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
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11.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2.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
1.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3分)
3.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4分)
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是“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2分)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6.C。
7.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襟。
1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拓展阅读
1、老王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散文老王戒酒
老王人高马大的,为人随和,开玩笑没有忌口,男女老小荤素皆宜,与我同事十几年,是同属一个科室的隔壁老王,下乡一起出去,回来就背靠背坐着办公,遇有急事或想聊天了,就敲几下墙壁,我们立即碰面当场办理。没事的日子里,我们常常聊天取乐,讲一些陈年往事,给自己一份鼓励一份自信,可惜老王退休两年了,不能面对面交流,只能偶尔电话联系一下问候一会,回想起来少了一种快感,多了一份遗憾。
老王好喝酒是我们单位的共识,认识十多年,感觉他逢酒必喝,喝酒必醉。没有禁酒令的日子里,我们也不约束他,任他白酒红酒啤酒随意喝,喝醉了送他回家休息,不让他处理工作事务,以便树立他的光辉形象。有了禁酒令以后,我们为了老王的身体和群众威信,开始控制他的喝酒密度和总量;大家中午不喝酒了,他也不能喝,晚上喝酒时给予定量,喝个八分醉,省的我们送他回家。
有酒瘾的老王,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说适量喝酒就能适当控制的,他是一天不喝酒,双手就发抖,单手捧着酒,酒杯一直抖。公款接待少了,喝酒机会大减,老王醉酒的密度大为减少,但他的工作积极性和聊天热情也跟着减少。平时下乡我们都带杯茶水,忘了就卖瓶矿泉水解渴,老王一改茶杯,每日带瓶矿泉水下乡,渴了就喝一口。有一次我们各就各位,放好茶杯出发,那天特别忙,加上业主有茶水招待,回来时我们都倒掉杯里的水,轻装上车回单位;只见老王在车里四处张望,眼珠环绕搜寻着什么,实在找不到那瓶矿泉水了,要大家拿出来;司机说“丢在路边上的就是”,只见老王跑到五米外,捡回瓶子并打开喝了一大口,此时大家才知道,瓶里装的是白酒。我们要求他下不为例,他说“少喝一点,夏天可以消暑解渴,冬天可以*提神,工作喝酒两不误”。
偶尔出去应酬,我们尽量让他少喝酒,,为了不伤面子,趁他出去一会,偷偷的把他的酒到给别人;老王见杯里酒不多了,时常主动提着酒瓶给大家添酒,顺便给自己满上,嘴上说话无比温柔客气;有时候招架不住了,我们会杯里留一点酒退席,显示年年有余,老王总是喝了最后一滴酒离开,还要求我们厉行节约,光盘行动。
老王的热情与好酒一样,要是他迟到一分钟上桌,就开展自我批评,开始自罚三杯,然后轮流敬酒不息,人家敬一圈的,他敬到不能喝为止。所以我们都很少主动敬他酒,怕他喝多了伤身;他也知道我们关心他的身体,控制他的酒量,没有因为我们的各种举动不开心,有时候也主动要求我们提醒他;随着酒局饭局的减少,加上退休回家,喝酒的气氛不如从前,喝酒的密度和酒量大减,近两年,老王戒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们都说烟酒不分家,要老王学会抽烟,跟我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可老王对香烟没有多大兴趣,平时口袋里装个打火机,有人发烟给他,他也伸手接来衔在嘴上,人家是嘴吸进去鼻孔喷出,他是嘴巴吸气吐烟,一气呵成。我们经常拿老王的东西,藏起来不给,我们说“怎么证明是你的”,他总是说“我出前卖的就是我的”;我们说“娶儿媳妇的钱也是你出的,媳妇是你的”?他总是笑笑说“不是我的,还能是你的”!
这就是我的好同事老王,为人谦逊与世无争,工作平淡生活随和;望老王自己控制喝酒,保持生命不息喝酒不止,把喝酒当作养生*来对待。
2、《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原文及赏析
【**--古诗】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词人说: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3、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阅读以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而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一.1C(“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有误,原文说“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2D(“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强加因果)、3B(原文的表述为“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4、西游记阅读题及答案阅读题《往事》得答案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晨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地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dàn,荷花的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甲)___________的荷叶上面,聚了些(乙)_______________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丙)( ),我是(丁)(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解释文中画线点的字词。
繁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A,B两个词语归位到文中甲、乙两处。
A.流转无力B.勇敢慈怜
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写出其恰当的喻体,
这两个喻体依次是: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心中的雨点”是比喻的说法,第4自然段中__________这个词体现了它的本义。你还知道人们“心中的雨点”有哪些吗?试举三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
参***
1.(事情)多而且杂乱。
凋落
(意思对即可)
2.甲:B;乙:A
3.荷叶 荷花
4.先是烦闷,不适意,这是因为雨声繁杂,雷声大作。后是感动,是因为看到荷叶勇敢地保护荷花,使“我”想到了母亲。
(意思对即可)
5.烦闷
伤心、忧愁、恐惧。(答案不唯一)
6.母爱伟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