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亭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注】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陶渊明有《停云》诗,写饮酒与思念亲友之事。
1.词的上片,词人感慨“衰矣”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词的下片,词人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参***
1.知交零落殆尽(交游零落)(2分);年华老去(1分);壮志未酬(1分)。
2.拟人(2分),对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对追名逐利者的讥讽之愤;积极进取,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慨。
拓展阅读
1、明良海外 《明良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则辱其身而已;富而*者,辱其家而已;士*,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3分)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②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3分)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3分)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节选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9.(3分)C(“危”应为“正直、端正”的意思,例如成语“正襟危坐”中“危”字就是这个意思。)
10.(3分)A(①是作者的观点;②是贾谊劝谏汉文帝的话;③是使*振作知耻的方法。)
11.(3分)B(“以教之耻为先”,教育只是振作朝廷*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12.(9分)(1)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匪但”、“梦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遇”、“自为”各1分,句意1分。)(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如是”、“缓急”各1分,句意1分。)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主张、开始*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13.(3分)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参考译文】所以,诸侯拥有地利,权力就会跟随他。失去地利,权力就会丧失。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心;只会打小算盘的,失人心。得到天下大多数人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到天下半数人拥护的,能成霸业。所以,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而世人不认为他贪,就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大计。
2、玉兰树与风水 《两株玉兰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分)
(4)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8分)
(1)CD
(A项“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项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每点3分)
(3)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②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4分)
(4)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③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3、《科学救国的先驱》阅读练习及答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取向。任鸿隽这个外貌清瘦的人,却是只身挑战和**这条传统的人,虽然他是大清帝国科考的秀才。
1908年,任鸿隽考取官费生资格,到日本留学,主修化工。在日本,他参加了同盟会。他选择学习化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制造炸弹,为**效力!”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任鸿隽热血沸腾,在日本撰写《川人告哀书》《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等,为**呐喊。没等到毕业,就从日本回国,与孙中山同车同船。
辛亥**后,任鸿隽担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并起草了《告前方将士文》《祭明孝陵文》等文章。袁世凯上台后,他曾在北京*当过秘书,但很快厌恶*生活,拒绝了蔡元培、胡汉民等政要的挽留,以“稽勋生”(对**有功的学生)身份赴美国留学。
1912年12月1日,任鸿隽、杨杏佛等11人来到了美国留学。同行者多志在学习*经济和社会科学,以便有朝一日能干禄乞福。只有任鸿隽和杨杏佛两人志在学习科学。任鸿隽进入了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偏重于学习化学和物理等科。在康大,任鸿隽认识到西方学术之所以异于东方学术,是因为西方有科学,东方无科学。科学的真谛是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中国要想有科学,必须从西方输入。从这个时候起,任鸿隽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因此他并没有像其他的留学生,把拿学位看得太重。
1914年任鸿隽和杨杏佛、胡明复等人组建科学社,1915年1月创办《科学》月刊。此时的科学社并无正式组织,可以说是一种集股性质的公司。在《科学》的发刊词中有这样一些充满激情的话语:“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这篇发刊词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最早“并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根据人们的推断,这篇发刊词出自任鸿隽之手。从此以后,任鸿隽对《科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主持编务,还亲自写文章。1915年10月,创建者将松散的科学社改成学会性质的组织,并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同时选举任鸿隽等5人为董事会成员,任鸿隽为董事长兼社长。就这样,中国的第一个科学社团在美国成立了。
1918年春,任鸿隽和杨杏佛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化硕士学位,10月归国,而中国科学社也随之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回国意味着没有了留学时的官费和奖学会,办社办杂志的经费开始紧张起来。当时的中国除了有限的几所大学之外,没有研究机构,也没有学术团体,很多留学生归国后都找不到工作,或者用非所学。目睹这种现象,任鸿隽和杨杏佛认为他们应该站出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任鸿隽等人的努力下,1922年8月,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任鸿隽作为理事长兼社长。1929年1月,任鸿隽当上了中基会的总干事,掌管第:批庚子退款。在中基会的10年也是任鸿隽人生最辉煌的十年。任鸿隽将这笔退款精打细算,用于中国科学的研究、应用和教育事业。在其努力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上海明复图书馆得以建立,之后又建立了北平图书馆。
1942年,在军事封锁、交通阻绝的情形下,任鸿隽促成了“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套”的成立。此会专门负责引进影片、图书和阅读器具,先后将6775册科技图书从海路运到印度再转运到重庆,并将约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中基会在重庆、昆明和成都等地设立了30多处配备了阅读投射镜的阅览室,使学者们能够阅读这些来自国外的书刊资料,对战对科学研究乖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任鸿隽、杨杏佛等人为了给人才一个研究的自由天地,为了把科学的种子撒遍整个中国,他们甘愿成为土壤。任鸿隽专于化学,杨杏佛专于机械工程和经济,胡明复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的宣传中去,而在学术研究上没有突出成就。然而,正是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中国科学社在建国前的几十年间,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相关链接
①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百度汉语
②西方科学家研究科学,不是为名利所驱使,而是为好奇心所引诱。为了这种天生的好奇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需求,许多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是科学家最初的动机,而是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任鸿隽《科学的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任鸿隽早年即是一个激进的热血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又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并撰写文章为**呐喊。
B.任鸿隽认识到西方与中方学术的差异在于有无科学,中国必须从西方输入科学,因而他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而并不在意拿学位。
C.发刊词以激情的言语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并把民权、国家实力和学术思想的进步并举,认为没有学术就无从谈民权与国力。
D.任鸿隽认为,西方科学家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只为好奇心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精神需求,许多人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E.任鸿隽等人甘为人梯。面对国内学术阵地的荒芜现状,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学术前途,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救国的实际行动中。
(2)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任鸿隽的科学救国行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任鸿隽挑战和**了中国旧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今天的读书人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12.(25分)
(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选A、D不给分。
(B项,“不在意拿学位”不准确,原文是“不看重”;A项,“参加四川保路运动”错误;D项,“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错误,原文是“不是最初动机”(链接2)
(2)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美国组建是集股性质的公司,较为松散。②第二阶段,在美国改组为学会性质的组织,也是私人组织的学术团体。③第三阶段,在南京成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每点2分,3点6分)
(3)①组建并发展科学社,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研究*。②兴办杂志,主持《科学》杂志编务工作,并亲自撰写文章③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④引进图书资料,对战时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点2分,3点6分)
(4)原因:①任鸿隽身为大清国的秀才,却走了一条从闹**到科学救国的道路,完全背离了旧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常路。②曾涉足*,却又很快厌弃,留学美国;选择专业志在救国,不求干禄,可见其读书并非为出仕。③他认为科学研究当不为名利所驱使。(每点2分,3点6分)
启示示例:读书不为名利,当以好奇心为出发点,读书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书人应当有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己任。(2分)
阅读更多练习及答案访问美文阅读网阅读答案栏目查阅,只为最纯真的阅读,一切成功源于积累,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字是有温度的承诺,愿温暖你疲惫迷茫的时光。
4、将军赋采薇《将军赋采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潁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徉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北,戴安澜摒弃*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供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示戴安澜,说宗是**,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給宗供仁修改并題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弈,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賦《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糴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日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恩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雨季,大雨滂沱,部隊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荚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情景細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 迎将军灵车。国民*追授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功勋勋章,国民*在广西全州举办安葬仪式,中国领袖*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罢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追认戴安澜为***,并以***的名义向遗属颁发“**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相关链接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則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垅,而生气盎然矣。(載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S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耍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曰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插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 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 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1)【答案】答E 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 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 D
【解析】B表述不全面,还心系“老父老母”。A“自幼”“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的表述错误,原文中只说他“特意抄录”“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C表述“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原文只说给他所率领的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2)【答案】①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②当时是国共合作坑战时期;③宗是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是爱国志士。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
(3)【答案】涉及诸葛亮和秦始皇的事迹;表达戴安澜平定日寇,鞠躬尽瘁的志向,保卫祖国,建立功业的志向。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
(4)【答案】①决心以身报国,遇险绝不苟且偷生;②率部同仇敌代,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③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作战有勇气;④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还。(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解析】这是探究题,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读书本意在元元 “读书本钱”阅读练习图及答案
【www.llysc.cn--词】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是最合算的事,不用本钱,便有收益。”这个比喻至今记忆犹新,但在数十年读书生涯中,也渐渐感到老师这话未必尽然。读书其实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与书中的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加以理解、吸取的过程。这种情况倒有点像“将本求利”,而并非“不用本钱”。
比如最近偶然检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到其中一条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注)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种感受当然深刻;但仔细想想,一个读者要得到这样的感受,他自己也还是要有一些“本钱”的。例如他必能看出“西风”二字不能换成“东风”“南风”或“北风”。因为“东风”“南风”给人以阳和之感,不能与“残照”相配;“北风”则嫌其凄厉,不如“西风”的萧飒更利于全景统一。这种感受来自生活体验、文化素养乃至较为细致的语感,这些便是读者的“本钱”。再如“汉家陵阙”四字,假如换成“秦家陵阙”或“隋家陵阙”,原词的“气象”就不免减色;而对“气象”的感受,还可能要更多的“本钱”,即对秦、汉隋三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有较多的印象积累,能形成某种“完形感”,才会觉出此处只有用“汉家陵阙”最好。此外,读者还须读过一些登临怀古之作,并有意无意地在心里与李白此词相比,才能理解王国维何以把这二句视为登临的绝唱。
读者的“本钱”从何处积累呢?看来主要是从生活中和书本上得来。蒙童入学,未曾读过书,但他已在生活中认识了不少事物,所以才能学懂浅近的课本。读书、做学问都必然有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两手空空而想在学术上成为“暴发户”,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学问的增长自有其规律,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化积累去吸取新知,乃至创新立说。所以人们在看书学习中必须致力于消化与吸收,使新知新说和自己原有的修养融合在一起,使之真正化为己有;甚至打上学术个性的印记。
读书的“本钱”固然重要,但也要看这本钱使用得是否恰当。即以古书的注释为例,即使是“*贤传”,也往往有“本钱”使用不当的情况。例如《毛传》《郑笺》的作者能为《诗经》作《传》作《笺》,自然是大有“本钱”的读书人了,然而出于他们心中都梗着个《诗经》用于教化的念头,所以在对《关雎》这首描写“君子”思恋“淑女”的爱情诗作注释时,便把诗篇理解为旨在宣扬周代君主、后妃之德的作品了。这就把“本钱”作了错误的“投资”。不过《毛传》《郑笺》毕竟还用其“本钱”在《诗经》的字词解释、名物训诂上作出了成绩,可算有得有失。
(注:这两句词出自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案娥》。全词为“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A、对老师的话提出商榷并作委婉批评。
B、具体论证老师的话“未必尽然”的理由。
C、阐明读书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的过程。
D、指示、提出自己的主要论点。
2、文中“这种感受”和“这样的感受”所指有没有区别?请简述理由。(不超过35字)(3分)
3、从上下文看,这里的“本钱”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3分)
4、结合上下文,对“完形感”的理解是 (2分)
5、文中与第二自然段中“登临的绝唱”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2分)
参***:
1.D 这是一篇议论文,答题要注意文体。
2.有。前者指王国维的感受,后者指读者获得像王国维那样的感受。
3.(1)一定的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和较为细致的语感;
(2)对某些历史面貌、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印象积累,能形成某种“完形感”;
(3)读过一些同类的作品,并能作出比较。
4.能对作品的特有意境加以整体把握。
5.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