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赏析
【作品介绍】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1卷。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时,借宿在一位贫苦妇女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诗中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诉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流露出感人的真挚感情。诗中虽没有直接描写荀媪的词句,但她忠厚善良的形象宛然如见。全诗朴素自然,语言清淡,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原文】
作者: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⑵
田家秋作苦⑶,邻女夜舂寒⑷。
跪进雕胡饭⑸,月光明素盘⑹。
令人惭漂母⑺,三谢不能餐⑻。
【注释】
⑴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妇人。
⑵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⑶秋作:秋收劳动。田家:农家。秋作:秋天的劳作。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
⑷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⑸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⑹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⑺惭:惭愧。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功高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此诗以漂母比荀媪。
⑻三谢:多次推托。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白话译文】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原注:“宣州”。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南。此诗为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往来于宣城、历阳之间时的作品。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着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拓展阅读
1、李白《望庐山五老峰》原文阅读 赏析
庐山东南五老峰①,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②,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绵亘二十五公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我国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理想的隐居之处。庐山的东南侧,是山的高峰,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形似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李白曾写过很多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望庐山五老峰》这首七言绝句便是他描绘庐山景色中较为出色的一首。詹锳先生在其 《李白诗文系年》一书中,把这首诗列在诗人开元十四年丙寅 (726)游襄阳、上庐山时所作,但根据诗的内容推断,似为诗人晚年来庐山游览,隐居五老峰下时的作品。
诗名为“望”,所以,诗中五老峰之景便为诗人望中所见。诗的开头先用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介绍了五老峰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紧接着,诗句如异军突起,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实为飞来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气势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写出了五老峰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秋冬之际。以 “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点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 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视觉形象。这巍巍五老峰又是何人能 “削” 出的呢?所以,“削”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青天削出金芙蓉”,从观望角度而言,当为由下向上仰望所见,这是“望” 中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揽结”,是诗人转换角度,从山上俯视山下时所见。登临高人云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仿佛能够随手采取一样。“揽结”是采取的意思,这两个字给静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亲近了许多。九江在庐山下,这种由上望下所见的九江秀色,当为“望”中第二景。镜头的转换,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也使得诗调由高转低,诗人的情绪由涨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处所,那么,*上处处碰壁,饱经磨难,倍受世人冷眼,壮志消沉,又素怀隐居之志的诗人自然就把它当成理想的栖息之地了。“吾将此地巢云松” 一句也就随手拈来,天衣无缝。相传李白的书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李白晚年时,很喜欢这里山势嵯峨,环境优美,于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书堂,隐居读书。这个传说若结合其 《望庐山瀑布二首》 中的 “且谐夙所好,永愿辞人间”及这首诗来看,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忧患意识作为主体人格固有特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时,仿佛从希望的峰颠跌入失望的深渊,往往走向反面,隐身避世,断尘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 远大抱负的李白,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超凡脱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他*上受到挫折时,出世思想便占了上风。晚年李白在*上已屡遭打击,虽壮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青松白云间,修道养性,终其天年便为晚年李白的主导思想。这实际上是时代给诗人酿就的悲剧。《望庐山五老峰》 正反映了李白的这种思想倾向。
与李白大刀阔斧、奔腾豪放、激情喷涌的诗风有所不同,这首七言绝句中虽然不乏矫健飞腾之句,但全诗是以平淡取胜的。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语言也含蓄凝炼,具有很大的艺术蕴量。
2、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原文 翻译 赏析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他苦苦思索什么?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净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地寂寞和忧愁。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三联),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二、四联),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3、李白《关山月》原文阅读 赏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郭茂倩 《乐府诗集》 收录《关山月》诗二十四首。李白的《关山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佳作。
首四句,直接入题,分别写关、山、月。“明月出天山”,是以征人的眼光看月与山,皎洁的明月从天山升起,翻滚的云海为其衬景,苍茫一片,辽阔而壮丽。月出天山,暗示出征人时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紧承“明月” 两句而来。月是故乡明,在明月当空之际,征人怀念关内家乡的深情油然而生。风从故乡那边吹来,掠过几万里的中原大地,吹进玉门关,带来的是同一轮明月之下亲人的祝福、问候,还是相思、怨责?抑或二者兼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填充这一想象空间。不过,在欣赏“长风”“吹度”两句诗时,李白 《子夜吴歌》 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的诗意,也许是不应该忘记的最佳提示吧?“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然而,从故乡到玉门关却有一段遥远的路程,“几万里”三字正表达了思乡之意。在似乎是对雄伟关山、苍茫云海的背景描绘中,已有绵绵深情透出。明胡应麟评首四句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似已看破其中的奥妙。
边塞关山多战事。接下来,诗人从关山月的描写转为战争的叙说:“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汉高祖将兵与匈奴作战,曾于白登山被围困七天。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高宗时曾为吐蕃所据。这两句说汉朝出兵白登道,胡人(西北少数民族)窥视青海湾,概括了边境战事频繁,彼此攻伐的真实情景。从汉至唐,这里是“由来征战地”,诗人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指明战争的长期性;无数征人远离家乡,血洒疆场,“不见有人还”,以此控诉战争的残酷性。前人的《关山月》诗,虽然也有“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陈后主诗句),“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诗句),这样一些具有非战思想的诗句,但,多属就事论事,为眼前战争而发。象李白这样谈古议今,将现实战火视为历史烽烟的继续,以“不见有人还” 的铁的事实,揭示连绵不已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实属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的大家风范。宋人称赞说:“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验之此诗,并非虚誉。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字十分关键,它使我们知道: 这前面的八句诗,是戍客望中所见和望中所思。边邑 (一作“边色”),与天山、玉门关、白登道、青海湾相照应;思归,从“不见有人还”生发而来。着一“苦”字,既有征战生活艰苦之意,又有思家而不归的悲苦之情。谁能知道,他曾有过多少次“征战”?有过多少次“思归”?有过多少次望乡?“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是征人推己及人的悬想之辞: 当此明月夜,妻子在高楼之上为我久战未归而连声叹息。“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王建《行见月》),从“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钱锺书 《管锥编》第一册),一方思归,一方望归,人在两地,心则往一处想,一种因思亲而“伤离别”(《乐府古题要解》)的悠悠深情溢于言表,引人遐思。
这首诗的景、情、理高度融洽,铸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边地关山月夜,是此诗的大背景。征人所见、所思皆由此生发出来。结句“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似从徐陵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关山月》)化用而来,“当窗”改成“当此夜”,由空间易为时间,这个小小变动却有照亮全诗,贯通一气的妙处,如同 “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孙子·九地篇》)。“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景语亦情语;“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此借景而生情;“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看似理语,骤然而出,实则不然,它既是汉、胡征伐不止的必然结论,又是望乡思归的直接原因。所以这不但不是节外生枝,反而是奏响主题的定锤之音。虽属议论之语,但它“带情韵以行”,使“伤别离”的传统基调融进了谴责战争的深广的社会内容,确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不正是李白戛戛独造、别开生面的大手笔吗?
4、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原文阅读 赏析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这首诗写作的具体年代不详,大概作于诗人在遭权奸谗毁离开长安之后。
金陵即是现在的南京。金陵城西楼又叫“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经登临吟咏而有此名,楼在城西覆舟山上,所以又称作“西楼”。诗叙写了诗人夜登金陵城西楼所见所感。
诗的头两句说,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静寂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了西楼,远望江、浙一带的风景。“凉风发”,交代了时令是秋天。“望吴越”,道出了登楼的目的。一个“独”勾勒出诗人此时形单影只、孤寂惆怅地流连于秋夜的心境。
三、四两句写景。上句写诗人从西楼向下俯瞰,只见江水里白云、空城的倒影因为水波的涌动而摇曳生姿。下句写诗人从西楼向上仰观,但见晶莹澄澈的露珠,好象从秋月中滴出一般。这两句写得意象奇妙,情趣盎然。不说影动却说白云、空城“摇”,不说月照白露却说白露径直就是从月中“滴”出似的,鲜明地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捕捉力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他将原先几乎静止的画面点化了,驱使一个妙趣天成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活现了出来,夜静江清,露白月明,境界全出。
大自然是多么纯静,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于是诗人在这氛围中静静伫立着,而眼前的秋景竟搅动了他的情思,他思索着,沉吟着,久久没有归去。诗人是在想些什么呢?“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只能在慨叹之后神游往昔,与古人遥遥“相接”,可是,这样的知音也是“眼中稀”啊! 这一方面显现了李白恃不羁之才而傲视古今的气概,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感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的悲凉与怅惘。同时,这五、六两句也起到了照应题意,引出下联的作用。
“解道 ‘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指的是南朝齐的著名诗人谢朓。此人是“竟陵八友” 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与谢灵运合称为“二谢”。他家世显贵,才华出众,善作五言诗,主张创造新体;历任京官以及宣城太守等地方官,后因遭人诬陷,下狱而死。李白对谢氏十分推崇仰慕,他曾经吟咏道:“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人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不仅是因为谢氏的诗才,也因为李白与谢氏有遭际的相似之处,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遂把谢氏引为同道和知己。“澄江净如练” 是谢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中的著名诗句,当时,谢氏受人倾轧而被迫离开“京邑”——建康,亦即金陵。在这首诗中谢氏通过对金陵壮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此时的李白亦联想到自己与谢氏同样遭人谗毁,被排挤出“京邑”的遭际,使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他满怀幽愤,吟出了这样的诗句,说: 我最能理解谢氏“澄江净如练”这样的诗句,每当吟咏起他的诗句,使人深深地怀念他,永远地敬慕他。
联系“古来相接眼中稀”,最后两句诗中似乎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的含义。诗人李白对谢氏“长忆”,也见出当时能够理解李白心意的人是何等之少,令他只能对早已作古的诗人小谢表达自己的心情,似乎也在渴望那位与他“心心相印” 的诗人能够理解他。诗人此时也许还在想,我今天长忆小谢,后世会不会也有人来“长忆” 自己呢?这样读来,诗人借诗句流露的那份无奈的情绪与那种深沉的希冀,令人觉得含意隽永,回味无穷。
小谢曾经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很多诗音节和谐,清新隽永,妙趣天成,呈现出一种澄净的自然美,宛如朵朵出水芙蓉,令人喜爱。对小谢极力推崇的李白,可以说深得小谢诗的精髓和神韵,且又有创新。这首诗写得自由舒展,如行云流水。诗人叙写秋夜登临眺望,时而描绘秋景,时而抒发胸臆,时而赞叹古人,似信手写来,不屑雕琢,不受格律束缚。全诗围绕“月下吟”,丝丝入扣,一意贯之,浑然天成,达到了精妙的境地。
5、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原文阅读 赏析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李白所喜欢的人,都很明显地具有一系列的共同点。例如,帮助越王勾践清雪了会稽之耻,自已却逃避于自由的天地之中的大夫范蠡;救了赵的国难,谢辞了厚遇和褒赏,而隐居东海的鲁仲连;辅佐汉高祖统一天下,待到天下太平,便退出*第一线的张子房;保卫了东晋的王室,酷爱艺术,但却不求名利而度过一生的谢安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 第一,丰功伟绩和卓越才能;第二,功成圆满之后,立刻引身而退的洁身自好的贤明态度。缺了哪一点,在李白看来,魅力便减少了一大半。因此,他对那些虽然有着卓越才能也建立了雄功伟业,但后来终于以失败和悲剧而结束残生的人,连半点兴趣也没有。例如,对于使杜甫那样心醉,多次歌颂的蜀国的诸葛孔明,李白只微微提到两次而已。尽管对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少有点共鸣,但另一方面,象他那样紧张得连一点余裕也没有的生活方式,对于李白来说,自然会使他感到有点不对胃口。在这一方面,李白极其自然地表现了他自已特有的好恶。这首诗,所歌颂的张子房对他来说,就是没有上述问题的,能作为他的理想人物的一个。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时代的六国之一的韩国的宰相之家。为了报自已的祖国被秦所灭之仇,不惜变卖全部家财,以重金求得大力士的刺客,埋伏于博浪沙 (河南原阳) 伺机刺杀正在东部地区巡幸的秦始皇。刺客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锤向秦始皇的车驾投去,但是这种恐怖手段失败了,张良也改名换姓亡命于下邳(江苏邳县)。在亡命生活中,有一天,在当地的圯桥(土桥)之畔,从黄石公老人那里,得到古代著名军事家太公望吕尚的兵法书。
李白在这首诗中直接歌颂的正是这一部分,但这绝不是说,他对张良以后,作为汉高祖的军师的活动以及晚年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没有兴趣;显然是因为作这首诗的地点正是下邳的圯桥,因此对张良的怀古之情,也就自然只限定在这个时间里。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张子房在未曾遇到汉高祖以前的少年时代,便一心一意地要为自已的祖国报仇,为此他耗尽了自已的家财,根本没有把心放在家上。“虎啸”指有杰出才能的人材,遇到英明的君主,便能象虎啸山林一样,以雄壮威猛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诗却从“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以“破产不为家”五个字具体地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据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很快,张良以会见东方异族的首领沧海君,蒙他介绍大力的壮士,以便暗杀秦始皇;而后终于得到了机会,在博浪沙锤击了皇帝。诗人把这段史迹熔铸成十个字平直叙述,可谓精炼而有意味。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铁锤没有打中秦始皇,打中了旁边的副车。韩国的亡国之恨,虽然没有报成,但是,要谋害权力至高无上的秦始皇生命的新闻,却使天下人为之震动。“虽”字一折,不仅把张良的英雄胆略显现了出来,而且使这种胆略具有飞动的气势。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为了逃避秦始皇“大索天下”,张良隐身于下邳,这种慎重的行动,不正是他大智大勇的最好证明吗?“岂”字一宕,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势飞腾,不致平衍。
诗人写到这里,才把自已移身其中。“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如今我来到这圯桥之旁,想到张良和黄石公的际遇,不由得我不思慕青年时代张良的飒爽英姿。
张良和黄石公的相遇,是一个有名的故事。处于亡命生活之中的张良,有一天来到圯桥附近散步,忽然走过来一个老人,故意把一只鞋掉到桥下,让张良去把这只鞋拾起来,再给自己穿上,看到对方是位老人,他只好忍住气,按照老人的吩咐做了。老人告诉他,让他五天以后的早晨到到这里来。到了约定的那天早晨,他来到圯桥,老人却早已来了。于是,又约定五天以后再来,然后又离去了。五天以后,张良又去,老人又已经到了。再一个五天之后,张良半夜就出了门,终于比老人先到圯桥。老人满意了,送给了他一卷兵书,就是太公望吕尚的兵法书。这个老人就是那位名叫黄石的隐士,而张良靠了这本书的帮助,才取得了他的各项活动的成功。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自然无法考证清楚。但是,对于外柔内刚的*家张良,这个传说也并没有什么不相宜的地方。反而通过这个传说给人留下一个极为鲜明的形象。李白所写的“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便来源于对这一点的共鸣。这里,“我” 的出现是李白诗歌的一个特点。通过“我”的形象,“我” 的感情,直接或间接的抒写来表达诗人创作意图。诗中总用诗人 “我” 的眼光、“我” 的情绪、“我” 的独特的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式。无我就会失掉个性,无我就会失掉一首诗歌独立存在的价值,离开自我形象的抒写,其诗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诗歌的庄严主题是附丽于自我形象的抒写的。因此诗中虽然是我,但他不单是诗人个人,而是代表着一群,体现着诗人所处的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很强的时代感。李白诗中 “怀古钦英风”,代表了盛唐时期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政的愿望和要求,表现他们对黑暗*的势力憎恶,反映了他们的*热情和对时局的关注。本诗通过长存的圮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
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如今在诗人眼前的,只有一如张良当时完全一样地长流的清澈碧绿的流水。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概。流水如此,更不用说张子房的身影当然再也看不到的了。这里偏偏越过张子房,而说不见张之房之师黄石公,其用意是: 当今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拨,传以太公兵传,造就 “为王者师” 的人才罢了。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哎,自从张良去世以后,这徐州泗州一带就只能使人感到萧条和空虚。已经几百年了,到如今只要想起张良,诗人还禁不住地深深叹息。表面上是叹息再也没有张良这样的人了,实际上是以曲笔自抒抱负,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意思是说诗人也能象张良一样去建功立业,希望君子也能象黄石公一样帮助他实现安邦济世的夙愿。
人世,风云多变;人生,短暂虚幻;自然,永恒不变;神意,似磐石坚。通过两者的对比,便会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或者使人们从痛感中醒来,把感情寄托于对人生的咏叹和悲哀的作品之中: 或者使人们在痛感中昏睡,把感情寄托于描写欢乐,沉溺生活的作品之中。李白这首怀古之作,是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主题的。而在论及作为这些人物和事件的象征的人间的行为时,往往被说成它们究竟不过是时光流逝的长河中的一个瞬间的梦幻而已。反过来,也正因为它确实曾经作为一个瞬间而存在过,也就更能打动诗人的心,引起种种追怀、思慕的心情。“怀古钦英风”正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不管哪一种场合,其*同的东西,都是人为的瞬间性和自然的*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可以说在“怀古”这个领域里,中国古典诗的感情境界,都是用一个有着非常严格原则的形式来表达的。“路旁秋草花,欲语又饮泣。亡者音犹在,怎堪长相忆?”过去的爱惜,就是对时间的爱惜,对时间的爱惜就是对生命的爱惜。和自已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往事,一千年、两千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历史上的往事,却能如此打动诗人和读者的心,又写得如此虎虎有势,引起如此鲜明敏锐的反应,其内在的原因,不正寓意于此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8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