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1

《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拓展阅读

1、《小露珠》第二课时

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

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

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那你在这节课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讲读第一段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小露珠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我想大家只要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答就会出现在你的小脑袋里。

2、读第一自然段

a)你知道了什么?(出现的时间:晚上到第二天的黎明;形成过程;出现的地方:荷叶上、草秆上、花朵上)

b)你觉得我们要怎样读呢?

c)指名读

三、创设情境,分层朗读

过渡:清晨,小露珠遇了几位友好的小客人,它门是——(学生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

师出示投影图片

1、师:小动物们会和小露珠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听,看看你能听懂小动物的话吗?(生听录音)

交流(夸小露珠长的美,赞美小露珠......)

2、师:让我们也学着小动物的样儿夸夸小露珠(生有兴趣地试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小露珠的美读给大家听?(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板书:闪亮透明圆润出示投影片:象钻石那么闪亮

象水晶那么透明

象珍珠那么圆润

师适当表扬

3、听到小动物们都在夸自己,小露珠又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把它们面时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出来,看看哪一小组合作的最好。(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活动)师巡回指导

师:我想请一个小组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其他同学就是小导演了,待会要发表意的。(生分角色表演)

师:小导演评评看。(学生评价:想象、动作、表情、演活了......)师引导注意不同动物的动作,作适当评价

师:看,合作表演让我们进一步读通了课文。

4、(拓展)小露珠又来到那些地方?碰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赞美小露珠的?

5、为什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自由发言)板书:外表(美)

四、自主探究,体验乐趣

过渡: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生自读课文)

1、有什么不懂的吗?师出示投影片:第6自然段学生问,师做记号

师:会提问题是会学习的表现,我们在问题旁做上记号,然后大家一起解答。

2、讨论提出的问题(重点理解: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披着云霞、俊俏的小姑娘......)学生先解答

a)理解: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

师:为什么树木会变化?

师:现在我们就是花草树木,小露珠在我们身上滚来滚去,绚丽的朝霞下,我们就变得——(生做动作理解)

师:相信同学们也能读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生试读,齐读)

b)理解:披着云霞

师:太阳公公出来了,云霞象是太阳披着的——(衣裳)

c)理解:俊俏的小姑娘

理解俊俏是说小姑娘好看。

师:是呀,小姑娘脸蛋红扑扑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多俊俏啊!那课文中是把什么比做“俊俏的小姑娘”啊?再读读句子。

(把“金*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是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比做“俊俏的小姑娘”“小露珠”比做“珠宝”)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作者正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鲜花嫩草写得更美了,就让咱们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吧!(生读)

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

3、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谁也喜欢小露珠了吧?为什么?板书:心灵(美)

4、师:让我们把这美丽的一幕幕牢牢记下来吧,借助自己的想象我们来试着背背。适当表扬

五、尝试迁移,分享成功

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以它更欢快的——(爬着,滚着,笑着)

1、师:它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它自己呢?有什么不明白的?读读(它消失了怎么还笑呢?)

师: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地抚摩下,它为什么还笑着呢?

猜猜看,此时小露珠心里在想什么?

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得来讲。板书:无私奉献

2、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你看--(引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引读)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齐读)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

3、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

4、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的呢?用“____________,好象在说:__________。”的句式说

5、我们看到这么可爱的小露珠,一定很喜欢它吧!找个机会,我们也站在花朵旁,朝露旁仔细观察,并大声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然后把你观察到的、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这就是我们学完这篇课文的作业。

外表(美)心灵(美)

闪亮

透明无私奉献

圆润

2、初中物理《光的折射》设计

第五节 光的折射 透镜的奥秘

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

(2)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

透镜对光线作用

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关系

学形式: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4.7。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

(1)发现问题:夏天我们去游泳时,双脚进入水中发现腿好象“短”了一节。

(2)提出问题:为什么脚进到水中和陆地上观察不一样呢?

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3)猜想与假设:这可能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设计实验:我现在有一束激光,你能否来证明一下,光由空气射向水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呢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改进,并让其上来演示完成)

现象: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得出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认为在水里的东西好象会往上升些,但物体本身并没有上升。并让学生再举些实例

探究活动4.8,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

(1)提出问题:那么光由空气射向透明固体的现象是否也一样呢?

(2)猜想:应该也是一样的。

(3)设计实验:由学生讨论并得出实验方

可将激光束通过一玻璃,观察其现象。

(4)进行实验: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师做辅导,并做垂直入射时的现象。并观察光从玻璃射出来和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时的现象

(5)现象:当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是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从玻璃射出时偏离法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探究活动4.9,探究透镜奥秘

(1)发现问题:当我用激光束射向三棱镜,观察到出射光线将向底面偏折。

(2)提出问题:那么我将两块三棱镜放成如图示,射出光线会怎样呢?

(3)猜想:光线会向三棱镜底面偏折。

(4)进行实验:将两束光通过如图示三棱镜。

(5)实验结果:光向底部偏折。

(6)联想:上述两个形状就如同凸透镜吧。

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总结与交流:

1.说说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是否有新的问题和想法?

2.谈谈你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书上WWW1—5

课后收集:从课外书籍上了解一些光折射的现象,和凹、凸透镜的应用。

回家作业:课课练1—13

3、《登鹳雀楼》的设计范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师**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3古朗月行。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2.背诵课文。(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识记为主,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行:左边是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右边比左边低一些。组词巩固:自行车、行人、行不行。

时:日字旁加个寸。时与太阳有关。如:时间、时候、时光。

识:言字旁加个只。组词:认识、知识、识字。

作:作业、工作、作用的作都与人有关,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右边是竹的左半边再加两短横。

台: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组词:讲台、台球、上台。

七、抄写生字(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反复两遍。)

2.比一比,读一读。(完成课后练习3)

指名读,说出每组字形上的联系,读音的差别,通过词语区别字义。

3.读拼音写汉字。(略)

二、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1.读古诗,画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读一读,记住它们的读音。

3.认读:朗呼疑镜碧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三、背诵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4。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然后要求学生如实画下来。

2.每评一幅画得好的,贴到黑板上展览。

3.用月亮练习说话。

联系《小小的船》,把句子月亮___________。补充完整。内容不加限制,可从形状、颜色、位置、运动等多角度说,学生想说什么说就说什么,鼓励学生要和别人说的不同。注意说话时语句完整、通顺。

4、中班语言春雨沙沙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歌唱,表现春雨与种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2、借助种子发芽生长的图示为线索来记忆歌词,学习歌曲的演唱。

3、注意听琴声,体验随音乐用歌声、动作表达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磁带和录音机

2、种子发芽生长图谱,有序地介绍了种子喝水、发芽、出土、长大的四个过程。

3、春雨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初步理解歌曲内容。

1、师出示“种子发芽生长”图:“春天来了,小朋友听,沙沙沙,噢!春雨沙沙!”

2、师边指图,边朗诵一遍歌词,然后提问幼儿:“种子说了什么?”幼儿回答后,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用语言、动作将歌词做适当的解释,帮助幼儿理解。

(1)哎呀呀,雨水真甜:两手心向下,手指相对、伸平,放在下巴下,同时头部左右晃动表示“种子”开心喝水。

(2)哎呀呀,我要发芽:两手握拳,食指伸出、指腹相对,同时食指上下曲伸表示“种子”要发芽。

(3)哎呀呀,我要出土:两手心相对、手腕相靠,手指自然弯曲,放在头顶上,同时头部左右晃动表示“种子”发芽要出土。

(4)哎呀呀,我要长大:两手臂向上伸直、手心相对,表示“种子”发出的芽要长大。

3、幼儿看图示及师的动作暗示,朗诵部分歌词:“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发芽;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呀呀,我要长大。”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种子说话吧。

二、欣赏歌曲,完整感知歌曲甜美的意境。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春雨和种子唱的歌有什么不一样?

1、师有感情的清唱歌曲《春雨沙沙》一遍。

提问:春雨是怎么歌唱的?种子是怎么歌唱的?

师小结:春雨落下来是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小种子很着急,很调皮,唱的歌是快乐的。

2、完整欣赏音乐一遍,感受歌曲甜美的意境。

提问: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我们怎么样把歌曲唱得好听?

师小结:这首歌曲就像春雨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甜甜的,我们唱的时候也要用甜美的、温柔的声音来唱。

三、幼儿逐步学唱歌曲,感受用歌声、动作表达歌曲的快乐。

1、幼儿看图示及师的动作暗示,轻声随音乐跟唱歌曲一遍。

师:让我们跟着琴声一起用甜甜的声音来唱歌吧。

2、幼儿看图示及师的动作暗示,随音乐大方地表演唱,注意表现“春雨”和“种子”的不同歌唱特点。

师:请小朋友坐在位置上边唱边做动作,表演一下这首歌吧。“春雨”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柔和、温柔)“种子”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活泼、跳跃)

3、幼儿记忆歌词的顺序,出示脱离图示,尝试自己表演唱。

师:挑战一下,我把图拿走,你们能唱好吗?来试试吧!

四、表演歌曲,分角色演唱,表现歌曲中“春雨”和“种子”的亲密关系。

1、师生表演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春雨沙沙”吧。

2、男女生表演唱。

五、结束:

师:春雨和种子是好朋友,春雨轻轻地唤醒了种子,一会儿我们一起到幼儿园的小公园里去听一听小树、小花和小草是怎么歌唱的吧!

5、语文对联趣谈活动课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一.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师小结:

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点击查看更多《所见》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6408.html

热门阅读

  1. 《爱心树》教学设计范文
  2. 2016结婚红包贺词
  3. 关于画杨桃的教学设计范文
  4. 师说优秀教案反思
  5. 东南西北地理教学教案
  6. 初中开展感恩父亲系列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7. 愚人节娱人劫作文
  8. 五一游记作文500字
  9. 送女友的小年祝福语
  10.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模板
  11. 对于大学生暑期图书馆实践总结
  12. 竞选副班长演讲稿
  13.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00字
  14. 2015大学《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15. 七夕星月诗歌
  16. 婚礼贺词16则
  17. 《汪藻·点绛唇》诗词鉴赏
  18. 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
  19. 关于星星的诗句精选
  20. 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散文
  21. 五四运动征文600字
  22. 望夫山全诗赏析
  23. 中国少年梦朗诵稿范本
  24. 劳务合同该如何入档
  25. 最新平安夜情侣祝福短信精编
  26. 形容春天诗句有哪些
  27. 写关于月亮的诗句
  28. 祖国在我心的手抄报素材
  29. 寒假教师个人实习总结报告
  30. 高中美术班教学计划
  31. 幼儿园教研的活动计划
  32. 可怜的书杂文随笔
  33. 慰问福利院的活动总结
  34. 正规租房合同范本
  35. 军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36. 我和书的故事450字左右
  37. 圣诞节手抄报版面设计
  38. 寓言小故事
  39. 购房定金协议书范文
  40. 三八妇女节创意祝福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