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6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简析: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受到“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小事着手”的教育。

1、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

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谈到“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懒散”……,引导学生将课文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内容尽数找出)

2、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陈蕃书房的肮脏,体会出他的懒散、不拘小节,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3、你认为陈蕃这样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4、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5、全班交流。

6、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7、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答案或交流查找资料。

四、.总结课文,提高认识。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是呀,要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必须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那些课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课桌、位洞脏点不要紧;考上清华大学是大事,平日的学习是小事……的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为小事可以不计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陈蕃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在下次语文综合实践时交流。

(平凡小事)(轰轰烈烈的伟业)

陈蕃 不扫 只扫

(告诫) 从小事做起

薛勤 不扫 更 不能扫

拓展阅读

1、画杨桃意图:《画杨桃》《题西林壁》

【**--诗歌】

1、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风景画、录像、小黑

、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同到庐山游。(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生是习的主人,师应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任务,自读自悟(小黑出示习任务)。

(生自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生互助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生汇报,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2、再别康桥公开课等奖有关再别康桥公开课的课堂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师的指导朗读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师的分析赏析,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课时。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生从另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攻读博士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段美好的留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所在地。康桥的切,早就给他留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样呢? )

明确: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的柳枝,渡上了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挥”等,使每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师重点讲析绘画美,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生指名用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们要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3、语文老人海鸥 语文《老人海鸥》反思

这是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习文本时,先导疑:让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师采用运用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疑难。再导情:师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生,鼓舞生,努力唤醒他们的习激情,来感受老人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实现作者、师、生三情能够共振,生情感的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对老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就溢于言表,在为老人撰写碑文时,有生当场就吟出了“翠湖铸就人鸥情,永世不忘吴庆恒”的诗句,使生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育。这过程就是生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

中,从三维目标依次提出正确认读生字,培养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对于海鸥的深厚感情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生写作。因为课文有“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两条主线,在引导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行文章内容概括练习的同时,着重习“老人对海鸥的关爱”这个部分,降低了生理解的难度。对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解读,从的实际表现上看,是相当有效的。

此外,简化了中繁琐的提问,在认识老人的基础上,围绕个总领的问题“哪些地方看出老人和海鸥像亲人?”方面有充分的预;另方面,又抓住生找到的如“老人把饼干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群海鸥应声而来,几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片翻飞的白色,飞成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展开充分的生成,让生感受人动那种“浓浓的父子情”。通过生的写作,我们发现习的增量明显。

飞的白色,飞成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展开充分的生成,让生感受人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那种老人海鸥那种“浓浓的父子情”。这是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习文本时,先导疑:让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师采用运用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疑难。再导情:师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生,鼓舞生,努力唤醒他们的习激情,来感受老人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实现作者、师、生三情能够共振,生情感的闸门就会自动打开,对老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就溢于言表,在为老人撰写碑文时,有生当场就吟出了“翠湖铸就人鸥情,永世不忘吴庆恒”的诗句,使生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育。这过程就是生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

点击查看更多《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模板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2897.html

热门阅读

  1. 雨中飘荡着爱的回忆诗歌
  2. 孩子不是你的人生补丁美文摘抄
  3. 大学生暑假打工总结
  4.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管理探究论文
  5. 在尚学路上图书室启动仪式上的发言稿
  6. 六一儿童节总结表彰大会的发言稿范文
  7. 小学六年级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总结
  8. 关于小学生作文评语大全
  9. 新秋夜寄诸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论文
  11. 201春训整风心得体会
  12. 四年级作文成长的故事
  13. 2019新春祝福语
  14. 总装组和备料组的实习报告
  15. 期末表彰大会的发言稿
  16. 曹颖名言分享
  17. 席慕蓉《青春》的原文及赏析
  18. 十二生肖的故事
  19. 国庆爱国诗句2015
  20. 201年元宵节给公司老板的祝福语
  21. 多彩的颜色教案
  22. 人农村主题小品剧本《全都笑了》
  23. 法人授权委托书样本
  24. 清明节扫墓记优秀小学作文
  25. 201三月十二植树节祝福语大全
  26. 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
  27. 人教版一年级下品德与生活《我和小伙伴》教案
  28. 关于秋天的诗句有那些
  29. 新企业房屋租赁合同
  30. 《发生森林大火怎么办》自然现象第二课教案
  31. 水库安全责任协议书范文
  32. 2018年触动心灵的经典句子
  33. 新年诗句大全
  34. 假如你直截了当美文
  35. 201年国际护士节简短祝福语
  36. 可爱的小兔子随笔
  37. 高三生物三月份备课组教学反思范文
  38. 觉得活着心累的说说
  39. 在理发店里纪实故事
  40. 记承天寺夜游写成作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