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两同心·伫立东风》全词赏析
伫立东风,断魂南国。花光媚、春醉琼楼,蟾彩迥、夜游香陌。忆当时、酒恋花迷,役损词客。
别有眼长腰搦。痛怜深惜。鸳会阻、夕雨凄飞,锦书断、暮云凝碧。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
【注释】
⑴两同心:词牌名,此调有三体,仄韵体创自柳永,平韵体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体创自杜安世。此词《乐章集》注“大石调”。双调六十八字,上片七句三仄韵,下片七句四仄韵。
⑵伫立:长时何地站立。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⑶断魂:犹言消魂,形容哀伤的心情。南国:南方,江南。屈原《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
⑷琼楼:仙境中用美玉砌成的楼阁。此代指思念之人所居的青楼。
⑸蟾彩:即蟾光,月光。古代神话说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韦庄《天仙子·蟾彩霜华夜不分》:“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迥:远。香陌:此指妓院集中的街道。
⑹酒恋花迷:即“恋酒迷花”,喜爱美酒,迷恋女人。花,指妓。
⑺役损:因劳神而损伤。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清宵夜好难捱,一天愁闷怎安排?役损这情怀。”词客:词人。
⑻腰搦(nuò):一只手就能握住腰身,形容腰细。搦,用手握。
⑼鸳会:鸳鸯相会,比喻情人相聚。夕雨凄飞:傍晚冷雨纷飞。凄,寒冷。
⑽锦书:《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称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为锦书。
【参考译文】
面对春风,我久久地站立着,消魂在江南。春天鲜花明亮妩媚,阁楼上醉酒就如临仙境,月之光辉感觉很遥远,夜里游冶烟花巷柳。回忆起当时,我曾沉湎于酒色之中,劳神而损伤。
除此之外,有一位貌若天仙、婀娜多姿的红颜知己。我们彼此非常相爱。来到江南后,从此相聚受阻,断了书信,非常凄苦、郁闷,就像傍晚飘飞着凄冷苦雨、天空中凝聚着乌云一样。想象中,每到良辰美景,我在思念她,她也一定在思念我吧。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年份暂不可考。柳永词多写实,由此推之,此词当作于游历“南国”之后不久。
《两同心·伫立东风》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回忆过去“酒恋花迷”的生活;下片以“别有”二字起,另辟一境,引出所怀之人,抒发相思之情。全词表现了柳永对爱人的的大胆追求、坦荡诚实、无尽相思,表面上显得有些“浪”、“傻”、“痴”,但实质是柳永的真情流露。
词的上片回忆过去“酒恋花迷”的生活。“伫立东风”写词人迎着东风,久久地站立,“东风”暗示了时令节气,说明此时正值春季。“南国”的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词人却“断魂”南国,悲戚哀伤,默然凝伫。开篇两句便塑造了一个伤心欲绝的浪荡词客的形象。南国的春天勾起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花光媚、春醉琼楼,蟾彩迥,夜游香陌”这两个工整的对句,分别由景而情,以极凝练、含蓄的笔墨,浓缩了无数个良宵美景,无数次的纵游娼馆酒楼,沉湎于声色酒乐。而今忆及,当时“酒恋花迷”的生活,累煞多情的“词客”。
过片首句,以“别有”二字起,另辟一境,引出所怀之人。以下,“眼长腰搦”四字写出了她容貌的美丽和身姿的婷婷袅袅,“痛怜深惜”四字写出了两人真挚的情意和深深的爱恋,用语十分简练。接下来的“鸳会阻”两句,紧承上片,回到现实,由情及景,写傍晚时分,冷雨纷飞,愁云凝聚,天色一片青碧。由于“鸳会阻”、“锦书断”,词人眼中的景色也显得凄凉无比,与上片的“花光媚、春醉琼楼,蟾彩迥,夜游香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词作的最后,设想对方遇良辰当好景,也应苦苦思念自己: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从对方写来,这是柳水怀人词常用的手法,由此亦可见柳永怀思之深。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酒恋花迷,役损词客。’余谓此等,只可名迷恋花酒之人,不足以称词人,词客当有雅量高致者也。”需要承认,这样的词句格调是不高,但其中也有诸多难言的苦衷。柳永遭黜落后,打着“奉旨填词”的招牌流连烟花巷阳,沉溺酒香舞影,风流放浪,冶游无度。 这一方面是他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寻求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有宋一代,自上而下狎妓成风。只是,柳永比其他人走得更远,更加坦率而无所顾忌。*后,柳水收敛了许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长相思·画鼓喧街》)。但宦游的惨淡与辛酸,使他对人们趋之若鹜的功名利禄产生了厌倦,转而对自己曾经沉湎其中的世俗享乐又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图利禄,殆非长策。除是恁,点检笙歌,访寻罗绮消得”(《尾犯·晴烟幂幂》)。可见,“酒恋花迷”是柳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在现实中找到平衡的一个支点。
拓展阅读
1、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宋词赏析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玉真:道教仙人,此代指美女。重头:词中上下阕完全相同曰重头。琤琮:玉器相碰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入破:乐曲之繁声。唐宋大曲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分。进入“破”这一部分曰“入破”。钩栏:随房势高下曲折的栏杆。点检:检查、清理。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阕由景及事,回顾昔日与心中美人相见相识相聚的美好幸福情景。首句动情地描绘美丽温馨的春天景色:“池塘水绿风微暖”。在如此良辰美景中,自然回忆起美好的往事来:“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两句用细腻的笔触,对初次相见的“玉真”美妙的歌喉和绚烂的舞姿加以描绘。作者用美玉相碰发出的和谐悦耳的声音状写她的清脆歌声,用“红乱旋”来形容其舞姿的灵活轻盈和迷人,让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
下阕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入对故人的思念和不见故人的怅惘。钩栏香阶,美景依旧,醉后醒来已是斜阳西下。结尾二句,由对意中情人的怀想,延展到对旧人老友的留恋。“无一半”使全词境界一下子得以拓展。由此联想,“醉后不知斜日晚”句既是对具体往事的叙述,也是对人生垂暮的感慨。
2、关于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古诗词赏析大全
灵渠,又名兴安渠或湘桂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23年至214年兴修。这条运河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长江之舟可通过湘江,进入广西、广东。灵渠初名秦凿渠,后因灵河水系的水注入渠内,唐以后改今名。它蜿蜒于沃野之间,全长34公里,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灵渠有铧咀、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 (相当于船闸)、秦堤等主要工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船措施。其设计科学,结构灵巧,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灵渠对开发岭南,繁荣经济,巩固边地,促进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和民族的融合,起过重要作用。渠中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佳丽。
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
宛转中间穿水去,孤舟长绕碧莲花。
[诗名] 舟经秦渠即景作
[作者] 俞安期,明代诗人。
[注释] ●秦渠:即灵渠,因渠开凿于秦代,故名。●三巴:东汉末刘璋将巴郡分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此句言学三巴,显然作者想到川蜀也有秦蜀郡太守李冰所督修的水利工程,而且比灵渠还要早,还要大。●碧莲花: 指灵渠两岸的山峰像碧莲一样。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诗名] 兴安渠
[作者] 解缙
[注释] ●纪:十二年为一纪。●锦帆:指华丽的帆船。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后两句意思是:如果秦始皇不是早早病死,秦二世很快被推翻,他们所乘的帝王帆船真是要通过灵渠从广东直到南海之滨的。
一道原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
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诗名] 分水岭
[作者]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明弘治年会试第一,历任翰林院编修,两京国子祭酒。
[注释] ●分水岭:指兴安县越城岭。岭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今名分水岭。●分流去:湘江水至铧咀之后分流,右面流入湘江,左面流入漓江。●有会时:湘江北去,入洞庭,到长江,出东海;漓江水南流,汇西江,入珠江,出南海,诗人说今日在此分流,来日都流入大海就又相会了。
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
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
[诗名] 铧咀观澜
[作者] 彭榕,字御宣,广西兴安人。清光绪年间举人。
[注释] ●铧咀:位于灵渠大小天平前端,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名。它起着劈水分流的作用,将上游“海洋江”劈为两股,一入湘江,一入漓江。矶:水中露出的石堆。这里指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舞爪句:形容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截流分水,激起怒涛,像巨龙分水,掀鳞舞爪,其势如飞。
3、咏《黄冈·东坡赤壁》诗词散文赏析
位于黄州市古城西门外。原名赤鼻,亦称赤鼻矶。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因而得名。宋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写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诵千古的名篇。现存纪念建筑物系1922年改建。几经修缮,已焕然一新。主要有:九亭(坡仙亭、放龟亭、睡仙亭、酹江亭、向鹤亭、快哉亭、览胜亭、羽化亭、望江亭),三楼(栖霞楼、挹爽楼、涵晖楼),一台(八卦台),一峰(剪刀峰),一像(东坡塑像),一塔(乌石塔)等瑰丽典雅的建筑群。绿树红墙掩映,饶富诗情画意。还有碑阁四壁,嵌有清光绪年间由著名学者杨守敬选刻的《景苏园帖》,计石102方,为苏书名体中的精品。其它亭堂内,也藏有历代文人书写的木刻碑石。有的风格师承颜、柳,有的风格直逼魏晋,琳琅满目,堪称古代书法集粹。黄州赤壁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闻名,传有“无苏轼则无黄州赤壁”之说。因苏轼取号东坡,黄州赤壁又叫“东坡赤壁”。也有人称之为“文赤壁”,以区别蒲圻的古三国赤壁战场的“武赤壁”。
〔古诗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着笔就是滚滚东去,一泻千里的长江,气势磅礴。读着这首词,使人依稀可见作者兀立赤壁矶头,面对江流,放声高歌:滔滔长江啊,那惊涛骇浪卷走了千古以来的多少英雄人物。在黄州古城的西边,人们都说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兵的古战场——赤壁。这里,陡峭的石壁,刺入了高空,惊人的巨浪,冲击着崖岸,激起朵朵浪花,如同千堆白雪。啊!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一时间,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这是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黄州赤壁壮丽的自然景观。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以浓墨健笔生动地描写了其构件——大江、乱石、雪浪,展示了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并且让千古英雄之一的周瑜在这种背景下亮了一次相,以引起读者对气壮山河、影响久远的赤壁鏖兵战况的联想,这就扫尽了平庸萎靡的气氛,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精神大振。诵读到此,无不发出惊叹:江山如画!无怪乎引出诸多英雄豪杰为之争斗角逐。最后一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和点化,也是对下片的带起。
词的下片,作者一开始就把周瑜置于读者的想象之中。作者说,让我们的思绪追溯到遥远的三国时期,想象当年周瑜洒脱英豪的气派和千古传颂的建树吧。那个时候,被称为吴国“国色”的小乔初嫁给他。他风流儒雅,雄姿英发。在滚滚东流的大江之上,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采用反间、连环、火攻等计,使“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曹孟德80万人马顿时灰飞烟灭。写得何等气势。苏轼在这里刻划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以弱胜强的壮举,其意不仅表现他对周瑜的钦羡之情,更主要的是抒发自己华发早生、报国无门的愧疚之恨。当时,在辽和西夏军事**严重威胁的情势下,北宋国力衰弱,朝廷萎靡怯懦。早怀报国之志的苏轼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周瑜那样,为北宋边疆危机的解除尽一己绵薄之力。但是,眼前的严峻现实是:自己是谪居黄州的罪人,何能干预朝廷大事!在这两种心情的强烈对比之下,作者发挥了一种更为丰富的想象力:要是周瑜今天重游旧地,定会笑我一事无成而满头白发。作者在这江山胜处,回想古事古人,大有虚度光阴的感叹。于是他就寻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心境的办法:还是借酒浇愁吧,端上一樽美酒,邀那江上明月,且思且饮,且喝且和。人生啊,只不过是一场梦!
〔现代散文〕“词至苏公始豪放,赋到此翁无古人”。苏轼的“二赋一词”使黄州赤壁的名声大噪。为了纪念苏东坡在赤壁写下的千古之作,清代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在赤壁之前冠以“东坡”。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在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画赋,或状山川之胜,或抒怀古之情,无一不及赤壁之战或苏子之游。正如明代文人袁宏道所言:“周郎事业坡翁赋,递与黄州作主人。”东坡赤壁在习惯上是文赤壁的名胜古迹。事实上,东坡赤壁之文,不仅指苏轼之文,还包括历代文人写苏轼和赤壁之战的全部诗词画赋,也包括后人对苏轼和赤壁的研究成果。她不仅是东坡赤壁的瑰宝,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赤壁现有楼堂、亭、阁等建筑217座,多系清代同治年间所建,主要集中在赤壁矶上,它们各依地势参差而立,独立成景,相辅相成,彼此间用院落分隔,以踏步和景门相连,回环曲折,自然流畅,令人心旷神怡。
新落成的门楼位于赤壁景区南面,与东坡像和赤壁矶上的主体建筑栖霞楼构成了园林的中轴线。门楼和东坡像之间有三孔桥和七星水。门楼名曰乾坤阁,三孔桥名曰八卦台,七星水形似北斗七星。这是根据《易经》中传统的风水理论构景和命名的,耐人寻味。
在赤壁景区*的平地上有一碑亭,碑亭上有用中日文刻写的“樱花园”和诗文,碑亭旁有一片樱花,这是日本友人山上次郎先生栽植的樱花园。每年春天,樱花怒放璀璨夺目。
过去,赤壁矶横亘江中,俨然中流砥柱。江水至此,激起涛涛巨浪,声若雷鸣,气势磅礴而壮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即为当年情景的真实写照。如今长江已离赤壁而去,但当年江水冲刷崖石痕迹犹存,停泊船只的桩眼清晰可见。见此情景,无不为之产生沧桑之感,同时也不免为长江的离去而失却当年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观而产生几分遗憾。
乱石仍穿空,惊涛不复现,为了弥补这一遗憾,近年在赤壁边开设了十数亩面积的放龟池。池水虽不如江流澎湃,轻风徐来,水波不兴,倒也给赤壁增添了几分静谧和文秀。
人们仍然可以驾着小舟,一试当年苏轼在赤壁泛舟的滋味。
(鄂旅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4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