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棋》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一、 齐读课题,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棋》这一课,请小朋友读一读课题。
2、复习生词:3、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 引导质疑,导入新授:
1、为什么要跟“秋”学棋呢?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
2、读第一节,说说“秋”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理解词语“能手”“远近闻名”。
3、指导朗读。
4、过渡:都说“名师出高徒”后来“秋”的两个学生是不是都成了出色的棋手?你怎么知道的?
5、学生读最后一小节。
6、(板书“出色”“没多大长进”)理解这两个词。
7、质疑:为什么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的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板书:?)
三、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刚才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二小节里,请小朋友默读这一节,用“——”和“~~~”分别画出两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2、指名读第二小节第一部分。(总结板书:专心致志)
3、看图,用学过的词来说说这个学生是怎么样“专心致志”的?
4、(出示课文中相关语句)这里的“专心致志”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请找出三个动词。
5、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6、另一学生怎么学棋的?指名读。
7、这个学生学棋可以用哪个词形容?(板书“走了神儿)
8、看着图说说什么是“走了神儿”?(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
9、引读这一部分。
10、男、女生分别读两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11、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 拓展延伸,提示主题:
1、后来,老师让两位学生比试一次,结果会怎么样?这时,你想对这两个学生分别说些什么呢?
2、教师出示赠言:“要想学得艺惊人,虚心专心加恒心。”
四、学习生字,布置作业:
1、出示生字“能”、“专”、“致”
2、说说怎么样记住它们。
3、师范写,生描红。
4、布置作业:在习字本上写好生字。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2、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鸟的天堂》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主 题:四季之美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庄、整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基于阅读:学生默读要有一定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
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庄、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基于阅读:五年级的学生默读有了一定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需要推测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进一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基于口语交际:五年级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表达需要可以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此基础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感受“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并且理解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1 .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2 .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一:通过自由朗读、默读、齐读、男女生互读等不同的阅读形式、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针对目标二:在感受“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明确“‘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分别指什么,进而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环节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巴金先生笔下奇异的南国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美丽的鸟的天堂,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那么两次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呢?(板书:傍晚、树;早晨、鸟)
环节二:(细读品析——傍晚之鸟的天堂)(12分钟)
1、同一株榕树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先一起走进傍晚时分的大榕树。默读5-9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榕树的?(板书:由远及近)
2、作者由远及近观察到一株怎样的榕树呢?带着问题,再次默读5-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板书:生机勃勃)
3、作者从榕树的大小、形态等方面描述这株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种对景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叫做什么描写?(板书:静)
4、男女生互读感受画面。
5、作者赞美着榕树,但是,还是带着一缕遗憾,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环节三:(细读品析——早晨之鸟的天堂)(20分钟)
1、不过这种遗憾并没有持续长久,第二天早晨作者再来之时,看到了什么?在哪一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哪里能够体现?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12 自然段。(板书:多种多样)
2、多种多样的鸟儿,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板书:时间顺序——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3、齐读,变读边想象画面。
4、这一部分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情景,这种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写法叫做什么描写?(板书:动)
5、如果给你一个场景,你能采用时间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述出来吗?
(1)(播放视频:万马奔腾)观看视频
(2)口头分享
(3)写作展示
6、作者看到了这热闹非凡的场景,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了起来,所以作者的眼睛都应接不暇。这时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作者为什么单独写这只画眉鸟呢?
学生回答要点:以画眉鸟为代表,具体描写,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鸟在“天堂”里的自由和快乐。
环节四:(主题升华)(6分钟)
1、看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于是作者发出来了怎样的感叹?为什么感叹?
学生回答要点:
(1)第一个鸟的天堂是特定的称谓“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的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中,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2)自然原因: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3)人为原因:农民不许人去捉它。所以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板书:赞叹、留恋)
回顾板书,傍晚时分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清晨的大榕树是热闹的,这一静一动,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的名副其实。
2、出示阅读链接:默读阅读链接,联系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种体会,齐读阅读链接。
在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榕树静态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鸟儿动态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所以说,生命,无处不是生命。(完善板书)

巴金先生《鸟的天堂》一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之作。《鸟的天堂》的优质课更是不可计数。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鸟的天堂》作为公开课所讲篇名,一方面是因为它经典,另一方面是想突破自我,突破安于传统的自我。
八次试课,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从安于传统课堂的讲解,到听说读写的结合,展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个中内容转变,也是思路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最后呈现的课堂而言,优缺均有。
从整节课的流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到板书都设计巧妙,板书新颖,透过板书,课堂流程及重点内容清晰明确;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高年级的教学要有整体意识,从整体观照到细节解读,最终还是要回到整体。
从这堂课的细节出发,有诸多有待提升部分。基本功不扎实,说明平时功夫不到家;课堂语言匮乏,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如果没有回答到点上,接下来的引导会有些刻意,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注重课堂多于注重学生,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更是我有待提升的地方。
3、第二课时《荷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
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quot;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