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与高中教育阶段相比有所不同,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就应针对以上变化来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视频教学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还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在使用视频教学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只有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教学效果,进而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状态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生活方面也与高中阶段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因此,在高校的课程教学当中,就应该针对高校培养目标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以使他们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以讲授为主,如果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学习知识理论,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充分,学习的知识理论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巩固,从而越有立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增进师生互动及教学的双向交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而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所涉及知识理论的领域比较宽泛,知识和信息量较大,每个学期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较多。另一方面,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状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思想方面,大学生日趋独立、自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体系;在学习方面,从高中时代的被动接受型的学习,逐渐变成了自主型的学习阶段,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大学生对某课程的兴趣爱好就变得尤为重要;生活方面,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又相对容易养成思想懒散、学习懒惰的行为和习惯,这又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高校更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视频教学法可为高校课程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众多优势。
(一)视频教学法能让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用声光同步,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记忆的比例可高达65%,因此合理的应用视频教学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的知识理论大多数比较抽象,教师单采用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阐述,大学生不太容易识记所学知识理论,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而视频教学是由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而成的动态系统,它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具体,与起其它教学手段相比,它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二)视频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教师以讲授为主,其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所提出的问题等可能都是教师事先备好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寻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再通过创设多种相关情景,从而可激发出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多媒体视频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还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视频教学法可以使大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趣味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视频教学法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运用视频教学法除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实课堂内容,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大学生从只注重识记知识理论结论的传统学习方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从而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通过视频教学法,在激发大学生兴趣、爱好,提搞他们求学、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而在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通过引导大学生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尽管视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众多优势,但不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运用,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有效地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视频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视频教学法进行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不利于学生记忆,且容易使他们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以致教学效果大减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一般教学型视频播放15分钟后,学生就会开始出现交头接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检查视频播放的效果发现,学生对视频播放前15分钟的内容印象较深刻,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也不要超过15分钟。此外,高校课程的课时也有限,而多媒体视频一般容量都较大,如不合理运用,则容易挤占课堂时间,课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视频教学的运用时间,不能过多地使用视频,更不能用视频来取代教师授课。
(二)视频内容应紧扣课程教学内容和主题,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不外乎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尽管教师可剪切编辑各种影视材料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但视频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视频资料要紧贴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和主题,且最好能有所延伸。此外,即使是类似的视频教学资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和主题不符,就会干扰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思维,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选取视频材料的时候,既要注重视频的可视性和生动性,也更要注意选取紧扣教学内容、主题和目标的素材,最好能在使用视频资料前进行一定的剪辑,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在运用视频教学法时,应根据具体需要恰当使用其播放方式。课堂上播放视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放映—讲授”式,即先播放视频再讲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该方式通过先播放视频导入课程,然后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阐述和点评,其侧重点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思考。
2、“讲授—放映”式,即先讲授再播放视频的方式。该方式先由教师讲解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通过视频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经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再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目的是弥补学生思维的不完整性。
3、“穿插”式,即边讲授边播放视频式。该方式的侧重点是协调视频播放与讲授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观看有所指向、思维有所定向,从而达到视思相结合的目的。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侧重点,灵活运用以上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四)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视频教学法的运用应注重对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时一地之功,应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种教学手段。视频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课堂教学中如果所讲授的知识理论或者所提问题,特别是涉及重点和难点,如果太过于注重结论,而不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则容易使大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获取产生依赖感,养成“拿来主义”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能力,科学和创新精神就会失去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独自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视频资料播放完之后,最好组织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避免出现放完视频就算,对视频内容不分析、不总结、不讨论的现象。当然,视频教学法也应注重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板书、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旨在对大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拓展阅读
1、KPCS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方法是认识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教学方法则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而作为传递和掌握人类科学文明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惟有融“教、学、做”为一体,才能强化学生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探索出KPCS教学方法,以期顺应这一*发展的趋势。
—、K:知识与理解
大学教师首要的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成果,“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角色的经典概括。教师以知识传递为基础,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学业活动,将“储存文化”转化为“活文化”。在此,教与学是一种传承关系,从而使教学具有传习性。这种教育传习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它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从而产生教育的规模“生产”劳动力。因此,我们在实施物流专业教学工作时,首先注重对未来人才基本物流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应遵循描述情景一叙述事实一解释概念一论证原理一阐明规律的教学流程,以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来实现新知识的掌握,其关键是理解,能动的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现代“物流”的思维意识时,通过引入经济领域中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理论,将教学导入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四大环节,叙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循环回路,向学生表明物流在四大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推出物流的标准概念;接着从物流的一般构成切入分解,论证其六大功能要素和运作原理,阐明现代物流的思维意识是系统性和整合性,从而把握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完成现代物流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自觉地去认识社会实践与知识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实证分析展开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理解是知识传递和注入的关键,这也是“Knowledge”第二层含义,它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解去促进学生的理解,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理解教学通常是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体验现实环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范式与知识讲授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更具有计对性、实效性和扩展性。我们认为,在以知识传递和理解体验的教学范式中,应遵循理论知识的结构和顺序,并按照教学规律作局部调整,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的形成具有合理的逻辑性,从而使教学从传统的“传授一接受”走向“阐释一理解一建构”知识。
二、P:练习与实训
加强职业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我们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将职业技能引入到教学环节,有利于理论课程与能力实践相结合。它是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知识,形成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是现代高职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中,肩负着将“活文化”转化为“技能文化”的任务。在此,教与学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关系,具有实践性,其教学方式有场景模拟法、演练法、仿真法、顶岗实习法等。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要将高职教育办成“准企业”运作,即工学合一。实训教学工作应按照单元演练——集成模拟——综合训练——素质养成进行构思和安排。具体讲:——是单元演练,以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为目的,通过单元演练使学生对生产过程或服务活动的.具体环节形成明确的认知,有目的地强化生产或服务活动中的某一个(项)或几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二是集成模拟,以培养学生的项目综合能力为目标,是在单项学习和演练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模拟和项目仿真等,形成在校内安排具有情景融合的实训模拟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训的虚拟学习场景;三是综合训练,是在前两项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地参与完整的工作(工程)项目训练,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提高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衔接、职业技能与工作实践结合的能力;四是素质养成,是特指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涉及未来人才在职业规范、爱岗敬业、交际礼仪、语言艺术、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完成职业行为规范的建构,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合格劳动者。
三、C:交流与沟通
交流与沟通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教学方法,它是在上述二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的治学教学,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其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入者、策划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介绍前沿性和前瞻性知识,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技能,开拓专业视野,完善职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治学”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将“技能文化”转化为“团队文化”。在此,教与学是一种治学的导向关系,赋予其沟通性,其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演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讲法等。
交流与沟通主要有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之间自主交流、教师工作交流等三种形式。具体来讲:
一是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应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教师只针对事物或现象作一定的阐释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领会。如我们规定,教师在每次教学工作的实施中,必须进行相应的互动教学,与学生适时交互沟通,以落实“教”的目的。这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使其成为以教促学的“对称性”教学活动。
二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独立性的技能学习者,客观需要将结构化知识和过程化工作进行无缝“链接”。而过程化知识是合作性工作的总结与归纳,强调团队式活动与群体组合,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发挥学习主体之间的合作*流。基于此点,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是KPCS法实施的有效形式。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网络交互、项目研讨等方式进行合作性互动学习,其学习效果更加显着,它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个性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例如,我们在《采购物流管理实务》教学中,增设了“采购沟通与礼仪”教学模块,采用场景模拟、仪表仪容展示、演讲辩论等互动式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又训练了学生的个人形象气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性教学活动。
三是在KPCS法中,教师之间的研究*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制度性的听课评教、教研议教、专题论教等活动,构建合力式教学工作团队以保证KPCS法的有效实施。教师之间就教学工作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界面的连接、新课程模块的开发、实习实训的研究等。例如,我们在规划物流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合理界定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避免同一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正确处理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使专业课程结构更趋合理。这种教与教的交流互动,更能进一步地提高教与学、学与学的教学效果,它是“教”在更高层面上的研究性成果。例如,2009年我校在湖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物流专业)大赛中,派出有2名教师带队的参赛代表队,师生同台竞技,3人获得一等奖、7人获得二等奖,还被大赛组委会授予组织优秀奖,检验了我们物流教学工作的效果。
可见,运用交流与沟通的KPCS教学法,就是将传习性教学、独立性学习、研究性教研合为一体,以对话为基础进行沟通式学习,在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环境中完成教学过程。
四、S:思考与推测
“思能解惑”,思考与推测是在上述三种教学方式实施后的一种反思性教学,具有知识迁移功能,它是以理解、经验、总结、表达为基础的“感悟”。我们通过教与学的反思,更能理性地认识知识与技能,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这是一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学习主体知识结构化的自我构建。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完成“技能文化”向“知识文化”的回归,这一回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高技能在文化层面上的升华。在此,教与学是一种递进关系,具有研究性。它是学生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去诠释他们在社会层面上的自我知识技能架构的形成过程。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学习主体。例如,我们设置了物流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有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冷链物流的原理与实务、超市生鲜物流实务、连锁经营的形式与运作、招投标采购实务等课程,使本专业学习更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拓展了物流知识范围、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完善了专业知识架构;再如,我们抽调骨干教师组建快递项目学习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速递快运物流学习,研究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快递物流的发展趋势;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倡导学生提问质疑、思考分析、见解设想、推测创新。可见,思考与推测是KPCS法中的教退其次、学居主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刺激法、项目推进法、范例分析法、目标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总之,我们倡导的KPCS法是一种一体化的整合教学方法,合理地吸收了现代和后现代教学理念。它是以知识与理解作为先导的一种教学范式,依靠练习与实训为保证的教学实践,提供交流与沟通互动的教学平台,倡导思考与推测的教学理念,开展传习性、实践性、沟通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由“求知一阐释一理解一交流一建构”进行知识与技能构筑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过程,顺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2、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优势与应用价值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多媒体教室的应用效果, 已经开始建设桌面云, 并总结了丰富的技术经验。高校在积极建设桌面云的情况下, 提升了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优势与应用价值, 完善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性能, 给广大师生的学习与互动提供帮助。基于此, 在高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需结合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标准, 针对桌面云建设与技术进行合理分析, 统一标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 提升整体管控水平。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室; 桌面云建设;
Desktop Cloud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Xife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s, many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build the desktop cloud, and summarize the rich technical experience. In the case of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desktop cloud, the teaching advantage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romoted and more per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dia classroom help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earn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ased on th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standards of the reform and upgrading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make a reasonable analysis of the desktop cloud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unify the standard to complete the current work task,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level.
Keyword:
university multimedia classroom; desktop cloud construction;
0 引言
当前, 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实际发展中, 经常出现管理制度、人才队伍与信息化管理模块的应用问题, 不能保证系统建设与应用符合标准化需求。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应用效果, 高校应结合当前工作特点, 科学合理地使用桌面云建设与技术措施, 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1 高校多媒体教室桌面云建设与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市场竞争环境较为激烈, 对科技与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数量提出了新的标准, 要求在校生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 为各行各业提供人才支持。在此期间, 传统板书教学方式与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也无法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存在较多问题。因此, 很多高校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 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进行课程教学, 将支架式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视频内容、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 辅助开展教学工作, 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过程中未能总结丰富的技术经验, 缺乏技术的支持, 难以提升教学工作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不能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云计算的背景之下, 多媒体教室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升级的过程中, 积极创建桌面云系统, 使用相应技术进行开发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桌面云系统的支持, 解决当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 以此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效果, 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2 高校多媒体教室中桌面云建设与技术措施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实际*升级的过程中, 要更好地建设桌面云系统, 就要完善建设方案, 做好建设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基础工作的支持下, 充分融合桌面云技术,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保证增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应用效果, 更好地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 具体措施如下。
2.1 建设思路分析
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桌面云系统期间, 需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统一规范要求与制度内容, 提升操作行为与管理模式的科学性, 保证更好地进行桌面云系统的建设与管控, 提升工作效率, 优化建设模式。
(1) 需创建桌面云系统架构。高校技术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室桌面云系统架构工作, 结合多媒体教学服务需求, 创建IP专网的架构, 保证将先进的核心交换机设备作为专网主要部分, 在核心机房中使用光纤将设备连接到教学楼中, 以便于创建环状的万兆链路系统。在设计核心设备期间, 应将背板宽带作为主要开发内容, 将其升级到十万兆左右,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此期间, 高校需将各个小区教学楼之内的组网作为设计的关键部分, 遵循万兆上联、千兆下联的原则进行设计, 保证千兆网络能够融入多媒体教室的桌面系统中。
当前, 教学平台设计已经设置了专网结构, 可以结合教学需求与科研需求, 创建实验室与重点机房的延伸模式, 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处理, 提升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性能, 保证IP专网架设效果符合要求。同时桌面云系统架构设计需保证基础设施服务性能满足要求, 由于多媒体教室端的使用面积很小, 功率消耗的要求较高, 所以在实际设计时需将专网与桌面云作为整合依据, 创建客户端的管理机制, 保证提升输入功能与输出功能的`完善性, 以免影响多媒体教室桌面云系统的建设效果。另外, 需要提供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服务平台, 使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能够使用桌面云系统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与发展提供帮助。
(2) 针对桌面云平台进行合理设计。在桌面云平台实际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计算功能、信息存储功能、服务器功能与应用软件功能, 保证在大量网络连接之后, 实现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目的, 构建完善的资源池, 为多媒体教室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在设计服务器系统时, 应结合具体的应用类型与组合方式, 创建资源配置机制, 保证提升资源池的应用与设计效果。在此期间, 还需要安装虚拟化的软件系统, 保证在计算资源与云主机的融合之下实现多台服务器的虚拟化开发建设, 更好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存储处理, 在提升服务效果与水平的情况下, 进行动态化的资源调配处理。在建设桌面云的过程中, 应保证将数据输入云端中, 以免本地教学资源受到外来教学资源的影响, 实现异地存储工作目的。在设计工作中, 还需保证数据资源处理性能符合要求, 在不影响教师使用习惯的情况下, 创建完善的资源池结构, 提升客户端的部署管理效果。
(3) 桌面云平台建设需满足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创建统一的资源池, 在减轻客户端工作负荷的情况下, 减少日后的维护工作量, 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结构。教师可以在桌面云系统的支持下, 结合自身的教育需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软件, 在桌面云平台中进行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充分发挥远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建设教学资源池时, 需结合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与特点, 创建办公、播放、应用程序开发、大型数据库、电路设计与数学建模等软件结构, 打破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保证教师可以使用此类技术方式开展工作, 以免影响工作效果。
2.2 桌面云技术的应用措施
在创建桌面云系统之后, 需合理使用先进技术开展工作, 结合多媒体教室的桌面云系统建设需求, 创建完善的工作机制与模式。
(1) 应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 结合PC客户端的用户体验需求, 创建VDX的协议机制, 在联合使用的情况下提升系统运行性能, 将其与OVD有机整合, 形成良好的桌面云平台。例如客户端实际建设过程对桌面云的资源端与服务器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应进行数据与信息资源的缩小处理[1]。在此期间, 就要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终端与资源的联合处理, 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进行桌面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需在其中渗透PPT技术、联网服务技术、视频技术和音频播放技术等, 提升技术配置的应用效果, 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2]。
(2) 在桌面云技术的实际应用需结合3D SMAX技术与动漫设计等课程的应用需求, 合理配置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 构建客户端结构, 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在此期间, 管理人员需执行分类管控工作, 结合程序与模板操作系统的配置需求, 创建技术的推送管理机制, 使用服务器网络进行操作系统的*升级, 以免影响桌面云技术的应用效果[3]。
(3) 不同专业教师对多媒体教室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 在桌面云技术应用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进行处理, 充分发挥技术的应用优势。一方面, 可以在其中使用教师的考试系统建设技术, 根据教师的教学与考试需求创建专业化的桌面云系统, 保证增强系统的建设效果[4]。
(4) 为了提升桌面云系统的安全性, 在实际建设期间需合理使用格式化技术与安全防范技术。例如将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扫描技术、漏洞修复技术等融入其中, 在各类安全技术的支持下, 全面提升桌面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确保可以更好地维护教学资源,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5]。
2.3 多媒体教室桌面云系统的管理措施
在完成桌面云系统建设工作之后, 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 保证提升桌面云的建设与使用效果, 更好地完成当前服务任务。
(1) 应创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 要求检修人员每周、每月定期进行机械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及时发现设备的运行故障和隐患问题, 采取针对性措施排除隐患, 提升设备的应用效果, 以免影响桌面云系统的良好运行[6]。
(2) 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信息化人才, 要求具有丰富的桌面云系统建设与管理经验, 更好地投入到管理活动中。另外, 在实际工作期间需针对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 使其掌握先进的桌面云软件与硬件管理技能, 通过动态化维护方式的支持, 延长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使用寿命, 更好地进行管控与维护, 提升整体工作效果[7]。
(3) 需加大管理技术的开发创新力度, 在桌面云实际管理的过程中, 可针对信息化技术与多媒体教室的维护技术进行开发创新, 以免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出现运行故障[8]。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实际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编制完善的管理计划方案, 通过技术方式与网络架构方式的支持, 全面提升桌面云系统的构建质量与水平, 确保都能符合要求, 系统化与规范化地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黄国富, 王海云桌面技术在多媒体教室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 14 (2) :189-191.
[2]陶福章.云桌面在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21 (5) :138-139.
[3]刘强.多媒体教室中VDI云桌面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11) :76.
[4]吴迪.基于桌面云下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数字通信世界, 2018 (1) :257.
[5]关长杰.初探云桌面 (VMWARE) 在高校网络多媒体教室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 2018 (4) :532-533.
[6]马思聪, 聂翠红, 杨朝晖.云桌面多媒体教室与蓝牙扩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8) :75-76.
[7]张元龙.基于多媒体教学的云桌面建设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 36 (3) :37-38.
[8]张乃帅, 杜晓峰.北京大学桌面云解决图书馆运维“堵点”问题[J].中国教育网络, 2018 (1) :70-73.
3、2022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得体会实用范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老师们要理解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双减”、“双减”之后,我们要朝哪个方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因为“双减”,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高规格的期待,所以,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更加创新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
2、充分钻研教材教法,发展素养,提升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还要聚焦“双减”,加大力度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充分钻研教材教法,提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类型,助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的乐趣。
3、以生为本,植根课堂。
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理性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4、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水平,降低作业量,提升作业质量。
“双减”严控了考试测验的次数和规模,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测试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练习题目可以替代?是不是可以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所以,老师们还是要多学习作业管理有成效的老师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作业的设计、批改和反馈的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降低以刷题为习惯的作业模式,降低作业总量,提高作业的训练效果。
5、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时时刻刻都行走在教育教学这一条“知行合一”的行动研究的道路某某。在这条路某某,我们会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会调整提升。然后我们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螺旋提升进而深度发展。
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与反思,乐于分享。只有这样,“双减”政策下的教师才会有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4、教学论文: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的重难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教师首先必须要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各环节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而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将音频、文字、图像以及视频融于一体,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学生可以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从而突出物理教学的重难点,这也将会极大的推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动态性,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反馈物理概念及其动态过程。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对物理实验具有扩充作用,有效的实现真实情景的模拟和再现,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的学科,而且实验教学环节是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很多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学习物理知识,而且还丰富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例如,当教师在演示关于凸透镜成像这部分实验内容的时候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无法清除的观察实验的情况,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实验情况,另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其交互性和动态性形象直观的把凸透镜成像呈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物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将物理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具有个性化、发散性、动态化以及探索性等特点,教师在进行物理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引导和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板书形式讲解肯定会极大的降低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将习题及对应的解题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动态的播放出来,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物理习题中都会配有图解,静态的图解不利于更好的将物理过程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计算时间和路程这部分习题的时候需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过程,如光线传播和改变、电路变化示意图以及内燃机冲程变化等等,这些物理的运动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的展示出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习题内容。
无论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课堂导入都是必经的环节,课堂导入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该对设置课堂导入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虽然课堂导入时间比较短,但是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堂课后面的教学环节。如果选择正确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满怀热情和兴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导入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其更加的生动有趣新颖,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想象能力。例如,当教师讲解关于光的反射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光有关的视频,如城市夜景、车辆照明灯等等,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光,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充分的发挥其优势,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因为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而使初中物理教学走向误区。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演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