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6 12:07:25

《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懂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

录音、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第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2分钟)

1、出示地图(课件):同学们,请看地图,与我国东北部毗邻的国家是----朝鲜。它与我国只相隔一条“鸭绿江”,是我国唇齿相依的邻邦。

2、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他们想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我们中国。10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25日,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二年零九个月的苦战,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3、导入新课:在将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中出现了许多英雄:有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有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有舍己救人的罗盛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盛教的事迹:

二、揭题,课件出示课题和人物照片(齐读课题,读准“罗”的读音)(1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4分钟)

1、听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板书:救崔)

3、指导预习。

(1)拼读生字,读谁新词。

(2)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检查预习。(分步检查)(7分钟)

五、学习第1自然段。(8分钟)

1、默读课文,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试着板书: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3、看插图,理解“窟窿”的意思。

4、你还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5、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六、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3题。(7分钟)

拓展阅读

1、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精选范文

一、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重点:

1. 引导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难点:

理解父亲告诫“我”的话的含义,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准备: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

今天我们继续习第29课,(生齐读课题)。你们有过钓鱼的经历吗?说说你们都希望怎样?(钓到又大又多的鱼)本文的作者也和大家想的一样。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我”和父亲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非常高兴。)板书:我 父亲

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作者因此从中受到了启示。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是我们这节课需要重点理解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由读课文的第4—11节,看看你都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首先我们要知道“那条鲈鱼”是一条怎样的鲈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为什么这样读?说明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2.可惜这么一条漂亮的大鲈鱼似乎到得早了一点,它比规定捕捞的时间早了两个小时。面对这条大鲈鱼,“我”和父亲的态度一样吗?此时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出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这样做对吗?

①在书中找出“我”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体会“我”的心情。

A.“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急切,不理解

B.“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不服气,受委屈

C.我又抬头看了以下四周,……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乞求

D.……我清楚地知道,……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无可奈何

比赛读,看谁读得好!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我”虽然不舍得把鱼放走,但是在父亲的严格的育下,“我”还是把鱼放回到湖里。你能通过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吗?在书中找一找,划一划,三人小组议一议。

I讨论交流:

A“划着”“看了看”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为什么要看表?

B“盯着 ”“ 看了好一会儿”此时父亲在想些什么?

C“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得”:必须。说明父亲的态度坚决。你还能从哪看出父亲的语气很坚决?“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D父亲说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他认为自己做得对)

II你认为父亲做得对吗?

不同意见:时间只差两小时,干什么那么死板?

况且四周又没有任何人。

III父亲对“我”的严格育,是希望“我”从小做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纪的有道德的人。

4.同桌演一演。指名上台演。评议。

(2).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指名读。现在你能理解了吗?结合捕鱼规定的时间谈谈你的体会。齐读。

(3)再次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金钱、名利)

2.“我”面对这些诱惑人的“鱼”时,为什么能处理好,因为父亲给“我”的启示。板书:启示。

3.34年后,“我”已从一个当年不得不放掉钓到的大鱼的沮丧的孩子成为了(生接读)纽约著名的建筑师,这都要感谢父亲当年给“我”的诲。板书:感谢。

4.用“因为……所以……”把父亲给“我”的启示与“我”长大后取得的成就连起来说一说。

三、习最后一段

师读:“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你有什么感悟?

“月光如水的夜晚”那美丽宁静的夜晚,更加衬托出人的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高尚,因此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诲,使他受益终生!

你想对这样的父亲,这样的“我”说些什么吗?

四、在生活、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那条大鲈鱼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做的?你身边的人有没有给你过一些启示?

五、最后老师送给同们法国大哲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让我们共勉:“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2、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精选范文

1、按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课文。这个问题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们还有疑问吗?

父亲我

放鱼不容争辩依依不舍

启示严格育道德实践有道德的

3、端午节 综合实践活动

一、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到知识,体验习的快乐让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强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16年5月末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一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一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四、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生的协作探究精神、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 (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生不断习,不断创新。

五、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 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 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习包粽子。 ④ 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 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 根据生的讨论内容,引导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活动大搜索

3、建立课题小组,小课题研究方案。 ① 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 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师指导评价

5、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 ① 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 准备好一些必要的备; ③ 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好采访提纲; ④ 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时间:课外1周

一、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

二、活动过程: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生基本掌握,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要求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 a确定采访内容,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 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生到办公室采访校的语文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 ⑶调查了解本班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 ⑸假期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包粽子。 ⑹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并诗歌整理材料。 第三阶段 阶段小结 活动时间:1周

一、活动目标: 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2、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阶段 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标准 同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的研究性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布:《走进端午 粽叶飘香》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 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说明调查结果 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第三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班级端午节手抄报展示与欣赏。

(三)收获感言 点评小结

1、同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师总结谈话: 同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4、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精选范文

1.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培养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重难点:

品读故事,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情分析:

五年级的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习习惯和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上课是出省接班上课,对于山西太原三附小的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以及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我在备课中情预策略。

一、词语积累,质疑引入

2、读词语:晚霞辉映、银光闪闪、月光皎洁、月光如水

3、读句子:三十四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生提出问题,师板书:什么事?启示?

理念:丰富积累,培养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括故事,找出启示

1、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根据生回答,板书:钓鱼、放鱼

2、那个夜晚,给我留下的终生启示是什么?生回答时,板书:启示

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初悟启示。

三、品读故事,体会心情

1、体会钓鱼时的“得意”

A、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翕动着。

B、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得意之情。

2、体会放鱼时的“沮丧”

抓住我和父亲的对话,引导生关注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弄清父亲放鱼的理由、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4、品读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A、读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B、同桌讨论:此时,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

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我钓鱼、放鱼的不同心情,引导生在品词析句、诵读涵泳、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读“启示”,深化感悟

1、结合故事内容,生活经验,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父亲的做法。

3、理解“鱼”的含义。

4、写自己的启示,全班交流。

意图:理解启示,突破难点,写启示,深化感悟。

什么事?

放鱼沮丧

启示?自律诚信

点击查看更多《罗盛教》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29391.html

热门阅读

  1. 天气忽然变冷的说说
  2. 儿童诗的十五种手法示例
  3. 春节拜年祝福短信
  4. 小班下学期家长会的发言稿
  5. 关于妈妈的发言稿范文
  6. 描写秋天的经典诗句
  7. 《世说新语》的两则教案
  8. 现代农业经济与科技资源关系分析论文
  9. 最经典的五一劳动节祝福语
  10. 金工实习生的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11.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12. 手机业务员的工作总结
  13. 《爱之链》教学设计模板
  14. 银行优秀员工述职范文
  15.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