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诗词翻译及赏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前言】
《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版本最早见于明人的《花草粹编》。此首《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的字面通俗易懂,但其寓意,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雅的。人把未出场的男主人公(赵明诚)比做春天的和煦东风(暖风迟日),而担心自己将成为芳姿憔悴、浓香吹尽的落梅。结拍二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意谓春风离梅而去,却掉头(“别到”)吹拂杏花,遂使之“肥”!“梅”是公认的作者的化身,而“杏花”可喻指美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注释】
①《临江仙·梅》:此首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②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③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④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⑤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⑥肥:这里指盛开。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拓展阅读
1、晁冲之《临江仙》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注】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二苏”及“四学士”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是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
1.试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2.词人梦中与友人相会,又为何要休问相思?请联系注释,结合“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作简要分析。(4分)
参***
1.略
2.“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之所以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也管不着了。春天,是借指*上的春天,也就是旧*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风雨摧残的故旧。作者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痛饮,不知度过了多少欢乐的日子。离别之后却连一行书信都没有。假使不经意间重逢了,也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今夜或许能梦见锦绣屏风旁的往事,月色明亮正好伴我渡过险恶的江湖。不要问相思会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春天过后,花落无人能管,但人们还是为它悲伤!
创作背景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怀眷念,当年同朋友们游宴唱和的美好往事时时萦绕于怀,引起他无限感慨和思念。该词就是这样一首怀旧相思之作。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词,是一首怀旧之作。全词以淡雅的笔触追忆昔日的欢娱和友情,从“忆昔”到“夜梦’,从“夜梦”到“落花”,详尽了坎坷的遭遇和人世的沧桑,同时朦胧地透出了一种怅惆情绪。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全词语辞清淡素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此词“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词的上半部分抚今追昔。开篇两句写词人当年和友人们畅饮西池(金明池)的欢娱情景,“年年多少欢娱”暗含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失落和惆怅。这是词人因入元祐*籍而罹祸后生发的对昔日欢聚时光的追忆。“别来不寄一行书”,看似抱怨,其实是暗示当时险恶的*环境,根本容不得友人们相互“寄书”。随后更进一层,设想倘使平时能够相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只怕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寻常”两句,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苦难后所得到的感悟,虽然用语质朴,却充分反映出当时*的黑暗。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不能相会,亦不能寄书,恐怕只有寄望梦境,期盼着好友们能在梦中渡过险恶江湖前来相会。“安稳”两句颇富美感,但深处却暗藏着一丝忧郁的情怀。“相思”一句,写幻想中与朋友们相见的情景,由于大家对眼前的处境全都心知肚明,所以也就打消了问候和寒暄。结尾两句抒怀:既然春天都已经逝去了,那么谁还顾得上“落花”呢?此处的“春天”喻指*上的春天,“落花”喻指遭受*风雨迫害的友人。词人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词含蓄蕴藉,以乐景写哀情,寓深沉情思于质朴语句和冷静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词作中颇为少见,可谓独具匠心。
2、李商隐《无题含情春晼晚》诗词翻译及鉴赏
《无题·含情春晼晚》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前言】
《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两首,五言律诗、七言古诗各一首。第三首五律写闺中人对意中人欲见不得的相思之情。
【注释】
⑿晼晚:日暮。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
⒀夜阑干:夜深。
⒁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⒂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
⒃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⒄华星:犹明星。
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第三首也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
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朝代: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品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4、春宵原文翻译及赏析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身处景物美好的地方,能使人忘却纷扰的凡尘俗事;身心悠闲时,便会记挂起四季的美好景物。
晴朗的夜空中,风儿吹过竹林;深夜时分,清朗的月光映照在花儿上。
山泉在乱石中流淌,声音幽咽。小路斜斜,上面布满了苔藓。
我无比畅快地寄情于琴韵酒兴,忘记了自己身处深山人家。
注释
胜:风景优美。
遗:忘也。
尘事:世俗交际之事。
岁华:年华,亦指美好景物。
当:对,映照。
任:任凭。
陶然:舒畅快乐的样子。
恃:倚赖。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诗人闲居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写下这首诗以遣怀。
首联“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遗”字极佳,与诗题“自遣”相互呼应,与下文中的“念”字形成掎角之势,暗寓诗人面对春秋代序,生发出迟暮之感的喟叹。
颔联与颈联主要描写春日的宁静之美。神秘的夜幕下,万籁俱寂的大自然宁静却不死寂,它有泉声、风声,亦有月光的流动,它与白日一样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任”字有气韵,一写听任自然之妙,二写诗人的萧散和闲适。
尾联“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陶然幽居“恃琴酒”,可以暂时忘却红尘俗事。“忘却在山家”,表面上看,诗人摆脱了世事纷乱,从而内心从容、恬静、舒适、安详。
这首诗层次分明,围绕诗题层层展开。诗中虽处处见隐者风貌,然诗题中“自遣”二字却暴露出诗人并非甘心情愿地置身红尘之外,景物的幽静更彰显心境的苍凉。竹影风声,月夜花香,幽泉潺潺,径斜苔荒,在幽境与琴酒间颇有悠然自得之趣。但因“地胜”而暂忘“尘事”,因“琴酒”而“陶然”山家,这种“自遣”是所谓举杯浇愁,并非真能超然物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5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