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8 11:44:33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拓展阅读

1、怀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怀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2、探究怀,准确把握读懂怀的方法与技巧。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怀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感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一)走进课本,寻找规律

篇目 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内容类别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怀三)

李商隐《马嵬》

李白《越中览

刘禹锡《石头城》

)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1、探究:怀怀标志、常见感情、常见手法内容类别

2、归纳小结:

常见感情

常见手法

内容类别

(三)迁移训练,掌握技巧

金人捧露盘卢龙(1)怀

清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将军霹雳吼雕弓。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

(1)卢龙,自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

(2)此事作于词人被贬期间。

(3)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雄壮举。

(4)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识孟嘉,并重用他。

1、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是怎样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

2、“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请结合下阕内容分作者此问表达的情感?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链接高考,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表现了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5分)

9、你认为这首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五)知识点总结提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常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歌。

2、《山行》牧《山行》全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月花。”出自牧的《山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人特地停车观。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月花”,这是全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不只是即兴景,而且进而物言志,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没有象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人的才气,也表现了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的中心,是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3、《金陵怀》原文及翻译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创作背景

此曲当作于元武宗至大年(1309年),当时卢挚在江东道廉访使任上。他来到金陵,登台远眺,眼见当年显赫一时的王、谢歌台,只剩下残阳下衰草凄迷,寒鸦哀鸣。面对着那寥落归帆,耳听着那呜咽胡笳,他感慨万分,写出了这支曲子。

记得六朝时的金陵,是多么显耀豪华!为何江令归来以后,竟满城衰败无花?隔江犹听亡国歌女的声声卖唱,台城远望秦淮河水的渺渺烟沙,问金陵旧时的豪门如今都在哪里?只见夕阳斜照下的一片枯草,飞来飞去的几点寒鸦;残霞掩映中的寥落归帆,伴着呜咽悲凉的胡笳。

注释

双调:宫调名。十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

蟾宫曲: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小令兼用。又名“折桂令”“步蟾宫”“东风第一枝”。

六代:指三国时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它们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历史上合称“六朝”。豪夸:竞相夸耀奢侈豪华。

江令:指江总,陈代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号“狎客”。

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曲子《玉树后庭花》,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商女:歌女。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三国时期为东吴后苑所在,遗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

江左:即江东,今江苏一带,此专指金陵。风流故家:指六朝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

这是一支小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之作。全曲内容共分三个层次。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缅怀往昔。一般文人登临怀,都是触景生情,面对江山发思之幽情。这首小令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千年前的历史氛围中:“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在金陵建过都城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奢侈豪华。这层曲的意思是,在这六朝竞相夸耀奢侈豪华的金陵,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的歌曲了呢?这就是说,六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已是繁华销歇,江河日下,并隐含有责备陈代君臣无度、误国害民的弦外之音。

接着三句为第层,写作者似仍沉浸在历史的反思之中,耳边仍萦绕着歌女们《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当登上台城纵情眺望之时,他眼前便展现出一片辽阔无垠的江淮原野。这就是:“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以上三句化用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最后五句是曲子的第三层,作者面对如画的大好河山,生发无限感慨。这一层曲词的意思是,试问当年世代相传的大贵族世家哪里去了?只剩下夕阳、衰草、寒鸦,一派深秋的黄昏景象。在晚霞的映照下,大江之中,归帆点点,凄凉寥落,胡笳呜鸣,显然已是元代蒙人的天下!故国之思尽在不言中。这几句写得情景交融。

综观这首词,含蓄凝练,工丽精巧,引用典故也顺应自然,显示了卢挚散曲创作明白如话、生动清丽的艺术风格。

4、《金陵怀》原文及翻译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注释

⑴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

⑵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⑶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

⑷幕府:山名。

⑸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⑹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⑺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在何处,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人以极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四首》:“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说》说:“不必凿凿指事实,看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以暗示千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讽今,揭示出全主旨。这种手法,用在怀中是颇为高明的。

当作于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中的写景看来,这首可能写于次年初春,大概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

5、《金陵怀》原文及翻译

怀乡访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次的“永乐之败”,丧师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0898.html

热门阅读

  1. 漫步红尘芳草地散文
  2. 狼来了的故事
  3.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4. 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5. 少先队社区活动总结范文
  6. 《钱塘湖春行》原文鉴赏
  7.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
  8.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
  9. 2019新年励志语录
  10. 《长颈鹿和小鸟》教学设计范文
  11. 对母亲感激的祝福语
  12. 201年最新315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
  13. 新教师之网络培训心得范文
  14. 未来的迷途为题目的作文
  15. 你喜欢美文摘抄
  16. 高中班级霸气押韵16字口号
  17. 杰出老师个人的自我鉴定模板
  18. 没有一只鸟会死在寻食的路上美文
  19. 过年手抄报精美图
  20. 201年高考祝福语
  21. 高速公路管理处文明服务演讲稿
  22. 我想变成蒲公英小学作文
  23. 小学语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
  24. 植一株幽兰在你的梦里诗歌
  25. 珍爱生命保护古树征文3000字
  26. 大米的购销合同模板
  27. 腊八节的祝福句子2016年
  28. 关于失败的说说
  29. 电动车租赁合同范本
  30. 春潮的眼眸点点凝望诗歌
  31.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32. 鸟魂飞到了何处诗歌
  33. 大学生校运会的加油稿
  34. 泪如泉涌的造句
  35. 2019年新春贺词
  36. 怀念过去美好的句子
  37. 亮庆三八妇女节优秀演讲稿
  38. 《天才》读后感范文
  39. 圆明园的毁灭的 教学设计
  40. 最新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