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小心进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过,

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点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拓展阅读

1、元膺《洞仙歌》原文翻译与精选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春雪与云雾散尽,拂晓时分放晴,庭院里,杨柳抽芽对人张开青眼。还有更风流美好的景致,是点点梅花吐蕊,与远处柳枝相映,仿佛是美女轻嗔笑浅。

第一年中春天的美好处,不在那锦簇花团,倒是香梅与细柳最娇软。到明时候,百紫千红争奇斗艳,春天已过了一半。早占取这美好春光共游,不必去管春寒,对梅醉酒自会温暖。

这是一首咏春之作,极力赞美春光,上阕写冬雪后放晴,杨柳绿绽,表示对人类的友好;梅花提醒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向人们送来微笑。柳与梅极具人情味,乃是由于作者对它们的深爱并由此展开下阕。

“小艳”指柳,它虽不艳丽,却格外醒目。“到明”三句,以“百花”在明时盛开后即凋残、春已过去一半的事实,反衬柳梅独占春天前半的荣耀,并引发出结尾的议论:探春者要早占春景,不怕春寒,醉心畅游,内心自暖!其实,此处含有哲理意蕴:人们莫要负青春,莫畏险阻,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写梅柳早春景色之美,提出探春及早的主旨。

上片写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庭院冬寒散去,春晴复归的季节转换。“杨柳”以下数句描写杨柳初生的嫩芽新叶向人绽放“青眼”。“青眼”的意象,既符合柳树嫩芽嫩黄淡碧的色泽,又巧妙地显示出柳眼对人似传情意的妩媚。“梅心”写出梅花一点,苞蕾未绽的俏丽俊艳。下片托物言志,借春领悟人生。“一年”三句,表达了人对春光美景的独特审美眼光,提出柳眼、梅心的“小艳疏香”胜过浓芳,在春寒未尽的早春时节,给尚嫌萧索的大地平添丝丝、点点的春色,是最为娇柔的,梅柳似乎对春寒冷冽尚有些许娇怯,因而在她们俏艳的“轻笑”中带着“轻颦”的愁态。“到明”三句辞意顿转,讲至春“百紫千红”竞放时节,繁花浓芳,色彩缭乱,春色已极盛转衰,“已失春风一半”,早春梅柳之俏艳新意已烂然将尽。最后提出探春花要“早占取韶光”,方能领略春天景色的新意。“莫管春寒”指别怕春寒,大不了喝杯酒脸醉红身自暖,也要“早占韶光”!这首写春景春意确别出机杼,发人深思,经得起细细品味。

本篇小序表明首是意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然而,有所本,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诗家景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旧意新调,此自有可喜之处。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过尽,梅发柳继,人巧妙地把这季节的消息具体化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当雪云刚刚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媚眼,故云:“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这两个字状物写情,活用拟人手法,意趣无穷。与柳色“相映远”的,是梅花。“一点梅心”,与前面柳眼的拟人对应,写出梅柳间的关系。

盖柳系新生,梅将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样一味地喜悦,而约略有些哀愁,“约略颦轻笑浅”。而这一丝化微笑中几乎看不见的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故云“更风流多处”梅不柳。

“一年春好处”句,即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挽合上片,又开下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小艳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来,“浓芳”二字则下启“百紫千红”。明时候,繁花似锦,百紫千红,游众云。“花正乱”的“乱”字,表其热闹过火,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它较之“烂熳”一更为别致,而稍有贬意。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人篇终申明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春暖花开为人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本篇为咏春之。但人着意歌咏的是梅柳早春,而不是万紫千红的晚春。人刻意描绘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认为一年美好之处就在早春梅柳娇软之时,进而抒写春要及早、莫怕春寒的生活哲理。极具特色,极富情致。

的主旨已在小序中点明,即告诉人们应及时行乐,免生懊悔。

的上半部分写景,以梅和柳为中心。冬去春来,梅花凋落,柳叶新生,人把这一季节更替的情景浓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手法高妙。随后几句是对梅、柳的特写。“杨柳于人便青眼”,写柳叶刚刚生出,像美人的眉眼。人们高兴时往往眼睛正视,青处居多,所以说“青眼”。这两个字以物写情,寓情于景,颇为精彩。之后写与柳色“相映远”的梅花。“一点梅心”同样使用拟人手法,与柳眼相对应,梅花将落未落,浮在绿叶之中,就像一颗颗红心轻跃,早春风韵,表露无遗。

的下半部分写游春所感。“一年”三句,是人眼中所见的春景,颇具特色。他认为此时的梅、柳“小艳疏香”,远胜“浓芳”。“到明”三句笔锋陡转,写“万紫千红”的春之景,繁华将尽,“已失春风一半”,这一方面仍是反衬早春之美,另一方面更引出 “早占取韶光”的劝勉,因为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大好春光。

这首主题突出,结构井然。寓情于景,新奇浓艳,人提出不惧春寒才能早享春光的主张,意味深长。

冬尽春来,雪消云散,阳光和煦,映在池水镜、杨梅掩映的庭院中。杨柳吐翠,嫩叶宛少女媚眼,脉脉含情。但更风流多姿的还是“梅”,一点嫣红,宛春心。与嫩绿相映,微笑中带着一丝哀愁。

“小艳疏香”暗承“柳眼”、“梅心”下启“浓芳”、“百紫千红”,又以“浓芳”衬“小艳”。“娇软”意味更浓,更人爱怜。

明时节,尽管万紫千红,浓烈至极,但生机已弱,盛极而衰,已露凋残端倪,故曰“已失春风一半”。更何况处处姹紫嫣红,反而给人格调单一、缺少新意的感觉。

于是劝告游人,应及早占取稍即逝的早春韶光。不要顾忌“春寒”,寒也别有风趣,小酌浅醉,面露微红时,会通身自暖的。

2、《洞仙歌·雪云散尽》元膺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作品注释
①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景色。
②放:露出。
③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眼。
④约略:大概,差不多。
⑤颦(pín):眉毛
⑥浓芳:繁花浓艳
⑦疏(shū)香:借指梅花。
⑧乱:热闹,红火。
⑨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指春光。
⑩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作品译文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之时,不在繁华盛开的时候,那小小的花朵,疏淡的香味最为娇媚温柔。到了明前后,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创作背景

雪云散去,早春到来,作者感叹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春天不是花团锦簇、百花争艳的艳丽,而是梅花暗香浮动、杨柳依依的温情。所以才作了这首洞仙歌。

作品鉴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景致的,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不要遗忘了之后的梅花。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这首二句便写梅花,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下片说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承上启下。“小艳疏香”说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娇软”也一样,只是“娇”偏重写梅,“软”偏写柳。“浓芳”二字则下启。

“到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明时候,春光烂漫,百花争妍。但百花盛开,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况且胜极而衰,春光最盛时,春天也便要逐渐消散了,所以说:“已失去了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人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

这是一首惜春,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牌简介

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后用为牌。原用以咏洞府*。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人所作此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读亦参差不一。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为准。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前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后片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七言,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两句作结。前片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衬字,句豆平仄略异者。

作品格律

格律对:【北】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中平中仄,仄中平平仄(韵)。

冰肌玉骨,自凉无汗。

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水殿风来暗香满。

仄平平、中仄平仄平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试问夜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说明:牌格律与例交错排列。格律使用体字排印,例使用斜体字排印。牌符号含义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作者简介

元膺,生平未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绍圣间,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赵万里辑有《元膺》一卷,共九首。

3、《两·元膺·洞仙歌》翻译 原文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 约略嚬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蚤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释①青眼:《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人在喜悦时正目而视,眼白少而青多,故曰“青眼”。②嚬(pín):同“颦”,皱眉头表示忧郁或愁闷。③“一年”句: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④“蚤”:通“早”。

从本的小序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的用意是赞美一年中早到的春光,并劝人们要及早探春,“无后时之悔”。与此相类的意思,前人也有表述,比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诗家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中明确点明了新春春色之美,以及春深之后“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无趣,可视为本的母本。然而元膺的这首也有独特之处。其一,它结合体委婉的特点,铺叙景物,形象动人;其二,它以议论入,结句警醒。

的上阕承接小序“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一句而来,分写柳树与梅花所体现的春色。从“雪云散尽”一句可知时间是冬末春初,作者将整个早春的气象浓缩到一个有池塘的庭院中。早春雪后初晴,一派明朗的景象,此时杨柳已长出细细的新芽,仿佛是在对人欢笑。“青眼”一用阮籍典故,表现杨柳对人的“垂青”,既用拟人手法,又很符合此时柳叶的真实形象,可谓贴切工整,情趣盎然。这句描写赋予杨柳以人的感情,也暗喻春天“多情”的特色。写完了杨柳,接着写与它相映的梅花。梅花色泽雅淡,体态风流,临寒怒放,历来是文人赞的对象。但此时既已是早春,梅花自然要渐渐凋落,“一点梅心”正是写梅花将零落时那种若有若无的哀伤之情,与上阕末句“约略嚬轻笑浅”呼应。杨柳新生时的欢快与梅花凋落前的哀伤,正能很好地“相映远”,这样的春色自然就有无限的深情,怎能不让人喜爱?

上阕既已写完早春美丽的景象,下阕则着重劝人要及早去探寻。下阕前半部分六句由小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等句而来。“一年春好处”三句反对普通人的观点,认为春天最美的时候不是“在浓芳”,而是在“小艳疏香”。首句又本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二句,与上阕所写的杨柳呼应。“到明时候”以下三句用对比的手法,以晚春之“乱”凸显早春之“娇软”。作者认为晚春时候虽然“百紫千红”人眼花缭乱,但是这种繁盛已预示这不久的衰败,所以他写道“已失春风一半”。人许昂霄《综偶评》评这几句道:“‘小艳疏香最娇软’四句,中有至理,却是未经人道。”的确,作者在这里不是单单议论春色得失,更是阐发关于人生万事“盛极而衰”的道理。末三句劝人及早寻春,不要惧怕早春的寒冷。“取韶光、共追游”写春游的快乐。此时此刻,即便有些许春寒,又有何妨? 同好友对着杨柳、梅花畅饮,彼此脸上泛着醉后的红晕,不正可以暖人心怀吗! (姚苏杰)

集评明·沈际飞:“(‘杨柳于人’句)以人喻物,生动。‘不在浓芳’,在‘疏香小艳’,独识春光之微。至‘已失一半’句,谁不猛省!”(《草堂诗馀正集》卷三)

俞陛云:“春须早,有‘好花看到半开时’意。较‘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尤为警动。中则昃,操刀必割,凡事争天下之先,不仅春也。”(《唐五代两选释》)

腊梅山禽图【】赵佶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代盛行花朝节。花朝节在农历二月十五,相传该为“百花生”,故民间有游玩花的习俗。代此风尤盛,浙江一带即以此为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之时,故人们皆往郊外游。州地方官亦于是率僚佐至郊外,赐父老酒食,劝谕农桑。当地道观例设“老君诞会”,燃灯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诸僧寺尼庵亦建释迦涅槃会,罗列旙幢,挂名贤书画,设珍异器玩,供养各种香花异果,“观者纷集,竟不绝”。然各地节期并不一致,亦有于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过此节的。汪灏《广群芳谱》引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保留本声明以及本文章链接地址。
本文地址:

点击查看更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0899.html

热门阅读

  1. 没有谁的人生很容易美文
  2. 关于慢生活的美文摘抄
  3.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
  4. 家庭贫困证明的范文
  5. 描写小桥流水的诗句
  6. 浅谈版画创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7. 2016年送给老师的感恩节祝福语
  8. 安徒生童话故事:幸运的套鞋
  9. 幼儿园地震演练总结范文
  10.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1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方案
  12. 三八妇女节搞笑祝福语精选
  13. 家乡的春节作文250字
  14. 《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
  15. 爱的断章诗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