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51:19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拓展阅读

1、人八年级上册《》的学设计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材分析:《》是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写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作者无法睡眠,到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襟。

一、 导入设计

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诋毁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 整体感知

1.解题

: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的地点。

”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章停顿。

2、《学设计

一、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学重难点:

1.学重点:学目的要求1

2.学难点:学目的要求2

三、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

两篇章都是“”,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章都是“”,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章的内容、结构、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后面的小论《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导读比较》

4.品味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章,写一篇赏析的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导读比较

两篇章,都放在苏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摹写潭中景色,一摹写院中月光。两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一,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一,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章的不同吧。

1.两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中,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描写的是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的*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风在此中,就有所反映。

4.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章凄寒

,苏轼的章闲旷。“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之而去。”《》一中,这样写道:“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两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3、《学设计

一、材解读

》是一篇以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的重点和难点。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苏轼实在太好了,《》这个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学中由《》一,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的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统一,既注重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有一个写月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学的魂。

4、《学设计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章韵味。

2、积累:掌握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导设计:

有一位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晚,和这位大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

(设计意图:开头导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读准字音,读出古味道。

1、自由读课,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的味道。)

三、再读课,疏通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意,为后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1)“”这是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无月,何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无月,何无竹柏,冬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展开全阅读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无月,何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

五、精读课,品味

是苏轼和怀民在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探究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点击查看更多《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5394.html

热门阅读

  1. 副职任职发言稿范文
  2. 关于梦想的经典语录
  3. 教师教学工作的计划范文
  4. 一线员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5. 有关于新年祝福的诗句
  6. 青春征文:九月的阳光
  7. 周记300字范文
  8. 2018年开学典礼教师发言稿
  9. 三字经解释及相关故事
  10. 《观魏博何相公猎》全诗赏析
  11. 走好人生三座桥美文摘抄
  12. 幼儿园大一班教学总结范文
  13. 先拴好自己的骆驼美文
  14. 2016年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句子
  15. 只是因为想念美文摘抄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