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游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水彩游戏》为题,通过水彩的不同技法和工具资料的运用,表示各种不同的色彩搭配形成的效果,新奇有趣,极富想象力。教材选择了红、黄、蓝、绿等常用色彩组成的同学作品,目的是让同学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的色彩名称,感受色彩游戏的魅力。教材还选择了染、吹、滴、淌这些水彩画技法,更是为了让同学体会不同纸张、不同表示手法所造就的非凡效果,激发同学学习水彩画的兴趣,同时还让同学进行适当地联想、想象、添画,使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染、吹、淌、滴这些不同水彩技法发生的效果。
2.初步学习运用染、吹、淌、滴这些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3.培养同学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
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四、课前准备:
(同学)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盛有稀释的红、黄、蓝三种水彩颜料的大杯子和一些空杯子供(同学分组和教师示范创作用)等
五、教学过程:
(1)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水,并提问:这三杯颜料水任意倒出两种互相混合,会出现什么效果?
(2)指名四位同学上台扮演水彩游戏的实验,其他同学台下尝试。
2.欣赏范作。
(1)出示使用染、吹、淌、滴技法的范作,提问:这些画使你想到了什么?
(2)让同学谈谈不同作画方法带来的效果。
(3)同学比较各幅画的不同之处(色彩、纹样、技法等)。
3.同学创作。
(1)同学说说创作计划。
(2)提出建议:选择一种或几种水彩技法随意或有意地进行创作,作品完成时可以适当地综合,并将作品作整体调整。
(3)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4.讲评与拓展。
(1)同学展示自身的作品,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评价建议:水彩图案是否与添画协调一致;题目是否适合画面内容;是否发明性地表达了自身的情感等)。
(2)拓展:混合其他的水彩颜料,做做水彩游戏;尝试运用不同作画工具和底板创作水彩画。
相关资料:
(1)刀刮法。
用一般削铅笔的小刀在着色的纸上先后刮划,以破坏纸面而造成特殊效果的一种方法。
着色之前先在画纸上用小刀或轻或重、或宽或窄地刮毛,以破坏局部纸面,着色之后出现较周围颜色重一点的形象。这是因刮毛之处吸色能力强,所以变重了些。它表示虚远的模糊形象或隐约可辨的细节效果较好。
着色过程中进行刀刮,水多时会发生重的刀痕,水少时浮色被刮掉又会发生较亮的刀痕,处置有关细节可用此法。另外在颜色完全干透之后,用刀刮出白纸,或轻巧断续地刮,以表示逆光时的亮线、亮点或较小的亮面、闪动的光点和冬天飘落的雪花等,虚虚实实,自然有趣。
(2)蜡笔法。
用蜡笔或油画棒,着色前涂在有关局部。着色时尽可大胆运笔,涂蜡之处自然空出。用以描绘稀疏的树叶、夜晚的灯光、繁杂的人群等都比较得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吸洗法。
使用吸水纸(过滤纸或生宣纸)趁着色未干吸去颜色。根据效果需要,吸的轻重、大小可灵活掌握,也可吸去颜色之后再敷淡彩。用海绵或挤去水分的画笔吸洗画面某些局部,也别具味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4)喷水法。
有时在毛毛细雨的天气下画风景写生,画面颜色被细雨淋湿,出现一种天趣,引人入胜。有时在着色前先喷水,有时在颜色未干时喷水。喷水壶要选用喷射雾状的才好,水点过大容易破坏画面效果。
(5)撒盐法。
颜色未干时撒上细盐粒,干后出现像雪花般的肌理趣味。撒盐时,应视画面的干湿程度,过晚会失去作用。盐粒在画面上要撒得疏密有致,随便乱撒会前功尽弃。
(6)对印法。
在玻璃板或有塑料涂面的光滑纸上,先画出大体颜色,然后把画纸覆上,像印木刻一样,画面粘印出优美的纹理,颇得天趣。此种效果用细纹水彩纸容易见效,以对印为主,稍作加工即可成为一幅耐人寻味的水彩画。有的局部使用对印方法,大局部仍然靠画笔完成。
(7)油渍法。
水与油不易融合,利用这一特性,着色时蘸一点松节油,会出现斑斓的油渍效果,使平凡的色块增加变化,也是颇具天趣的。
拓展阅读
1、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游戏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谈一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数学游戏设计的原则、实例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游戏的概念界定
数学游戏是指那些带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含有部分未知的或全然未知的结果,使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2]把数学问题融入数学游戏中,让学生能够在推理、体验、思考中,获得数学知识,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思维。把数学游戏融入教学中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要思考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游戏,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以开展,一方面配合完成教学目标,一方面提升思维能力,做到“玩中学”。
(一)趣味性原则
把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教育兴趣学说的一个重要主张和鲜明特征。[3]数学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数学游戏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更重视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
(二)面向全体原则
游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力差异进综合考量,以学生的视野来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时,应注意游戏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既不随意拔高,也不要仅仅为了有“趣”而降低思维的含量。
(三)适切性原则
设计游戏的目的,不仅仅是以“激趣”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故事、操作、趣味活动等方式,把较为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转换为生动有趣,更直观、更好把握、更好操作的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思维性原则
以数学游戏为载体的教学,应以启发、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为终极目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悟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一)有序开展
在实施数学游戏活动时,教师在关注“有趣”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有序”。有序是活动进行的有力保障,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同时,需要告之学生游戏规则,并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懂规则、讲规则,才能更好地保证游戏活动的开展。
(二)自主创新
数学游戏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及学生都要学会尊重、宽容他人的意见及操作,调动所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对有创意的想法,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同时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理解、掌握游戏的方法、奥妙,提升思维。
(三)及时评价
学生在参与数学游戏时,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有自身的感悟,同时也会伴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活动进行中,要注意发现和调控;活动结束时,可进行互评、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即使游戏做得不好,也要给予指点和安慰,以保护学生参与数学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中。如果把数学游戏渗透到教学情境中,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一个生活实际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的有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开展“争当购物小达人”的游戏。
争当购物小达人
(1)出示不同价格的商品。
(2)快速地、准确地用人民币学具摆出*方案的同学获得这件商品。
(3)游戏结束后,哪个小组获得的商品数量多,哪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称为“购物小达人。”
学生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应用刚学习的人民币的知识,结合商品的价格,进行不同币值的组合和换算,体会到人民币购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可以把一些单调乏味的练习,转变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例如:口算类的游戏,可以设计为“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二十四点”等活动,活泼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活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生长知识。
例如:学完20以内加减法口算,可以组织“我是口算王”的游戏。
(1)两个学生之间各自手握5张扑克牌,然后各自出一张牌。
(2)约定好算出两张牌面上的数字和,谁先算对谁就赢得对方的牌,则封为“口算王”的称号。
以上这个游戏,显然是“20以内加法”的计算训练游戏,把这种计算的体验改为游戏的体验,正好把握到小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单纯的计算,变得更为有趣。
(四)在操作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
在操作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通过数形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可见的学习。
例如:又如,传统游戏中的“七巧板”,虽然只有7块简单的基本图形,但是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非常丰富有趣的图形、图案。同时,通过图形的组合,让学生对图形的“割” “补”,更好地加强几何直观。七巧板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闯关游戏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者强化一组有关联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闯关游戏。把几个由浅入深的活动,连成一个整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每个小的游戏关卡时,准确把握知识点,提升技能技巧和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途径有很多,数学游戏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适合儿童兴趣的方法。数学游戏活动能把抽象的数字、符号、规律、公式等融入学生们喜欢的活动中,促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尝试、猜测、探索的欲望,并实现交流、对话、分享,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百用口诀
(百分数)应用题
解应用题先别慌,反复读题头一桩,
条件、问题、关系句,一字不漏正反想。
线段图,是拐杖,
用方程,切莫忘,化难为易它最强。
分数题,单位一,量率对应细分析,
三类九种基本题,你要牢牢记心里。
工程题、行程题相互沟通正、反比,
假设法、不变量、单位一要统一,
算完题,要检验,符合题意再答案。
基本概念要学晓,
计算练习不可少,
还需探究和游戏,
解难创新是目标。
十二月份记忆口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100以内的质数口诀
13后面是17,
19、23、29,(十九、二三、二十九)
31、37、41,(三一、三七、四十一)
43、47、53,(四三、四七、五十三)
59、61、67,(五九、六一、六十七)
71、73、79,(七一、七三、七十九)
83、89、97。(八三、八九、九十七)
多位数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若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就可以,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多位数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没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
位数相同比在小,高位比起就知道。
2、《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是新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的新增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叙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学时如果能把握好课文的脉络,顺着作者发现这位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及其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条线,就能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悟出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离不开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这样一个道理。而这些典型材料恰恰源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只有平时留心观察和积累,写起文章来才能做到内容真实感人。因此,教学本文,要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可采用以下的步骤:
一、整体入手
了解全文每一篇文章拿到手上,都必须先大概了解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精学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一个初步印象,扫清阅读中生字、新词的障碍,并理清作者思路,文章写作顺序。所以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轮读或范读。教师设问:课文讲了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主要人物是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紧扣课题
理清主线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就是统率全文的灵魂。“鱼游到了纸上”正是青年刻苦练习、勤于观察的结果。在弄清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以后,从课文中再找一找与它类似的句子,比较每一次出现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再设问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使学生初步明确“游到纸上”和“先游到心里”的关系。可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明二者的关系,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找到突破口,也为下面理解“从哪里看出游到了纸上”和“从哪里看出先游到了心里”作了铺垫。
三、精讲重点词句
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为了让长文短教,就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重点词句,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体会句子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会受到触动,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几个重点句子处理方法如下:
一句:“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举止”是什么意思?“举止特别”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表现了青年的举止特别?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便能直插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就是那位青年人看鱼如醉如痴,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从而引出“忘我的境界”,这样对“忘我”一词的理解就不空洞了。再辅以朗读指导,加深印象。这也是作者留心观察的一个着眼点,把一个专心、认真看鱼的青年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句:“金鱼游到他的纸上了!”①这话是谁说的?用什么口气说的?作者挤进去又会用什么口气说?什么叫赞叹?②你认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鱼画得活灵活现?青年人用了什么方法画鱼?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姑娘之口,但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而对问题②的理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句话所包含的赞叹之情的理解。由于青年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画鱼时又是那么专注、勤奋,以至于受到所有围观的群众一致夸赞,小姑娘惊奇地大叫,说明所画的鱼栩栩如生,非同一般。至此,青年人忘我的观察鱼的原因也有了交待,作者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观察也就兴致更浓。“他好像和游鱼融为一体”的秘密何在?由此引发作者更强烈的好奇心,想尽快了解清楚,可见作者的观察是有目的的、积极的。至此学习第三句“他好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接着引导学生联想青年人可能在想什么,作者从中可以知道什么,进一步为理解下文作铺垫。
三句:“鱼游到了你的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是作者从青年人的厂徽上发现他是个聋哑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作者与青年进行了笔谈,这是笔谈中的两句话。前一句是作者对青年人的称赞,后一句则是青年人的回答。首先理解前一句,设问,如:作者的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重点挖掘后一句的含义,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启发学生:“心”是指什么?为什么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游字说明鱼的特征在青年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先”是指什么先?先字点明了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明晰了两句话的意思以及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更明确了这位聋哑青年由于勤奋观察、刻苦练习,才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作者感情也是伴随着对青年人的观察一步步深入而变化的。
四、把握时机
有机渗透写法每一堂课教学都应该有一个重点、难点,难点的突破,便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将读写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起的作用就更大。
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是课堂上的一大收获。此时,让学生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给课文分段,是写法渗透之一,然后说说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作者经常去玉泉看鱼,所以发现了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人,再经过多次留心观察,发现青年人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画鱼十分刻苦细致。在观察中进一步发现他是聋哑人,才采取笔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为了表达自己对聋哑青年的钦佩之情,作者就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线索,把材料加以整理、筛选,才写成了《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最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要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善于发现,并把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注意积累,那么作文时就有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材料。
3、: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
4、《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②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3、情感目标: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三、学习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四、学习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大体了解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浅疑“鱼游到了纸上”
1、我们都知道鱼儿生活在水里,可今天呀,有一群活泼可爱的鱼儿却游离了水中,游到了纸。
2、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3、不错,再来一遍。听一听,谁不仅用嘴巴在读,而且也用心在读。
4、真好。想一想,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特别是读到这个“游”字的时候,(在“游”字下标上三角形)你的脑子里顿时想到了些什么问题呢?(学生提问题)
5、下面就让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1、请同学们一边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认真地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思考:
2、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课件出示句子)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
②小女孩是很惊奇地哦,谁还能读出小女孩的惊奇?
③小女孩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叫起来的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小女孩惊奇的喊叫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去。
3、金鱼能自己游到纸上吗?(不能)那小女孩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呢?
(学生回答)
4、师归纳: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小女孩的话是对青年所做的画的最高赞赏,赞赏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这位青年画技高超的句子。
6、指导理解青年画鱼的认真和熟练。
①课件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7、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中的插图,观察围观人们的动作、神态,想一想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一位老人不住点头称赞说:“?!”
一位青年望着画上的金鱼赞叹道:“!”
一群孩子拍手叫道:“!”
9、小结:让我们把所有人的赞叹和议论都融为一句话,那就是“鱼游到了纸上”
三、感悟“忘我的看”
1、过渡:那么,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纸上的?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心里的?他有什么秘诀吗?请带着这个问题从文中找答案。
出示课件
①“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感受)
②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生感受)
3、正是因为青年忘我的看鱼,坚持不懈的看鱼,才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四、感悟“忘我的画”
过渡:那么,青年又是怎样让心里的鱼游到纸上的?出示课件:
1、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读后生感受)
2、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上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生感受)
3、师归纳:正是因为青年忘我的画鱼才让鱼游到了纸上。
五、感悟“纸上”、“心里”的关系,升华情感
1、小结:
2、格言升华:
3、回归文本
4、达标测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3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