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背影》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4

初中一年级《背影》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按前种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

拓展阅读

1、版公开课语文上册

《孙权劝学》

,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据守江东。208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次,同学们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 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课文,看谁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2、版公开课语文上册

、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文学家、思想家和**家。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礼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的“ 哄”,不是个人,而是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个人,并阐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公公是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切都是我童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达标检测:

3、版公开课语文上册

《安塞腰鼓》

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下。

今天,我们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 (用时10分钟)

?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 本文情感线索:好个安塞腰鼓。

?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 本文记述了个什么过程,描述了个什么的场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样的。) 参***:安塞腰鼓表演

?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表演后------

参***:安静 舞动 寂静

?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 这些东西聚合在起给人种什么样的感受?

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张扬、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精神的自由

?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种生命在涌动。 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

? 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赏析格式: 我认为----------------句子很美,因为-------------------

仿真写作

、 段内的排比

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样,是强健的风姿;--------------样,是------------;----------样,是--------;-----------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参***:闪电样,是移动的身;灵蛇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热火样,是燃烧的红绸;打雷样,是震聋发聩的吼声;狡兔样,是移动的脚步;雄鹰样,是张开的臂膀……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 _ _ _ _ 上, _ 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 _ _ _ _ _上,_ _ _ _ _ _ _ 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碰撞在大地*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

? 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场面描写的技巧;

?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具体有景、有物。

?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描写要有层次和顺序。

?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的排比、比喻、反复的运用很成功。

我抒我情

播放

? 观看,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国的力量。用你的笔,记录那气势磅礴的救援场面;用你的笔,抒写撼天动地的无疆大爱;用你的笔,刻写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用你的笔,铸就那顶天立地的国脊梁。

4、版公开课语文上册

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官庄学 门晓艳 2012-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篇散文《竹》,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板书:竹 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响也很大,是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 )热 弥( )漫 qiâ( )意 水门汀( ) ...

徘徊( ) 口头chán( ) 芥( )子园画谱 ...

乱撇( ) zhàn( )朱砂 参差( )不齐 倘( ) ....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

引导下对国画有了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体会出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写的句子包括两类:类是对景物的描写,另类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写法、内容、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描写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盏乏了油的灯„„不可挽救”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渐渐陷去天空暗下来时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跳”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儿童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这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华阳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

学生勾画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节课的学重点。

六.在刚才的语言赏析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你发现没发现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国画:像符号,重写意(神);西洋画:像照像,重写实(形) 展示两组图画,让学生辨别是国画还是西洋画,具体直观的感受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2.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和蔼可亲,学识渊博,(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丰子恺曾经说过:“父亲对我有阒重要的响,在那个夜晚他让我多了份成熟,添了分思考,增强了对美的认识。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导是分不开的。

七.我们在生活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的趣事)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七、小结:由此可见儿童的游戏,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一年级《背影》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3897.html

热门阅读

  1. 股权授权委托书样本
  2. 关于腊八的短信祝福语
  3. 中秋佳节送礼祝福语
  4.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的诗词鉴赏
  5.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范文
  6. 广告制作安装合同标准格式
  7. 2018光棍节祝福语
  8. 《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
  9. 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10.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2条
  11. 营销管理培训心得
  12. 同学们好的杂文随笔
  13. 课文《过华清宫》教案范文
  14. 格林童话的原版
  15. 弟子规中的故事
  16. 小学六年级情暖冬日系列寒假实践活动总结
  17. 开展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总结
  18. 描写玉龙雪山的句子
  19.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优秀教案
  20. 《橘子味的夏天》读后感范文500字
  21. 国际大学生节活动总结范文
  22. 描写桂花的香很远都能闻到的诗句
  2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论文
  24. 上课睡觉的检讨书模板
  25. 介绍音乐的广播稿范文
  26. 沪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多彩的窗帘》教学设计
  27. 有关于万圣节的作文100字
  28. 6字春节对联
  29. 201年送亲友的元宵节祝福语
  30. 开业大吉祝福语50条
  31. 后帐的造句
  32. 检阅小学生读后感
  33. 温馨爱情的句子
  34. 描写母爱的经典诗句
  35. 201地铁接轨梦想的作文
  36. 优秀学员的发言稿
  37. 伤感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38. 腊八的祝福语
  39. 《有趣的发现》课堂教学设计
  40. 形容春天来临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