感知

(1)范读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生认真听清,仔细

(2)生放声自读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生齐读文,感受意境。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到 ,再到 (或 —— —— —— ——

),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号,并质疑。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 所作的标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豁然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文翻译,讲述故事。

五、本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把《》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 练习背诵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努力。

板书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再寻)

点击查看更多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6398.html

热门阅读

  1. 形容月亮美的诗词
  2. 201年大年初一拜年祝福语短信
  3. 会计的优秀自我鉴定
  4. 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
  5. 幼儿园大班教学的总结范文
  6. 形容桂花诗句有哪些
  7. 用红磷的造句
  8. 现代经典诗歌精选
  9. 2015年清明扫墓诗歌
  10. 正规房屋租赁合同范文
  11. 我的家初中优秀作文1500字
  12. 股权授权委托书样本
  13. 关于腊八的短信祝福语
  14. 中秋佳节送礼祝福语
  15.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的诗词鉴赏
  16.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范文
  17. 广告制作安装合同标准格式
  18. 2018光棍节祝福语
  19. 《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
  20. 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21.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2条
  22. 营销管理培训心得
  23. 难忘的春节作文100字
  24. 同学们好的杂文随笔
  25. 课文《过华清宫》教案范文
  26. 格林童话的原版
  27. 弟子规中的故事
  28. 小学六年级情暖冬日系列寒假实践活动总结
  29. 开展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总结
  30. 描写玉龙雪山的句子
  31.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优秀教案
  32. 《橘子味的夏天》读后感范文500字
  33. 国际大学生节活动总结范文
  34. 描写桂花的香很远都能闻到的诗句
  35.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论文
  36. 上课睡觉的检讨书模板
  37. 介绍音乐的广播稿范文
  38. 沪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多彩的窗帘》教学设计
  39. 有关于万圣节的作文100字
  40. 6字春节对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