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谣》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7

《天门谣》诗词鉴赏

【年代】:宋

【作者】:贺铸——《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内容】: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寒管轻吹新阿滥。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作者】: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属河南)人,熙宁中恩授右班殿直,后改入文资。徽宗立,始为泗洲通判,徒太平州,晚年退居苏州,年历号庆湖遗老。

贺铸秉性耿直,不谄权贵,好义时政,使酒任气,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故时进牢**满腹。

贺铸的词风格绮丽,善于锤练字句,也有一些作品写得豪放雄壮。词集《东山寓声乐府》,存词三百首。

【注释】:

采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西北,为牛渚山北突入江中之矶,乃长江之最狭处,兵家必争之地。

蛾眉亭:在采石矶上,据牛渚绝壁,与前直之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因名。

天门:天门山,在当涂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故名。

七雄:指历代豪杰。

滟滟:水波荡漾貌。

寒管:边所用管乐器。

阿滥:曲名。

西州:故地在今南京。

采石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要地,作者登临抒怀,探讨历代王朝兴亡的哲理,气势苍凉悲壮。

拓展阅读

1、刘学锴《出塞》爱国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抵御阴山以北强悍的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掠,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各王朝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王昌龄这首用乐府《横吹曲》旧题写的边塞,通过对秦、汉以来近千年间边防形势的回顾与沉思,从宏观上概括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唱出了一曲雄浑阔远的爱国军歌。

首句思接千载,由眼前的明月临关遥溯秦汉,展现出浑涵今古的悠远苍茫境界。边地雄关,是阻挡胡马南侵的屏障,戍边将士保卫国家安宁的坚定意志的象征;同时它历时间的风雨、战争的烽火而巍然独存,又是历史的见证。高明月,既是征人思妇寄托相思的凭藉,又是连接今古的桥梁。在凝聚了阔远时空的关、月之上冠以“秦”“汉”,悠远的历史想象便有了鲜明的指向,令人自然联想起秦代“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情景和汉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屡败匈奴的伟绩,唤起民族的自信与自豪。次句思绪由古而今,揭示出近千年来边地战事的长期延续。在“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高度概括的句中既蕴含了历代戍边将士“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壮志,也包含了征战的艰苦和壮烈的牺牲。一二两句在由今溯古、由古及今的想象中正寓含着对这个延续千年的历史问题的沉思。三四两句,便单刀直入,对此作出明快有力的回答。“龙城飞将”合用卫青击匈奴至龙城与飞将军李广二典,指英勇善战、威振北边的统帅。用“但使”“不教”这种假设句式,正反面的经验教训及已然未然之事均概括无遗。这答案似极简单明瞭,却又涵蕴深广。能否任用良将,向来与*是否清明相连;呼唤良将也就往往与向往开明*相关。广大爱国将士的愿望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而非穷兵黩武,侵凌别的种族。这里所透露的正是一个坚信自己力量而又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的雄阔胸怀。

绝句篇幅短小,难以表现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此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造出阔远的时空境界,内涵丰厚,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故为评家赞为“神品”。

2、张璋《摸鱼儿》爱国

东州桃浪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王夫之

这首《摸鱼儿》,是王夫之《潇湘怨》中《潇湘小八景》之一《东洲桃浪》。作者在为这八首组所写的题记云:“乙未(1655)春,余寓形晋宁山中,聊取其体(指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仍寄调《摸鱼儿》,咏潇湘小八景云云。”由此可见,这一组写于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的春。这时桂王所凭据的西南地区,已大部分落人清人之手,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王夫之的写景不可能悉心写景,不过是借景以抒发其淤积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

的上片,“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此处以“南浦”代指东洲。东洲是江水分流后所出现的洲渚。江水到这里好像被剪子剪成向两侧分流的燕尾似的,给人以空中俯视之感。此处化用夏竦“溪流燕尾分”句意。“白蘋芳草”,指洲上到处是开着白色小花的白蘋和萋萋芳草,景色优美宜人。此处化用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句意以暗点“洲”字。“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此处反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说:人面似桃花,见桃花而思人面;此处说:桃花似人面,见人面而思桃花。“春花靥”,指旧时女子点在颊涡上的装饰物,此处泛指女子打扮得像桃花一样的轻艳美丽,来此游春;但美好的景色已随暮春归去,转眼之间已是春意阑珊,繁花凋零时刻。“留春住,笑几许浮蘋,旧梦迷残絮”,现在只有那少许的水面浮蘋在随水游荡,残余的柳絮在空中随风飘舞,这些春的残迹,引起人们对旧日美好春光的回忆。此处含意甚深,以春已去,只留得几许梦中残絮落水化浮萍,来暗喻大势已去,留得少许残余力量,已很难挽救明朝的灭亡。此处所谈,与写此时的*军事形势是相符的。这也是他离开桂王而隐迹山野的重要原因。“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棠桡,指沙棠木浆,泛指船,即游船甚多。整个四句似乎在说:旧日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这里热闹非凡,游船来往不绝,连月夜都有人驾船遨游,象太乙真人那样舒卧莲舟,象汉成帝那样载着赵飞燕在太液池中欢歌千舟,现在仙裙虽留在,但这些游船却将春载去。

下片,在美好的回忆之后,又著笔描述东洲被摧残的景象。过片“佳丽地”,借用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的后三字,指东洲而言。“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前句的“仙院”指洲上的寺观庙宇,这里香烟缭绕,呈现出一派幽静气氛。后句的“湿香”指河边的湿润花瓣,被风吹到朱大院。接下去是“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花雨。”此处“醮坛”指道士祭祀的神坛,即是说神坛上的疏灯,与上的星斗(珠斗即星斗)互相辉映,好象共作一花雨似的。整个这五句似在用尽笔力描写昔日东洲寺院的盛况。继而“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为之一转,请君不要再说昔日那些盛况了,你们难道没有看到连桃根渡都已失去了吗?“桃根渡”即“桃叶渡”,在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的合流处。此处暗指清兵已攻占南京,南明福王**已失,大势已去。接下去是“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作者最后指出:在清军强大攻势之下,落红万点,几湾流水的东洲,哪里是避难的去处呢?!

总起来看,全大体可分为四段:上片从桃花盛开的艳春,写到残絮浮萍飘流的暮春;下片从昔日东洲盛况的回忆,写到当前东奔西逃、连避难都无容身之地的悲惨境地。所有这些,作为明代遗民的王夫之感受最深,不能不发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感叹!正是“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真屈子《离**》之嗣响也。”(见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选》)

3、李廷先《姑苏有赠》爱国

画楼珠翠列娉婷, 辽鹤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 徐娘虽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 双浆莼波急去程。

却倚阊重回首, 笳声呜咽暮云横。

俞德邻

南宋的遗民人、人,有姓名及作品流传的不下百家,为历代所仅见,这自然是和宋朝开国以来的三百年中,对文士的深恩厚泽很有关系。宋朝亡国之后,他们宁愿饿死沟壑,不肯降节屈志,进入仕途,身在草野而心向胜朝,运用各种题材,通过各种形式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身世之悲。最著名的如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周密、刘辰翁、蒋捷、张炎等,都有不少为人传诵的作品。王沂孙名虽高,但屈节仕元,是不当计算在内的。俞德邻在宋朝遗民人中名不大著,而就来说,却写得深婉感人,如《老病》云:“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地难欺暮夜金。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他这首《姑苏有赠》写得更有情意,所谓“有赠”是赠给一位苏州*的。

起句““画楼珠翠列娉婷”,写人在画楼里看到了一列佩珠带翠的娇娘。按照一般的写法,这一句之后应该接写寻欢作乐的场面,这里的第二句却是“辽鹤重来失故城”,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不过这个“情”,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什么情呢?这要从句子里所用的典故说起。据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为鹤回到故乡,止于城华表柱上,有一少年张弓欲射之,鹤飞起盘旋空中而歌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这则神话反映了南朝动乱时期人们期求解脱苦难的愿望。里用这个典故,并不拘泥于原意,只是借以抒发感慨。“重来”二字表明宋亡之前是来过的,这次再来,见到的已不是昔日的姑苏,而是另一个世界了!也就是说,那时是宋朝的下,而今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

“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乃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商女”指的是沦落风尘的年轻歌女,她们不知宋朝的兴亡,没有经历过易代的地覆翻的变化,自不会有亡国之恨,也很难理解自己此时此地的情怀。由这一句逗出下一句的意:“徐娘虽老尚多情”。“徐娘”用的是梁元帝徐妃的典故。《南史》卷十二《徐妃传》说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里用来比喻先前认识的那位*,离别多年,风貌虽变而旧情犹在,只有她还可以畅叙幽情。由这一句逗出下联。

“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一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在春雨淅沥的夜里,和那位“徐娘”追叙幽梦。这个“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谈到过去,也必然会谈到现在,国破家残,身世飘零,不觉悲从中来,怎么还能久留呢?下句陡转“双浆莼波急去程”,一个“急”字反映出匆匆离去时的悲伤情绪。水中多莼是吴地特有的风光。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菜羹还曾引起西晋人张翰的故园之思,从洛阳辞官回到家乡,避免了“八王之乱”。里用“莼波”似非无意,它隐隐地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

“却倚阊重回首”,为什么倚于阊不堪回首呢?“重”,读去声,“难”的意思。人既眷恋“徐娘”,又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照理说,应当频频回首才是。但是,这一姑苏古城现在已不在宋人之手了,若再回首,徒增伤感。“重回首”三字含情无限。“笳声呜咽暮云横”,这最后一句是全的点睛之笔,一切苦恨全从这里生发而出。胡笳是古代流行于西北边疆和塞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管乐器,它的声音是很苍凉的。姑苏城里也只有在元兵占领之后,才能听到这种北国之声。当它在傍晚时分,在繁盛的阊传入人的耳鼓时,它触及了人的隐痛,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呜咽”就是他听到笳声时的主观感受,“呜咽”的不是笳声,而是他的心声。他的缅怀故国的情意,在这句里得到充分的表现。

唐、宋的人、人赠妓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是借以抒发自己的落拓之感,或者是对对方的沦为“下贱”表示深切的同情,或两者兼而有之。而这首却是借花月之缘,抒亡国之恨,而又写得凄怆感人,在南宋遗民中是很有深度的作品。

4、潘百齐《秦楼月》爱国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向子諲

“靖康之难”,激起了南宋人思念故国、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的剧变,迫使人们一改北宋坛婉转隐约之见,写出充满爱国激情的章。向子諲这首《秦楼月》篇幅虽短,却慷慨悲凉,表现了故国之思。

时当靖康之难后的暮春,百花凋零,春光逝去。“芳菲歇”,繁华似锦的景象终于消歇,实际上暗喻国破家残,这勾起人的无限愁思。这可不是一般的伤春啊,而是“故园目断伤心切”。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在北方的家园。“故园”,据作者在《西江月》小序中说:“政和间,余卜筑宛丘(今河南淮阳),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他是江西清江人,在中原也有“故庐”。故园早已沦陷,难以返回。更进一步说,“故园”已不单指作者的“故庐”,而是指整个中原大地、破碎山河。人由春光消歇,联想起故园,思念不可遏止,悲伤的泪水沾湿衣襟。第二个“伤心切”承上句而来,带出下面的景物描写:“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故园目断,已不可见,眼中仅剩下茫茫无际、飘渺迷离的烟霭水雾,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一片山色。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烙上了人感情的烙印。人对故园的思念多么象烟水、山色悠远绵长呵。

人愁思满怀,本已伤心到了极点,“可堪更近乾龙节”,令人更加难以忍受的是乾龙节到了。“乾龙节”,是四月十三日宋钦宗诞辰节日。可如今钦宗身陷敌境,北方河山易主,怎能不令人心碎欲绝?故土难以收复,又临近皇帝的生日,情何以堪?这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更”字下得沉痛。“眼中泪尽空啼血”,泪已流尽,继之以血,极写内心巨痛。一个“空”字,蕴含着哀怨、愤怒、无可奈何诸种情感。的结尾,重复一次“空啼血”,加重悲痛之情,引出触目惊心的景象和意境:“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子规鸟啼声凄厉,极易勾人故国情思,是常用意象,人不惮袭用。全以景结情,余味不尽。

这首情真意挚,情景交汇。在写法上,层层推进,层层深化。起调由春尽花谢,联想到中原故园;接着以极度悲痛和愤恨之情,写到国仇家恨,奈无回之力;最后以景作结,那冷落关河,晓风残月,更是频添无限愁思。

5、邓绍基 史铁良《出塞行》爱国

将军救朔边, 都护上祁连。

六郡飞传檄, 三河聚控弦。

连营当太白, 吹角动胡

何日匈奴灭, 中原能晏然。

严羽

严羽生当南宋末年,国家形势每况愈下,他希望这种形势能够逆转,因而中时有爱国忧时之情的流露,《出塞行》便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以局势紧张,将军出征开篇。“将军”与“都护”意思相同,古中同样的句法如“都护疲诏吏,将军擅发兵”(梁王训《度关山》)。祁连山为汉代边境战争的重要战场,汉与匈奴的必争之地,后来祁连山成了边塞战场的泛称,如“云阵上祁连”(徐陵《关山月》)、“都尉出祁连”(陈暄《雨雪》)。南宋边境当然不可能在祁连山,严羽用的是乐府旧题,承袭了传统用法。第一、二句言将军为挽救边境危局而杀向战场,表现了将军为国家而奋不顾身的精神。颔联的“六郡”、“三河”是古时出名将、勇士的地方,因而常在古人歌中出现,陈子昂有“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送魏大从军》),李峤有“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送薛大夫护边》)。句中“传檄”是指征兵的命令,用“飞”字修饰言军情紧急,“三河聚控弦”是“飞传檄”的结果。“控弦”本为开弓,引申指士兵。此次征集的对象不平凡,由六郡子弟、三河年少组成的军队将是一支勇猛无敌的队伍,必将旗开得胜,“六郡”和“三河”均属泛指,意为精兵良将。接着写他们的声势。“连营”句谓军营连绵不绝,正对太白星,太白星喻兵戎杀伐景象。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加强声势,抓住军队中的特有音响——号角声,刻划军威,这号角竟能使“胡”为之震动,那么敌兵闻之胆寒也就不待明言了。尾联是作者的感叹和希望。作者笔锋由边塞一下折到中原,这才是人关注之所在,自靖康之变到此时,中原沦陷已久,但恢复之志在怀有爱国之心的士人中一直未曾衰竭,人盼望消灭“匈奴”(喻当时北方**),安定中原,也表达了爱国志士共同的心声。由于南宋统治者*无能,人们的希望每每落空,北方的人民曾问“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人则问“何日匈奴灭”,这在当时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希望与现实矛盾尖锐的表现。结尾又以提问方式表达消灭敌人的愿望。尾联中用两次发问的句法,虽有容量,却无豪气,与唐代的边塞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首的首联和颔联从时间上看是颠倒的,本应先有征兵,尔后出师,人用倒叙法先写出征救边,使一开始便有了浓厚的战斗气氛。本与南朝的边塞多有相似处,由于南北对峙的形势,南朝和南宋都不可能以大漠为边塞,但拟作乐府却可以写出大漠烽烟,这是其一;其二,用乐府古题在于“发挥己意”(《贞一斋说》),借以明志;其三,在遣造句上亦可以看出严作之模仿南朝,如首联与张正见《从军行》“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基本相同;其四,都缺乏恢宏气象和豪雄气势,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相同的时代背景造成的。明代谢榛《四溟话》曾称赞严羽《从军》(“翩翩双白马”)“不减盛唐”,但那毕竟是个别篇章,而且那首模拟痕迹也很明显。严羽的以乐府古题所作的虽表达了他的报国之志,但缺乏气势,确是时代使然,非徒一人而已。

点击查看更多《天门谣》诗词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5400.html

热门阅读

  1. 餐饮企业拜年的贺词
  2. 李毓秀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3. 送子裁缝民间故事
  4.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样本
  5. 灵魂可以流浪身体无处安放的杂文随笔
  6. 有关于西游记中描写对话的片段摘抄
  7. TCL能种好幸福树吗创业故事
  8. 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
  9. 重阳节对朋友的祝福语
  10. 2018关于春节作文250字
  11. 我做饭来你也不用闲家长的教育心得
  12. 短信祝福语——送给朋友
  13. 201年假期问候语
  14. 雪儿教学设计范文
  15. 经营面包房的策划书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