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的全诗翻译赏析 1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乡村四月》的全诗翻译赏析 2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葱葱郁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拓展阅读
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原文注释 翻译译文 赏析鉴赏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原文注释】: 1、东山客:指东晋谢宁,曾隐居东山。 2、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 3、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 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 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 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 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 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 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 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 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2、四言举要原文目录、翻译及赏析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濒湖脉学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濒湖脉学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濒湖脉学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濒湖脉学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濒湖脉学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濒湖脉学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濒湖脉学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濒湖脉学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4、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