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3

《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善:好事。)

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 修:此为做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

A.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B.后世无及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 项王乃大惊曰

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

(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求其所以为舜。(3分)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3分)

(3)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3分)

答案:(1)他们探求舜成为舜的原因。(补充主语“他们”1分,求:探求1分,所以,……的原因1分。)

(2)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句意1分,详: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或者意相同得1分,取:得到,获取或者意相近1分。)

(3)今天的君子只提出人家某个问题,而不考虑人家很多优点;只追究人家以前的缺点,而不顾念人家新的变化。(举:提出1分,一:某个缺点1分,旧:过去的缺点1分。)

参考译文:

古时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厚而且简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敢懈怠;对待别人宽厚而简要,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实行仁义的人;古时的君子探求了舜成为舜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为什么竟不能这样!”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听说古人中有位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古之君子探求了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竟不能这样!”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周公的缺点,养成那些像周公的优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古时的君子就说:“我不如舜,我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啊。”这不也是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呢,就说:“他这个人啊,能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个好人了;他能够擅长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有技艺的人了。”选取他的一点,不再要求他有第二点,只就他现在的表现来看,不追究他的过去。古之君子总是小心翼翼地惟恐人家得不到做好事情应得到的好处。—种好的品德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艺是容易掌握的。他们对别人却说:“能够有这个优点,这就足够啦。”又说:“能够掌握这个,这也足够啦。”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厚而简约表现吗?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却是少而宽。他们要求别人严而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自己没什么善行,却说:“我有这些善行,这也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些本领,这也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就停止不前,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自己很少很低的表现吗?可是他对于别人,却这样说:“那个人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那个人虽然善于做这个,但这事儿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抓住人家某个方面的问题,根本不考虑人家多方面的长处;追究人家以往的缺点,完全不管人家今日的变化。担心受怕地惟恐人家得到好的名声。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别人又多又细的表现吗?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去期望别人,要说他这是尊重自己,我可看不出来。

尽管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那根源就是怠惰和妒忌。怠惰,就不能提高修养;妒忌,就害怕人家修养的提高。我曾经试验过。我为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是个贤良的人,某某是个有才能的人。”那与我应和表示赞同的,必定是这个人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愤怒,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怒色。我又曾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是没有能力的人。”那些不理睬我的话的人,就必定是某某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冲突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高兴,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喜色。正因为这样,随着事业成功,诬陷也就兴起,随着德望提高,攻讦也就来到。唉,一个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竟还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在位者,听到我上面的话而时时想起它,那么该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吧。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拓展阅读

1、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酬李穆见寄》全诗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这两句诗颇似杜甫的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所流露出的喜悦之情。前一句说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爱婿自远方而来,显得十分亲切,也表示翁婿间关系的融恰;后一句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感寂寞,为今番客至而喜悦,同时又表示自谦,流露出“贫”中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刘拜山评曰:“极写贫士生涯,看是自歉之词,实则深喜佳客远来之意。”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参考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酬李穆见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为酬李穆而写的。诗前两句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全诗既描写了诗人盼客到来的兴奋和喜悦,又表现了诗人因家贫而不能盛情款待远方来客的歉然心情。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它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唱。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2、梁甫行文、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魏晋·曹植《梁甫行》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注释

异气:气候不同。殊:不同。

剧:艰苦。

寄身:生活。

草野:野外、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

象:像。

行止:行动的踪迹。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萧条:冷清。

翔:悠闲自在地行走。

宇:房屋。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

“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敞,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的社会图画;也扩大了全诗的境界,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像。有此一笔,使短短的八句诗多了一层波折,添了一组形象,是以少驭多的佳构。可惜这一点历来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状“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住处的荒凉;试想,已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我宇”又何居叹哉。结果使诗的内容和形象顿然减色,因而对这首诗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至此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

3、《寒食》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下面一起来欣这首曲吧!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这一首却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王元鼎(生卒年不详),曾任翰林学士。与阿鲁成同时代人。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为西域人。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为“王元鼎学士”。《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4、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去。

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注释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的问题。这种“中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还于旧都的事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事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5、小石潭记拼音 小石潭记

【**--句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叫绝。《小石潭记》(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点击查看更多《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5901.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春天蝴蝶蜜蜂的古诗
  2. 正能量心灵语录
  3. 只有一个地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4. 青春经不起伪装的美文摘抄
  5. 学习科学发展观对联
  6. 春节对联大全2019
  7. 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
  8. 201年关于母亲节的祝福语
  9. 节约用水的学生手抄报资料
  10. 竞选一年级班长发言稿范文
  11. 《我的四季》的教学设计
  12. 电子灯饰产品的购销合同
  13. 让青春在白衣下焕发光彩演讲稿
  14. 大班阅读活动好朋友教案
  15. 38妇女节的古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