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元九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9

《舟中读元九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舟中读元九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前言:

《舟中读元九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以凄苦为基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表现出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

注释:

⑴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

⑵把:拿。

⑶残:残留,也可指剩下不多。

⑷犹:还。闇:同“暗”。一作“暗”。

⑸逆风:迎风,顶风,与顺风相对。

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这个残可能指残留,也可能指的是剩下不多)。(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与顺风相对的)吹着浪花拍打着(白居易乘坐的)小船。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的谪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伴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如果反复吟诵,读者还会发现这首小诗在音律上的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

拓展阅读

1、送李少府贬峡王少府贬长沙唐 高适全注释翻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谪居:贬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古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衡阳: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4、青枫江:在长沙。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不知有何意想?

请下马,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

李少府去巫峡,听到猿啼落泪数行,

王少府到衡阳,多寄雁书是我所望。

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

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

如今盛世,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

别离总是暂时的,请别再犹豫彷徨!

这首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同赠两人,在内容上注意到铢两悉称,实在不容易。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枯。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衡山有回雁峰,鸿雁都飞不过衡山,足见也是人迹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不悲观,也不消极。

2、木兰木兰辞、翻最新

《木兰》是一首长篇叙事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社会*的偏见。它“事奇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人杜甫《草堂》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在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3、木兰木兰辞、翻最新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甫所作。《古苑》题为《木兰》,以为“唐人”。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并非韦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后》)。《乐府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句,齐、梁已经习见,自是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显然也冲击了*社会*的偏见。它“事奇奇”(沈德潜《古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点击查看更多《舟中读元九诗》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0402.html

热门阅读

  1. 阳春三月的诗词句子
  2. 同学聚会上的发言稿
  3. 小狐狸狗照镜子以后的儿童寓言故事
  4. 2016年简短的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5. 幼儿园小班级阅读总结
  6. 孔融让梨是名人故事吗
  7. 201年精选世界地球日祝福语
  8. 课文《小英雄雨来》教案范文
  9. 最新冬至说说
  10.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范文950字
  11. 药店承诺书范本
  12. 卖货郎抒情散文
  13. 餐饮企业拜年的贺词
  14. 李毓秀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15. 送子裁缝民间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