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送别》鉴赏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
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
南山:终南山。
讲解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拓展阅读
1、李白的诗词鉴赏高考试题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古诗今译】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注词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
闲:悠闲。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2、李白的诗词鉴赏高考试题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师前加“尊”,以示其地位崇尊。
②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③青牛:道家故事,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白鹤:《抱朴子·对俗》说“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载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这两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这首诗首先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次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再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最后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对雍尊师的仰慕之意,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尽在难以言喻之中,而显韵致悠然。
3、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五》全诗鉴赏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此怀孟云卿也。苏李吾师,此述其论诗。今见古人,此称其作诗。便知云卿诗格,独能力追西汉。【原注】校书郎孟云卿。)
①僧皎然曰:五言始于苏李二子,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如《十九首》,则词义炳婉而成章矣。洪容斋《随笔》曰:《文选》编李陵、苏武诗凡七篇,人多疑“俯观江汉流”之语,以为苏武在长安所作,何为乃及江汉?东坡云:皆后人所拟也。予观李诗云:“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系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应陵敢用之。益知东坡之言为可信矣。蔡宽夫曰:五言起于苏李,今所见,唯《文选》中七篇耳,世或疑武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以为不当有江汉之言,遂疑其伪。此但注者浅陋,直指为使匈奴时作,故人多惑之,其实无据也,安知武未尝至江汉耶?冯惟讷曰:古诗云:“盈盈一水间。”又,高帝讳邦,而韦孟诗云“实绝我邦”。古人临文或不讳也。
一饭:一食,或一饭师。原指佛教徒日食一次的苦行,用来称颂僧人的修行。这里引申为作诗苦吟,诗作的修养和功夫深。
《解闷十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这两句是称颂孟云卿诗歌创作的修养和功夫很深,他的诗像苏武李陵创造五言诗那样影响深远。比喻贴切,意在言中。
4、李白的诗词鉴赏高考试题
行路难1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2直3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4沧海。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
2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
3直:通“值”,价值。
4济:渡过。
金杯里装着名贵的酒,玉盘中盛着上等的肴菜。面对这些我却吃不下,拔出宝剑向四周望去,内心一片茫然。想过黄河,可是冰层堵塞了它;要登太行山,暴风雪封住了它。或许我能像吕尚那样在碧溪垂钓等待机会,也可以像伊尹那样做梦时从太陽边乘船经过。在人间行路多么艰难啊,多么艰难啊,眼下的歧路这么多,该选哪一条呢?我坚信总有一天,能凭借长风在万里浪中行走;高挂起云帆,勇敢地度过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坚毅之美】
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行路难》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励志诗,“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虽然流露出诗人因为没有被皇帝重用,心中无限失落的情绪,真切地表现出诗人愁绪满怀、壮志未酬的形象,但是诗人依然自我鼓励,坚毅地等着机会,他相信中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在这个煎熬过程中,体现的正是坚毅之美。
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写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这跟诗中巧用历史故事有关,同时少不了诗人一贯的夸张、比喻的写作手法。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诗人在题材、表现手法上虽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是描写却胜于鲍照,和鲍照诗作相比,李白诗的思想境界显得更高。这也提醒我们在遇到旧题材时,注意突破、创新,做出新意。
【启示】
对于李白众多的名句,本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是很多人所喜爱的。毫无疑问,用这两句诗来表达人们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我们都明白,眼前遇到的困难,虽然会让人愁苦着急,但不要慌张,这些都是暂时的。
5、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诗人王勃所写,王勃诗文俱佳,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