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的故事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
寓言的寓意:
1.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2. 寓言告诉大家做人应诚实,不以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
3.说谎只会对自己没有好处,不会对别人有任何一点好处。
拓展阅读
1、读《笨狼的故事》有感读后感750字
今年暑假,妈妈向我推荐了一本非常棒的儿童图书――《笨狼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汤素兰,一级作家。她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小朵朵开心奇遇系列”、“酷男生俱乐部系列”等等。
书中的笨狼是一只笨得可爱的小狼。他非常善良,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但是他却总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笨狼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聪明兔。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猜到了吧?是的,聪明兔是一只特别聪明特别有办法的兔子,她总能帮助笨狼想出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森林中有一些坏家伙总是欺负笨狼,不过,到头来他们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吃不了兜着走了。
笨狼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家门口的小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五只可爱的小鸟。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笨狼担心小鸟们会被大雨淋坏了,于是就从家中拿了一把雨伞,他爬到树上,为小鸟们撑了一晚上的雨伞。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笨狼真的很笨呢?其实,他还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帮助小鸟的?在我看来,笨狼的行为虽然让人觉得好笑,但是却透露出他的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如果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奉献出自己的爱心,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看到笨狼,我想起了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特别不让人喜欢的小男孩。他性格孤僻,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有一次上美术课,他没有带水彩笔,旁边的同学也没有人愿意借给他水彩笔用。他只能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看到他那失落的样子,我在想:如果我也没有带水彩笔,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借笔给我,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到这,我拿起自己的水彩笔快步走到他面前,对他轻声地说:“小陈,你用我的水彩笔吧!”小陈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从我手中接过了水彩笔------过了两天,小陈拿着一张漂亮的书签让我收下,他说是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妈妈经常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做事认真踏实的人。我也告诉妈妈:我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2、典地葬妻是什么故事?司马康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后来,他决定将自已分得的珠宝锦缎,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又将剩余的金银接济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自己一点也不沾。他这种无私的行为,众人十分赞赏,即使讥讽过他的人也感到羞愧。他们不得不承认:“司马光真是一个廉洁无私的人。”
司马光是家里很富裕不稀罕这笔赏赐吗?不,不是。他是一个正直无私的*,除了领取俸禄,从不谋取外财。他不仅认为贪污和贿赂是一种鄙劣的行为,甚至认为皇上赏赐的金银也是非分之物,不当受。因此,尽管他的官不小,还是两袖清风,家境并不十分富裕,所以,人们曾传颂着他“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在洛阳居住时,他的妻子病*。当时,达官贵人无论喜事丧事都讲究排场,开销浩大。司马光一向节俭,但丧事总得办,手头没有银钱花费,实在犯愁。他家的情况,亲威朋友并不了解,都认为他长期做大官一定很富有,七嘴八舌劝他把丧事办得隆重些。这事使他愁眉不展,苦衷难诉。委婉的解释,好听的言辞已无资于事,他只好老实直说,"我现在手头无钱,只好将就着把丧事办了算了。”
但是,爱虛荣的亲朋,却不信他这一套,愤愤地说:“无钱,借贷也得办体面些,省得人家取笑。”司马光无法,只得把自己的想法讲明了:“人已经*,如果借钱办丧事,讲排场,摆阔气,装我的面子,我想也大可不必。”
在亲戚朋友中间,分虽然有人赞同司马光的见解,但多数却固执已见。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不得不把自家的收支账目全部亮出来让大家看。大家才惊奇地发现司马光的确不富,可动用的银钱有限,便不敢强求了。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开始也主张借*丧事。司马光就教训儿子说:“为人处世节俭可贵,动不动伸手借贷,真无出息。”
最后,他还是将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算草草把丧事办了。
这件事使司马康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后来出去*,也象父亲那样清廉正直,口不言财。
3、子路负米的故事已入选“二十四孝”讲了什么?
孔子有3000名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贤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仲由,只比孔子小九岁,深受孔子的其中。仲由,字子路(公元前542-480年),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子路负米的故事早就被收入了《二十四孝》,今天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子路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师从孔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家乡遭遇了一场干旱,导致农作物歉收,粮价飙升。当时,有钱人可以生存,但子路家太穷了,他们买不起高价的食物,每天只能捡一些野菜充饥,但问题是野菜没有营养,而子路自己年轻,能糊弄几顿饭。然而,在那个时候,子路有父母,他们的父母都很老了,每天只吃糠咽菜怎么能行?虽然父母什么都不说,但子路心里知道,很难过。
一天有一个好消息,百里外的沂河的食物价格相对便宜。当子路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把家里所有的钱凑了凑,他匆匆告别父母,带着家里所有的钱,拎着空粮袋直奔沂河买粮。百里之外还是有点远,子路用两条腿跑着去,当他累了,他就坐在地上休息。好好休息后,他继续赶路。没有钱住旅馆时,他就在野外住,于是他连续走了三四天,深夜到达沂河。但晚上没人开门,因为粮店已经下班了。他不得不在一个粮店的屋顶下过夜,整夜遭受着刺骨的风雨。第二天一早,他第一个买了白米,然后终于赶回家。
家里有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子路不能让父母挨饿。但是,人是铁饭是钢,往回走的时候,没走几里路子路的肚子就开始叫了。子路看了看包裹,他已经吃完了他带来的所有野菜团子。当时,子路饿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袋子里飘出的白米的香味让他流口水,他真想抓一把白米放进嘴里,吞进肚子里。但转念一想,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在等着吃一顿丰盛的白米大餐呢。这次买的不多,吃一口就少一口。饥肠辘辘的子路,饿得在路边挖草根吃,或者在路边的田里,捡别人捡豆子后剩下的豆叶充饥。
最后,百多里的路走完了,子路看到了自己的乡间小路。走了这么长的路,又饿了几天,子路硬是没有舍得吃一口米。
父母去世后,子路周游列国。来到楚国时,楚王非常重视子路的学识,召他到楚国*,他的地位和物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子路并不高兴。有一次,楚王设宴招待大臣,子路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不禁潸然泪下。楚王问他怎么了,子路说:“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一时间,宴席上鸦雀无声,包括楚王在内的所有*都被子路的孝心所感动。以上就是子路负米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