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的意境改造
李商隐是被古今学者视为用典的名家,他的诗歌的一大特色是用典多,用意隐曲,其典故的繁多也导致了诗歌内容的多义性。
《文心雕龙·事类》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明用典的目的是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例证现在。此外,典故还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词句的形象性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名家,他常常借用众多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他对典故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根据原意,加上独特的眼光,赋予典故新的含义,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在新的意境中渲染情感,抒发内心。李商隐的《锦瑟》是用典方面的典范,王士祯对此有“獺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说明了其典故之多,但李商隐对原典可谓是“遗神取貌”。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
《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种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比任何一种乐器都繁复,所以它表达出的感情是悲哀至极的。但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他加上了“无端”二字,使本来就悲哀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想要了解而不得的无奈感,在情感推敲上可谓更上一层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诗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经过一番精力改造的。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
颔联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说的是庄周有天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却不知蝴蝶已经去向何方了。“庄生”“梦”此三字在《庄子》中本来就有,但李商隐加了“晓”和“迷”二字,此句的感觉完全被改变了。“晓”意思是破晓,天快亮了,“晓梦”说明这个梦很短暂,将要醒来,梦中美好的一切将不复存在,随露水一同蒸发。“迷”字既可以说蝴蝶轻轻飞舞起来的姿态很迷人,是十分美丽的一种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痴迷”,梦到蝴蝶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情境之中。不管作为哪种解释,它都是梦中的幻影,都是“晓梦”。“庄周梦蝶”这则寓言的本意与李商隐所表现的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它直接表现的是庄子的齐物思想,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而李商隐抛开了原典的哲理探求,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出要表达的内心体验的迷惘与虚幻的情思。
三、“杜鹃啼血”的苍凉
与“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相对应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据《蜀本纪》载:“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望帝使鳖灵治水,与其妻通,惭愧。且以德不及鳖灵,乃委国授之。望帝去时,子规方啼。”也有传说蜀国的望帝杜宇禅位退隐,后国家被灭,抑郁而死,他的魂魄化为杜鹃日夜哀鸣直至啼出血来。杜鹃啼血的故事本来就有,李商隐在此句诗中加上了“春心”和“托”。在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中,“春心”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表示爱情和相思。本是望帝对故国深切的家园情感,在李商隐的添字下我们可以解读出两层意思,首先是他想要追求一份美好的爱情却难得,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几段爱情路途坎坷终成悲剧,所以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之心至死也要托杜鹃啼号出来。另外一层意思可以与李商隐的*仕途联系起来。他生活的年代藩镇之乱、宦官之患正多,他自己也陷入了牛李*派争斗漩涡难以自拔。自己的仕途之路漫漫,屡遭排挤、备受冷落,*理想难以实现,对国家的情感如望帝那样哀鸣不止。一个“托”字既说明了“春心”托给了“杜鹃”,也暗含了自己深切复杂的情感无处倾诉,只好寄托给了这个典故,隐晦地表达情感。
四、“月明珠泪”的凄清
《博物志》有云:“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中“海”是“沧”的,“月”是“明”的,“珠有泪”引用了鲛人泣珠的神话传说,这本是一个美丽得引人遐想的故事。典故的本义既可以作为歌咏珍珠,也可以表达沧海遗珠的暗恨,但李商隐把苍茫的大海、皎洁的月亮、剔透的珍珠和晶莹的泪珠四个意象融合起来,给人一种朦胧虚渺又有点凄清孤寂的感觉。他把美好的传说与悲哀的情感杂糅在一起,隐隐表达出美丽与失落永远相伴的感情。此句与“蓝田日暖玉生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五、“良玉生烟”的虚幻
《元和郡县志》中写道:“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中李商隐更是借助典故并大力加以发挥。在日光的照射下,玉山上升起缕缕玉烟,眼前好像隐约依稀,朦胧不清。其中“玉生烟”化用了《搜神记》中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二人相爱却遭阻碍,以紫玉化烟而终。整首诗表达的是对往事的难忘,而“玉生烟”一句形象地说明往事如烟,似曾记忆,如烟如雾,难以捉摸,一种对往事的惆怅与落寞跃然纸上。此句与“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词巧妙新奇,对仗工整,又相互补充,加强了感情的渲染与表达。作者的美好理想像鲛人的泪珠洒落海中,终成泡沫,像玉山上升起的迷烟,已随风飘散。若有若无的美玉精气如同诗人的种种追求和向往,让人不能把握和亲近,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可望不可及的怅恨缭绕读者心间。
全诗以“锦瑟”起兴,以“无端”和“思华年”烘托感伤怀旧的情感基调,颔联和颈联连用四个典故,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而四个典故都最终集中于“思华年”这一焦点。庄周梦蝶可以是写人的梦境,也可表现世事的无常与虚幻;鲛人泣珠可以是用来歌咏珍珠,也能表达沧海遗珠的哀恨。李商隐以创造性的手法,把以上片段意象的典故组合在一起,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意味,也充满了朦胧感伤的色彩,此诗可谓达到了朦胧诗的极致境界。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善用典故是因为他隐晦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刻意营造诗歌意境,将借典故抒情作为宣泄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在借名和假借意义上用典,努力将真实的事件用隐晦的方式表现,表达自己的爱慕、惭愧、悔恨等种种感情,这也是为什么后人难以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原因。可以说,李商隐对典故意境和内涵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想象思考的空间,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角度,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拓展阅读
1、《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商隐·锦瑟》鉴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般认为,此诗以句首二字命题,名为有题实则无题。因此,人们往往将这类诗,也归入李商隐的“无题诗”之列。《锦瑟》是这类诗中最受人喜诵之名篇,但也是历来解说最为纷杂的一篇“难诗”。
李商隐在世只四十六年,此诗是他四十多岁时的作品。由于此篇诗旨遥深,往往引来说诗者歧见纷纭。有的认为,这是用比兴法,寓托自己遭际和抱负的*抒情诗;有的又说,是借“瑟”感怀亡妻王氏的悼亡诗;也有的说,“锦瑟”,乃一婢女之名,此诗为她而作,故是一首爱情诗(见刘攽《中山诗话》);更有的认为,诗中两联象征着瑟弹奏时发出的适、怨、清、和四种声调,因此,它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见许彦周《诗话》等)。而朱编“选本”则附和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之说,解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等等之异说,不一而足。究竟怎样正确认识此诗之内蕴及其主旨?还待细读作品之后,再作讨论。
首 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一联是说,见到瑟有五十弦,不禁联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回顾平生,华年往事,历历在目。锦瑟,瑟身花纹如锦,故称“锦瑟”。无端,心之一惊的意思,且有埋怨之意。为何? 因为“一弦一柱”,犹如一音一节,弦多而音繁,音繁则绪乱,使往事的追溯,无限伤感。思华年,即追思青年时代。
这里的“思华年”,正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诗中种种物象、事象和意象,以至“境象”,统统由此派生而出。
颔 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上句的庄生,即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之一庄周。晓梦,指梦醒之后。迷蝴蝶,为梦见自己变了蝴蝶而感到迷惑。诗歌用了“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说,浮生如梦,变化难测。此典出在《庄子·齐物论》中,大意是说,庄周梦见自身化为蝴蝶,栩栩而飞,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后来梦醒了,自己还是庄周。我真不晓得,庄周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它原是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的,后用以比喻扑朔迷离境况,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
下句化用了“杜宇化鹃”的典故,表示自己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无法明言,只有借杜鹃之口代为诉说。诗中的望帝,名叫杜宇,原是周末蜀地的一位君主,后来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化成一只杜鹃鸟,暮春啼血,哀怨悽怆,动人心弦。望帝托春心于杜鹃,意谓作者以望帝自比,自己一生坎壇,也只好借诗歌予以渲泄。
颈 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诗含蕴比较复杂。“沧海”句,是摄取多种典实因素加以提炼、凝结而成的。诗人将“鲛人泣泪”、“沧海遗珠”和“蚌珠与月盛虚”等典故糅合于一炉,铸成了这一凝练的诗句。这里不仅 暗喻自己不为世用的感叹,而且欲借上述物象、事象表现一种凄清感怆的情韵。
“蓝田”句,大概也是化用前人“蓝田日暖”的话而来的。中唐诗人戴叔伦曾经说过:“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所引)据传,宝玉埋于地下,上方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远望如在,近看却无。“戴说”是以此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美好思想景色的,也是一种诗的幽境。而李商隐却借来用于人生的追求。认为:人生的各种美好愿望,有如“良玉生烟”,也是渺茫难即的。其实,他们用的都是比喻和象征手法,后者则偏重在表现自己抱负成虚的无穷遗憾。
中间这两联诗,写出了回顾往事时的凄楚、迷离和向往等复杂的心态。其中自然含着人生的种种遭际与感慨:可能有华年消逝的感怆;可能有抱负破灭的悲痛;也可能有国运沦替的忧愤;还可能有爱情悲剧和家庭不幸等等人生道途中种种遗恨。别忘了,诗人是在做诗,不是在写调查报告,当然会给人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留下启迪联想的契机。因此,读者或注者任可不必搞什么“对号入座”,要求一一坐实。
尾 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里的可待,是“可是岂待”的缩语,即何须等待。惘然,不得意的样子。这是说,上面那些事情,那些遭遇,那些令人“惘然”的人生遗憾,在当时就已经深深感觉到了,何须等到今天再来“追忆”呢! “此情”,即总据前情的语辞。“惘然”,是自己一生遭际的总结,也是全诗所抒之情的“主旋律”。诗语简约,诗情曲折,正是李诗中此类篇章的一个特点。
* * * *
诗歌首联的“思华年”和尾联的“已惘然”,已经把此诗之题旨明白无悮地点了出来,尽管诗之意境确有一些朦胧,如果不去钻牛角,不搞繁琐的索隐,决非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
我认为,此诗之主题就是:“思华年”——“已惘然”,即:追溯平生华年往事,寄托身世遭遇的哀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要我们将《锦瑟》这首诗的思路脉络理了出来,就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了。
这个“心路脉络”如下图——
·古瑟(美饰如锦)——繁弦(五十弦柱)——哀音(诗眼所在)·
据此思路来理解本诗的底蕴,可能争议就会少一些。因为它已明白地告知人们:诗人是借助比兴、象征等手法来回味人生、总结人生的。在这个“回味”和“总结”中,当然离不开追忆往事,于是,就有所感怆、有所悲愤、有所遗憾,以至有所向往,这都是十分自然之事。
有人认为《锦瑟》具有意境的朦胧美。
的确,在李诗中,特别是“无题诗”若干被摄入的物象、事象,以至意象,往往蒙上一层迷离窈缈的色彩,使人感到如轻纱、如雾花、如梦境。这样,就使诗歌的“境象”婉而不露,或半遮半掩,给人以一种似与不似的飘忽迷茫的朦胧感。这就是诗的意境之朦胧美。细读《锦瑟》这首诗后,确也传达了这种信息。它的朦胧感是怎样造成的呢?据有人研究,是由于诗歌中的“诗意蕴藉,境象迷茫,脉络婉曲,语言隐秀”等等因素综合而成的。
大家知道,诗的意境是诗人主观感受同客观画面交互作用的产物。诗的意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比之诗人所表现的思想,往往更要丰富(即“形象大于思维”)。列宁在《哲学笔记》(第134页)中,也说过现象比规律更丰富等类似的话。李商隐的诗就给人们留下了联想和形象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这不仅如上所说的诗意有多义性,而且诗境也显得有那么一点不确定性。所以,人们读了之后有一种朦胧感。在这里,我们不妨具体剖析一下《锦瑟》一诗的朦胧美的形成状况。它的朦胧感,主要来自中间两联所用物象、事象和意象的不确定性(其实也是丰富性)。如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泪、沧海遗珠和紫玉生烟等等,其本身就带有神秘感的“神天仙语”、“世外言谈”,本来就是缥缈无定的。且又以此类比人生,使意象具有高度的典型化,可以见此而意彼,触类而旁通,给人们的联想空间异常宽泛。因此,就出现了诗歌意境的不确定性,并由此造成整个诗境的朦胧之象。
* * * *
我们连读了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在这里,顺便讲一点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无题诗”的来由及渊源
在我国无题诗歌的历史甚久,几乎与诗同来,而正式以“无题”为诗歌命名却是晚起的,大约在中唐时,始见于卢纶和李德裕等人的诗歌中。但是,追渊溯源,早在《诗经》和汉代古诗中,几乎均为“无题诗”,现在见到的诗题,那是后人选取诗中几个字立为诗题的,一般都与诗义无涉。但在魏晋六朝时,作诗者常常自觉地立题赋诗,无题却非常规。不过,也有若干诗人故意不标明诗题,但却有一个笼而统之的大题目。如阮籍的《咏怀》组诗八十首、左思的《咏史》组诗八首,北朝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以及唐代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和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等,以至后来的若干《偶题》、《有感》和《杂诗》等等标目,其实都是类似的“无题诗”,不过没有正式标上“无题”二字而已。
诗史上产生“无题诗”的现象,是有它的根由的,主要是:①《诗经》时代的那些没有标目的无题诗,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包括文人与民歌作者)不习惯于“立题作诗”,只喜随感吟哦出诗;②魏晋以后若干“无题诗”(包括虽有标目,等于无题),主要是为了避讳时忌,故意不标明诗题;③还有一些题意不明的表面上“有题诗”,实际仍是无题的诗歌,诸如李白《古风》大组诗、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以及明清时出现的龚自珍、黄遵宪等人的《杂诗》(如龚之《已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七绝),等等,主要原因是由于内容庞杂,“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王国维语),只得笼而统之标上个空泛的题目。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数量多、影响大,而且有特色,并正式标上“无题”二字为诗题,成为我国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形象——“无题诗”传统。
二、对待“无题诗”的基本态度
这类诗歌由于没标明题目,或者有诗题而诗义仍不明。因此,对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往往引发歧见,以至争讼不休。对所读之诗有无兴寄或寓意何在,则常成为争论的焦点。古人往往为此化大功夫去考证、去索隐和臆测。其实,对待这类诗,应当有一个基本态度,即:分别对待,不一概而论。任何事情,“*”总难于符合实际,许多事情本来就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因此,不能强求划一。
以李商隐的若干“无题诗”为例:有实写爱情相思的,别无兴寄,如《无题》的“相见时难”等;有另藏寓意的,如《无题》的“昨夜星辰”等;还有兴寄深微,难以指实的,如《锦瑟》等。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共同点:大都以描写爱情相思为主旨,着重表现的是主人公受尽压抑的情怀。这是作者悲剧命运以及晚唐社会的悲剧心理在诗歌艺术上的折射与反映。因此,认识与评论这类诗歌,一方面不能搞索隐探微,非坐实每篇诗歌,甚至每个诗句的寓意不可;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透过诗篇所反映、所提示的深沉的痛苦、执着的向往、缠绵的情思和绝望的哀叹,来了解晚唐时期知识分子发出的受压抑、受凌侮的时代呼声和历史沉吟。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
2、走进李商隐
这个诗人,他唱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他没有李白的豪情;这个诗人,也喊不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因为他没有高适的气魄;这个诗人他更吟不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因为他没有王维的那份空灵。
又是这个诗人,他没有柳宗元的傲骨去孤舟蓑衣钓江雪,也没有杜甫*襟饿着肚子吹着风雨还在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用说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了。他有的只是带着“江上几人在,天涯独棹还”的萧瑟,静静地感叹“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喜欢用典,还透着几分朦胧:“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不熟悉唐史的人,很难读懂其中的意思。其实他是绕了一大圈,在讥讽晚唐的皇帝为了长生不老而请方士炼丹,最后往往事与愿违,一吃就*。七拉八扯地讲了一大堆,原来还是首*讽刺诗。
这个诗人连他身上都散发着“红楼望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忧郁,但他偶尔也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地乐观一下,给他绮丽而灰暗的一生,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道阳光。
他的诗像“飒飒东风细雨来”一样的柔软,可偶然地竟也会像李白、高适那样,喷出一句“心断新丰酒,销酒斗十千”。虽然说,不可否认的,这半丈豪情中,还有一半他那特有的忧伤,但终究他不用一寸一寸地发牢**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很豪放的了。
他的诗总是幽幽怨怨的。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象是一首五律的颈联,而他却在这里嘠然而止,只留下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他在叹息什么,叹息他那夹在两个*派之间,最后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一生?或者……
3、无题 李商隐表现什么之情和什么之苦
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东风:春风。
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
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的信使。
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
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一:(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
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
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
4、李商隐诗集摘抄觉醒细选66条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