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原文赏析 辛弃疾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辛弃疾所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送秋词,是辛词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
①将旦:天快亮了。
②《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③可怜:可爱。
④悠悠:遥远的样子。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
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
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
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拓展阅读
1、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译文] 醉翁在颖州作的词,至今歌女仍在唱。哎,时光如电光一闪而过,至今已经四十三年了。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
次……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
欧公:欧阳修,号醉翁。西湖韵:指欧阳修守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写下的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如下:“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霜余”句:意谓降霜之后淮河的水位渐渐低了。霜余,指降霜之后的季节。
清颍:清澈的颍河水。
四十三年:指作者写此词距欧阳修写《木兰花令》已有四十三年。
电抹:形容时间快得像闪电一抹而逝。
“草头”句:谓草头的露珠如珍珠一样滑动。
“三五”与“二八”:指农历十五日与十六日。这两天月亮开始由盈转缺。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
霜降之后,淮水失去了盛水季节那种宽阔的气势,河面变窄,只听见水声潺潺,那是颖河在幽咽悲切。醉翁在颖州作的词,至今歌女仍在唱。哎,时光如电光一闪而过,至今已经四十三年了。
草上的露珠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到了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当年识得醉翁的人,如今除了我,只有这西湖波底的月亮而已。
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阳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泄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2、《成功的花》原文及赏析
——给中国国家女排球队员的一封信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给当年中国女排写的一封信,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令人眩目的成功的背后有着不被人知的付出甚至血泪,所以结果(成功)固然可敬,然而过程(奋斗)才是最值得人们感动的。小诗的意境宁静而深沉,反映了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战斗洗礼过的纯净、乐观的心。
当年的中国女排七场连捷,球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终于让鲜红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杯排球赛场中徐徐上升,升到最高的地位!
说起花儿,人们总会想到明亮的色泽,美艳的姿态,“明艳”一词,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花的成功。诗人借一个“只”字不动声色地表露了自己的慨叹:人们啊,你们为什么看不到他们为取得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呢?接着用“然而”一转,告诉人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奋斗的泪水滋润她,因为有牺牲的血雨浇灌她。她们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浸透了无数的辛酸乃至痛苦,所承受的委屈、打击、挫折……哪一样不令人心酸泪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得不作艰难的选择,作揪心的放弃,作痛苦的牺牲……哪一次不让人内心流血?至此,成功者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已鲜明地立在读者眼前。这首诗与其祝贺球赛的成功,不如说是中国女派千锤百炼,千辛万苦的成功道路的真实写照。
同学们,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迎接新的挑战,获取更大的成功。
走进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 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等,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3、《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1分)
A.王维 B.韩愈 C.杜牧 D.李贺
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3.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4分)
参***
1.B(1分)
2.C(2分)
3.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上阕描写黄莺初啼、微雨细润、嫩草萌生等早春美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对“一年春好处”的喜爱之情,下阕联想人生的兴衰,想象暮春的残花败落之象,与早春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的美好。(4分)
二: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机最美好。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感情(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另一版本答案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题目问“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答:“初春(早春)”。“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很明显,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说词是描写初春的景色,顺应这个思路,正确的答案应当是:诗描写了“莺语初解”(莺儿刚刚开始啼叫)、“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最能代表初春特征的景物,韩愈《早春》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以,词描写的是初春景色。但现在的答案却要求回答:为什么初春的时机最美好?须知,这是两道完全不同的题目啊!最重要的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初春没有这个景观),万物充满了生机”(准确说法是,万物萌发了生机),并不能说明为什么“初春的时机最美好”。
词人为什么认为“初春时机最美好?”答案在词的下闋。仲春时节,花儿含苞待放,为什么不是最美好?原来“花不看开人易老”,词人不忍看花开,因为花开了会很快凋谢,花开花落,容易想到生命短促,人生易老。如何摆脱这般苦恼?“休辞醉倒”,一醉万事休,酒能消愁啊。季春时节,万紫千红,为什么不是最美好?“莫待春回”,此时虽然绿叶扶疏,百花盛开,但好景不长,春光即将归去,在这样的季节里,“颠倒红英间绿苔”,便会伤春悲人,神魂“颠倒”。所以,词人认为只有初春时节最美好,它不仅生机萌发,而且来日方长,让人憧憬希望,憧憬未来。
这首词与韩愈的诗《早春》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借此劝勉年青的朋友,要特别珍惜少年青春时期,它是人一生中最有希望,最有未来的最美好的时期。
《减字木兰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只有在下阕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吴文英
小娉婷①,清铅素靥②,蜂黄暗偷晕③,翠翘欹鬓④。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⑤。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⑥,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⑦。料唤赏、清华池馆⑧,台杯须满引⑨。
【注释】
①聘婷:美貌。
②清铅素靥:喻水仙花白瓣。靥:笑窝。
③蜂黄:喻水仙花蕊。
④翠翘:翠玉妆饰,喻水仙绿叶。
⑤一壶葱茜:即一盆青翠水仙。
⑥湘娥:湘水女神。
⑦绀:黑青色;鬒:美发。
⑧清华:梦窗词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清华疑即郭希道。
⑨台杯:大小杯重叠成套,称台杯。
水仙的精灵像娇小婀娜的少女,雪白的脸只敷粉,不施胭脂,却偷偷地在额头抹上一晕黄色。鬓发边还斜插着翠鸟尾巴上的长羽毛。昨夜,庭院中十分寒冷,我在月光下与她相识。那时,我睡得正香,又苦于寒风凄紧。猛然我从梦中惊醒,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当您送来这曙光中的美色,一盆碧绿的水仙花时,我才知道夜间的花梦并非空穴来风,预兆是多么准确啊!
这幽独的花定是湘水女神变化而成的,她踩着轻盈的凌波步履,在这古岸云沙路上留下了千年的遗恨。她的身影出现在阶台间,那寒冷酝酿成的香气又与冰雪中梅花所藏的风韵难分。我将她置于熏炉旁,随即又移至枕畔与我相伴,这使我义能一眼看到绝色佳人垂下的青丝般的秀发。我想您在府上池馆中请人前来观赏时,一定是把大大小小的杯子全都斟满了美酒的罢。
这是首咏水仙的咏物词。上阕前四句用比喻描写花、蕊、叶。“昨夜”以下,写出词人对于水仙的无限珍惜。惜花之情描绘得极尽细腻委婉。下阕以典故形式给水仙以更幽美的形象。下阕开头又将水仙花喻为湘娥,使之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临砌影”又将水仙比为“冻梅”。“熏炉畔”数句写词人爱水仙的痴迷之态。“料唤赏”说出感谢郭氏送水仙的真情。全词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将水仙刻画得形神毕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