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40:16

最新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

1、《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3、《河西送李十七》

唐·高适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24、《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以上是网为您整理的关于一年级描写秋天的句子

拓展阅读

1、八下册语文《五首》的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课件

板书设计:

(第1-8)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是(雪中)送别。判官,官名,节度使类*的僚属。这首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首七言题中的“歌”表明这首的体裁是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体。其音节、格律,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两度出塞,因为这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他的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的节奏,使学生领略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七言般为四拍,如: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

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共1810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为第二层:写送别。

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也有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以“雪”这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中的意境,探究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 思考、讨论:

①第、二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二写塞外风狂雪早,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颖贴切?

2、八下册语文《五首》的教案

《已亥杂

、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中义,能翻译子,归纳内容。

3、体会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内容: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字_____,号_______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歌瑰丽奇肆。著有________________。

(三)研究

结合注释,翻译并理解,试着描述下整篇描写了个什么景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涯”这两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了作者种什么样的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己亥杂》是清代人龚自珍创作的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1839),这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是组自叙,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3、八下册语文《五首》的教案

《行路难》

、 导入课: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让我们同轻叩浪漫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漂泊东南带,后病死于当涂。其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

2、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宝元),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样干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是李白在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歌质量为名誉的人们是很注重“眼”打造的。般来说,“眼”往往是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歌艺术。我们就围绕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中,我读出了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中,我读出了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人,心中充满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真”,“会须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下这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中,看到了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日能像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上并不顺利而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个壮志难酬、仰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中,读出了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人在这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式结构上与全有些不大致。哪些不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子更短,是短。短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4、八下册语文《五首》的教案

《茅屋为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 理解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歌同样如此,今我们就来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风所破歌》,领略这首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名同学读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歌,读出感悟

1、读好歌还需懂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起探讨。

读完这首歌,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个字、个词,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起交流下,和大家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想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叹无情的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冷似铁”,陈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人在想什么?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之所以光焰万丈,千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遍这首,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我们为这首制作电视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起,创造性地再现了歌意境。

举例:第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底下,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2889.html

热门阅读

  1. 猴子捞月亮故事盒
  2. 席慕容作品《小红门》原文赏析
  3. 201年雨水节气贺词祝福语
  4. 关于白雪公主的故事
  5. 关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稿
  6.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设计
  7. 幼儿童话故事大全文字
  8. 搞笑的考试微信祝福语集锦
  9. 唯美意境古风句子
  10. 《落花生》的教学计划
  11. 名著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
  12.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三则
  13. 《夏夜多美》的优秀的教学设计
  14. 乘法口诀的教学设计
  15. 关于爱情的网络经典语句摘抄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