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朗诵了你那本有关狗的书,真是有趣极了,我们全班都很喜欢。
这是雷伊小朋友的第一封信,我忍不住且不费事地全部抄下来。对一部小说来说,这个头起得真是既巧妙又可爱,原汁原味的孩子劲儿,表达得很自然。往后雷伊的信越写越长,回答问题,发脾气,埋怨,报告好消息,说说心里话,描写身边的细节,每封信都很有味道。
雷伊一开始只是一个书迷,在期待作家新书的时候萌发了写一本书、一个故事的愿望。当然,这个愿望还是带点孩子气,就像童年希望有一辆漂亮的自行车或者泰迪熊一样。和所有孩子一样,雷伊以前是讨厌作文的,当他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还不少时,有点怀念起写作来。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雷伊很听汉修的话,买了一本作文本准备写日记。可他又遇到了困难,他觉得写日记怪怪的。汉修建议他,可以假装给一个人写信,比如爸爸。雷伊开始敞开心扉,第一篇就写了自己最讨厌的事——总是失窃的午餐。对小雷伊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他总是早上出门就开始为这个事情烦恼。他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贴上标签,时时盯着自己的饭盒,做一个报警铃,等等。就在他的警铃成功响起,有点小得意,并在同学们中间流行起来后,他开始不再想这个事情了,并庆幸自己不知道小偷是谁,因为他还要跟他在同一所学校念书呢!他还写了很多事情:公路上孤单遗落的一只鞋,爸爸的卡车,失踪的小狗班弟,父母的离婚,等等。雷伊的日记越来越丰富,从仅仅把听到的对话抄到日记本上,到渐渐地用叙述的方式把对话融到日记中。当然,可爱的雷伊还不知道自己的变化,他还在为写作寻找素材、原料和技巧苦恼,盼着汉修先生支招写出一个故事。经过一次青少年作品评选后,他从另一个作家口中听到了自己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内容和风格,坦白地、感情丰富地写出所知道的事情。其实这种评价是作者故意
提示让我们看到的结果,在小雷伊眼中,只是有点不可思议,有点自豪,他最希望的是让妈妈感到骄傲,把事情全部告诉爸爸。
日记开始成为雷伊的习惯,他发现好多事情需要记下来,好多话想说给“日记”听。无怪乎阅读推广人王林说:“与其让孩子买很多作文书,不如买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与其让孩子从作文书中学习写作技巧,摘抄妙词警句,不如看薄薄的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慢慢练写作“内功”。
这本书还可有多种解读,比如孩子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孩子眼中折射的成人世界等。但让我最受益的是,从雷伊的日记里,我看到一个孩子“自然”成长所经历的“情感波折”,对成人世界的悲伤、离别、苦痛、快乐,孩子们能找到他们的接受和处理方式,有时候能处理的很好,比一个大人做的还要棒。所以,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信心,给他们空间和时间判断是非,理解生活。我们只需要轻声提醒他们,记下自己的这些事吧,那是成长的礼物。
拓展阅读
1、《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是一本由蒋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过深夜食堂的人都很迷恋那种夜游的生活,以老板的视角审视深夜出游人的故事,深夜众生相是正本书的主旨。本书的内容像极了深夜食堂,唯一不同的是环境变化,这是一家不打烊的坐落于杭州的多功能书店,作者以店员的身份体味着来访的各类人群,虽然是摘录,但大体反应的是积极向上的群体,毕竟书店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已经起到了筛选的功能。
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的神秘色彩重,所以深夜活动的人都多少有些故事,店员动用了自己的便利细细的观察他们,用文字叙述他们,自己还不甘寂寞的参与其中,让小小的书屋充满了温暖,赋予了灵魂。
即使这样乐此不彼的旁观一切,作者却也依然不敢说懂了这黑的夜,洞穿了这神秘的夜。其实也对,做为规律的白天动物的我,就真的懂了白天吗,就真的了解这花花世界中阳光的一面吗?答案是一样的,无论我们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只能惯于了解大千世界的一角,享受其中就好,不用患得患失,感叹无常不如享乐于这正好的年华,别人的故事中我们只是配角,自己的故事才不该辜负主角的担当。
在夜里的人是坦诚的、自恋的、脆弱的、渴望被爱和关照的。而往往在深夜做的决定一定是错的。
深夜,是另一个世界,在阳光尚未降临时,有太多时间、情绪供你扮演。蒋瞰真是幸运,大多数人的深夜场多是一个人的内心戏,没有那么多深入的角色,而她的深夜里,悦览树的门如剧场的幕布,开合间,深夜的戏也次第展开。
蒋瞰**眼眸,一幕幕地捕捉、欣赏,待更深的深夜讲述给我们。
她是个称职的观众、安静、专注,她不以鼓掌打断剧情、或默默窃喜、或黯然神伤,她也会好奇,够着脑袋去看看那个疑似艳遇的意大利帅哥到底会如何,仔细听那个优雅海归老太太在新华书店的初恋。我们就和她一起站在悦览树的吧台后,打量着、端详着、思考着。
不止是看戏,有时自己也成为主角、或者配角,毕竟守夜人也有自己的深夜故事或情绪。字里行间,蒋姑娘的形象也显露其中,一个热心而敏感体贴的大姑娘,会笑得很好看的那种,会因为她的一些内心戏而觉得她可爱得不行。
深夜,有这样一家店,有这样一个人帮你记录下深夜的无数种可能性,想想也是这城市的幸运。
《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读后感(三):属于杭州人的共同记忆,青年路,新华书店。
悦览树的选址明智之处在于:1、面向青年路这条名字非常有朝气实际却并不喧闹的次干道。横向的解放路曾经非常热闹繁华,近二十年却越来越落寞,都不能与其主干道的定位相称。2、开在官巷口新华书店的里面,这是一个别的书店无法与之匹敌抗衡的记忆之地。曾几何时,这是杭州城里唯一的传播书香的地方,像我这样的每周六没有晚自修晚上必去带回一两本来朵颐。门口看自行车的大妈都认识我,每次两毛钱,已经是一种仪式。
以上是题外话,但也是构成这本《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内核的一个重要部分。集体记忆是非常有效的召唤,而深夜食堂般的暖心和略带神秘好奇则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吸引。不习惯通宵的人很难理解熬夜族的世界,但是任谁对熟睡后的夜晚会发生些什么充满好奇和猜测。在菲比咖啡的微信号上看了两个故事,当时不知道作者是蒋瞰,只觉得故事还是可读的。这个时代会讲故事的人不少,故事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会赚取人们不少的唏嘘,也会给讲述者带来名利以及其他人似是而非的模仿。所以,作为一个深夜书房的见证者,道与旁人的种种经历,不会没有响应者。在这个咖啡、读书、旅行、深夜、偶遇、世界萦满耳际的时代,加上“用心”,举重若轻,读者自会买单的。
:蒋瞰的字写得不错!买到了签名本,在悦览树门外的新华书店里。
“时间让我渐渐摸透现代人对于情感的防备,那些在红尘里游刃有余的人将若即若离拿捏到位。等我再度看穿这些光鲜亮丽的人都是逢场作戏的高手,我并不感到忧郁。”
“对于30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引于张爱玲的《浮萍》”
“对我来说,秋天从来就不是一个萧瑟凄凉的季节。枯死的树叶和越来越短暂的白昼从来也不会让我想起有什么东西要终结,对我来说,那不是结束,而是对未来满怀期待”。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这些都是在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的句子(虽然有一句还是引用的张爱玲的)。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很好的了解深夜书房,并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夜书房所发生的故事,这是我们平时不能感受到的。而且里面也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籍,这样也可以增长一点我们的小知识。当然,这本书很适合在夜晚静静地看
夜晚,陌生,是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两个词。
夜晚,是属于孤独者的狂欢,宁静,不争,没有人打扰,可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熬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在我,不论是看书还是学习,都是晚上状态最好,更能够集中精神。
以前身在学校,碍于第二天要上课,故也不能熬的太晚,如今放假回到家中,整天除了看书无所事事,晚上就可以尽情熬夜了,两点,三点,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往后延,这样一来读书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基本以着一天一本的速度进行着。
夜晚,对于享受孤独的人是美好的,没有人打扰,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工作缠身,找一家24小时书店,一杯咖啡,一本书,足矣。
陌生,对于有些人来说,意味着不熟悉,恐惧,害怕。但我想说,陌生于享受孤独的人而言,却意味着安全感。陌生,意味着没有人会打扰你,当你专业的看着一本书时不用担心会有人拍拍你的肩膀,说到:嘿,你怎么在这里?接下来,就是一阵无用的寒暄,既破坏了读书的氛围,也破坏了夜晚。
一个孤独的夜晚,身处一家书房,身边都是陌生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安全感,捧起一本书,专心的沉浸其中,融入进去,不失为满满的幸福。
夜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沟壑渐渐填平,也许我们就能更好的与陌生沟通,遇见更多的美好。
她的新书上线,我好几次想提笔给她写点儿什么,最终都没有成形。或许一起经历的事儿多了,习惯了张口就来、直言不讳;真要一板一眼规规整整,反倒语塞慌张起来。
我形容她的工作是“白天看人,晚上看书,插空码字”,眼、脑、手总在适应彼此的节奏。你看她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了,疾行、有风,永远掐准红灯变绿灯的那秒第一个迈出步子。
她的文青气质可能是骨子里的,有时候甚至怀疑她有偏执文艺洁癖症。比如和她聊着天儿,她会冷不丁冒出一句:“打算屏蔽‘的地得’不分的人”;再比如,她评价一个人可否深交的首要指标是:知识结构的契合度。
在你准备把她扶上女文青神坛的时候,她又张口“老子”闭口“屎尿屁”;苦口婆心教导你“宁可没书读,不能没脚洗”。
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她身上不仅相安无事,而且杂揉出一种特别的味道——你以为自己点了英式司康饼配现磨黑咖,端上来的时候却佐了一碟子酒鬼花生;你心说风马牛不相及,手指已经捏着第二颗花生豆;再等上好的白米酒酿上桌,你简直要喜极而泣。
今天她的新书《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在京东上线,我不知道明天她还会带给我什么不一样的惊喜。唯一确定的是,她不矫揉、不掩饰,鲜活可爱,并且总是在路上。作为一个曾经和她并肩小跑、朝夕相处过两年的蜜友,我的幸运无以复加。
洋洋洒洒说了这些,还是那句诗结尾吧:“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别来沧海事,都在不言中。”
新书大卖,么么哒~
看完这本《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正好和昨天收到书包裹的时间相吻合。一天24小时,足以让我读完书中的每一个故事,跟随书中的人物情景或高兴或惆怅或感动又或哀叹…
作者做为24小时书房的主人公,忙碌的同时还能以一旁观者的姿态来静心品读每一位深夜来店的客人,这是我十分钦佩的。正如她所说“我一直以为醒着的夜晚是最难熬的,但他们的焦躁并不表现在五官,或者,他们本就心静,焦躁只是我们这些旁观者臆想出来的”。
其实对于深夜我并不是熟悉的,可以这样说,早睡早起的我每一天的灵魂游荡都是结束在十点前。这一次竟然让我从书中的故事里窥探到这么多深夜的精彩,陌生而又激情,突然就有种想去杭州“悦览树”,然后吃着酵母包配杯蒋瞰美女亲手自制的酸奶坐在那缘份椅上看一通宵书的冲一动![表情]也许这又会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呢!
书的结尾附上了一首诗,恰巧又戳中了我这颗多愁善感的心!
星期一,我去河边看水,你还没有醒来;
星期二,我去陌上耕种,撒下的种子沉默很久;
星期三,我来到市集,狡诈的人们都获得了幸福;
星期四,我整天阅读,你说过的话写在纸上;
星期五,我看见花落,看见柳色青青而镜中白发;
星期六,我用于休息,人生只是世上的一粒浮沫;
星期天,时间继续消逝,而那么多的人正来到这个世界。
最后附上蒋瞰这个美女作家在杭州开的24小时书房“悦览树”的地址:青年路31号解放路新华书店1楼著名的奎元馆斜对面*站官巷口这一站。正值盛夏酷暑,正在杭州的朋友们真的可以去享受下书房深夜独有的宁静。
《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读后感(八):在适合艳遇的时间,遇见恰好寂寞的你
“约吗?”微信里时不时的会有这样一句,有的是朋友间无聊之时的调侃,有时候却是来路不明的调戏。社交媒体让天南海北的陌生都有了可以交会的理由,而虚拟信号之间的往来却终究只是虚呼呼轻飘飘的游戏,上一秒看似你侬我侬,下一秒就难免忘了彼此。
于是,虚拟的社交,终究还是要走入现实。
都市,让夜变得繁华起来,夜归人,终夜不归的人,彼此交错,遇见,在各种长夜不眠的场合,比如深夜食堂,以及深夜书房。
一切相遇,都是有缘,一切有缘,都是故事的缘起。
深夜出没的人,都是太有故事的人。他们把故事藏在每一天时间最深刻的时间段,在深深的夜色里,少了很多的喧嚣,少了很多不得不必须做的应酬,才可以真正地深刻起来,深刻地自我思索,或者深刻地无所事事。
相似的人才会在相似的时间相遇,淡淡的缘分也会适时地浓烈起来,有时候虽然是彼此默然相对,但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有灵犀。在深夜书房里出现的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情怀,因为书而走到一起的人,总不会是无聊的,在言语上,在行为上,他们或许总是彼此陌生的路人,但是同读一本书的默契,爱上同一种咖啡的缘分,坐在同一个桌子的际遇,让这些安静夜晚出没的人,有了精神层次的艳遇。
有人说,我们都是彼此精神层面的知己,深夜出没,是为了遇见恰好寂寞的你。
艳遇,多么适合春天的字眼,尤其是在美好的夜晚,尤其是对于那些夜晚游荡的人。王菲唱过那句“只爱陌生人”,深夜书房的缘分,也与此神似。陌生人的“相爱”,一定是有着猝不及防的惊喜,因为“陌生”,便没有事先的精心设计,一切有缘,都是自然而然,恰似天意注定的美好,别有浑然天成的韵味,自然令人心动,回味无穷。
这缘分,这爱,可能只是短短的一瞬,可能只是漫漫人生中最难以把握的措手不及,但是,只是因为灵魂上的共鸣,只是因为一个同样时间同样地点同样美好的巧合,便让这萍水相逢的偶然,有了艳遇般的幸福。
让彼此成为彼此的美好,在美好丛生的夜晚。那么,一切平淡,其实都非同寻常。
就像,那个“任性”地吃“海南味道”面包的小保安,那对“最后一杯酸奶”的男女,那“对”默默坐在一起看书却从未说话的老编辑和中年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与故事相遇,这样的书房,虽是深夜,也从未寂寞。
也许,确实是寂寞的人才会在深夜出没,出没在本应更寂寞的书房,但是,似乎有人说过,美好的书,就像美好的情人,一旦遇见,便注定不离不弃。那么,在深夜这个适合动情动心的时间,有人也好,无人也罢,都注定,会有一种别有情味的艳遇。
上个周末和男朋友去浏阳大围山玩漂流,玩之前就被男朋友提醒说,“一会儿如果有陌生人往你身上泼水,就开开心心地玩好了,不要有所顾忌,反正下了水就别想干着身子回去~”。一开始我还将信将疑,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玩家,应该不会太“凶残”吧?直到下水被陌生人毫不留情地“攻击”后,我才真的放开胆子玩,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相逢即是缘,我先泼为敬~被泼到的也都不会生气,所遇之人没有一个不是笑得合不拢嘴的,人人都玩得开心。即是人海中有缘相逢的陌生人,也许根本记不住彼此的脸,往后再相逢也不会认出彼此,却还是会把这份轻松愉悦的心情留存在心底,这种感觉多美好。
于是想到之前听十点读书读到的《两代人之间无言的默契》,写的恰巧是发生在书店的陌生人之间的故事。虽然自己算不上对读书有着狂热爱好的读书人,但书店对我而言一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记得长沙第一家24小时书店在德思勤开始营业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穿行于还没搞完装修的德思勤执着地寻了过去。看到走道上挂着的一幅幅畅销作品的书封海报及经典语句,及书架上整整齐齐摆着的书,我真的兴奋得想要尖叫。24小时书店,多么温暖的存在啊,除了24小时营业的可以喂饱深夜中穿行之人的胃的餐厅外,终于也出现了24小时营业的可以喂饱深夜中寻求慰藉的灵魂的书店了。但遗憾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没有机会在深夜待书店的体验,所以对不打烊书店的体验一直也是有所缺憾。希望能早日实现在书店“刷夜”的体验。
最后附上书中摘录。那些所谓靠年月积累的爱,也许是出于时间的训练,也许只是一种习惯。而一见钟情,则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天然感召。早餐,比一天中的任何一顿饭都寄托了更多的情感,能够和你一起分享早餐的人,必然在你生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顺溜浮躁的年代,不逼自己一下,就滑下去了——滑倒在吃垮身体和消磨时间的夜宵中,滑倒在只会用流行语不会说成语歇后语的快速消费时代。他说,要对自己狠一点。现代人太喜欢说了,他们用滔滔不绝的语言来掩饰内心的寂寞和不安。然而,语言和默契从来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生活就像一个忽明忽暗供电不稳的房间,永远不要在明亮的时候贪欢。你应该花时间了解自己在房间里的位置以及周遭的情况,比如蜡烛,手电筒放在哪里。这样在停电时才能有胆量摸黑找到应急光源。否则只能手足无措,被黑暗吞噬。
说来遇见这本书,也是缘分吧。那日,在图书馆找书时,偶然看见这本书《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刚开始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对于陌生人三字,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翻看了前几页后,便决定要借这本书了。
这本书中写到的地点是杭州市青年路的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就要讲讲为什么有缘分这一说了。我现在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要和书打交道的,可以说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图书馆学,这个专业不是我自己选择的,大一时候对此也是有些抗拒的,现在也已慢慢接受。说出图书馆学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只一眼,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了。这家书店叫悦览树,英文名叫:Reading Tree Coffee. 对于这个名字,我总有种能理解又不是很能理解的感觉,悦:开心,愉快;览:阅读观看;树:形容书籍很多。这个解读也是很浅显了。官方说法叫书店,有人情味些叫做书房。
在看这本书时,我心中也萌生了这么一个念头,我以后也可以开一家书房,功能和悦览树差不多,用上我的专业知识,应该还是行得通的吧。对此,也只是美好的设想一下罢了。
不知道是不是高中住校,很喜欢一个人独处的缘故,对于孤独,寂寞这类词特别有感觉。以至于经常都会自己一个人去操场,不带手机,沿着跑道慢走,一圈又一圈。圆月高悬,星星闪烁,微风拂面,落叶摩挲,着实惬意。看着操场上,有带着耳机跑步的,有三五好友围坐着聊天的,也有和我一样在享受这慢走带来的闲适。将思想放空,什么也不去想,就这样静静的享受着自己的一人世界,想想就别有一番滋味。
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在这深夜,你我都不是寂寞孤独的,夜晚将我们白天的光环,层层褪去;将我们坚强的外壳,狠狠剥离,将心中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放肆笑,大声哭,不必去在意别人的眼光。每个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时光匆匆,你我也只有擦肩而过的刹那,还为来得及看清面貌,你已消失于人海中。 愿你在这阳春三月,花开灿烂的季节里,亦能寻到你的归人。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本人文字拙劣,望见谅与指正。
2、藤野先生读后感
自从走上这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个体差异,有学习好的,有学习不好的,有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质彬彬的,该如何对待这些个体差异,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念,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帮助我们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鲁迅写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启发。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是作为一个晚清的中国留学生身份在日本留学的,在自己祖国积贫积弱,备受各国列强欺凌的大背景下,鲁迅经常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却不同,不但平等公正对待他,还对鲁迅非常的关心。
书中写到一个细节,藤野先生把鲁迅上课时抄的笔记拿去检查,过了两三天后,当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把笔记拿回来时,发现藤野先生用红笔把笔记里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记漏了填回去,还帮忙改正了很多语法错误。尽管这样,藤野先生对鲁迅还是不放心,要求鲁迅以后每个星期都要把笔记送给他看,以保证鲁迅的笔记能够记得准确无误。后来,要上解剖课,怕鲁迅受中国传统影响不肯上课,藤野先生还主动和鲁迅进行沟通。
读到这里,我实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师者的风范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能够一直保持那份平静的心态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你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出生,都一视同仁,我想,同样是老师,我们是否都能做到?
3、藤野先生读后感
我很喜欢看书,且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这一本书。它使我获益良多,其中,《藤野先生》这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千。
《藤野先生》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一个过程。中国的那些虚伪的*,不知被他们败了多少条中国命,以及作者父亲病故的原因,他便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到日本仙台下定决心学医去,我为之感动。他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便名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生活自理有许些马虎,比如作者所闻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我读到这里,心里也没敢取笑藤野先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嘛!
但我所佩服他的点儿真正在于他的严谨治学,使我的心不由得为这个榜样澎湃。但那时作者比较任性,当他的讲义被被藤野先生收去检查时,发来的时候,便让作者不由得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不安和刺激——那正是因为讲义上所有错漏的地方都被藤野先生一一订正了!看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细心和责任心,我为之动容。还有一次作者被他叫去研究室,藤野先生说的那一句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多么伟大的老师啊!多么伟大的园丁啊!多么伟大的人类建筑工程师啊!
司马光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遇”。那位日本教师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更感动了中国灵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