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儿童朗读的古诗
《送临津房少府》
年代: 唐 作者: 杨炯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送敏中新授户部员外郎西归》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千里归程三伏天,官新身健马翩翩。
行冲赤日加餐饭,上到青云稳着鞭。
长庆老郎唯我在,客曹故事望君传。
前鸿后雁行难续,相去迢迢二十年。
《春晓》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早发白帝城》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赤壁》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鹳雀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红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鹿柴》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阅读
1、适合5岁儿童的诗歌朗诵
1、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3、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 王之涣《登黄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 李绅《悯农》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9、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2、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9、 李白《送孟浩燃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1、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2、 高适《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3、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4、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5、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27、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29、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0、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适合万圣节的儿童故事有哪些
万圣节其实不是*徒的节日,要追寻其根源,就要回到*诞生前三百年的北欧、西欧及英伦一带。住在那里的克尔特人(Celts),信奉一种神秘*,是供奉死神Saman,而十月卅一日是他们的新年除夕。他们的祭司称为德鲁伊特 (Druids),把这天称为“死节”,拜祭死神,招唤邪灵及在年内*的灵魂。 他们作法,叫人充满恐惧,引至疾病、毁坏和死亡,从而操纵克尔特人的生命。
因为万圣节是从古老的撒但教传统演变而来,*徒认为万圣节原本是*庆祝黑暗、火和死亡的日子,源起於北欧的塞尔特人。对巫婆、巫师而言,万圣节是个重要的日子,在万圣节时,他们比较有能力跟死去的亡灵沟通。在万圣节的派对中,小孩或年轻人会参与*、*、听鬼故事和巫婆的故事。但是*已经告诉*徒这些都是*所憎恶的事,而*从来不允许祂的百姓这样!一个真正的*徒,责任是去改变人心,使人的想法符合福音的标准。
*徒认为,把拜鬼的日子称为万圣节,是很误导的,因没有一点“神圣”的味道,反而满是黑暗、死亡、恐怖、威吓、破坏和邪恶。他们认为作为*徒不应参与,不宜在家中挂上巫婆、帚柄、蝙蝠、猫头鹰、骷髅、妖怪、精灵、南瓜的图象,也不要让小孩子穿戴古灵精怪的服饰。应该带着圣洁警醒的心保守自己,留意不要因此追逐流行落入世俗的节日中,让喧嚷的气氛夺去心中的圣洁与平安。
3、适合七岁儿童的故事大全文字版最新
马本来具有天生的素质,它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扬蹄奋起奔跑如飞好像腾云驾雾一样,这是自然赋于马的本性。宫殿般豪华的房屋和宽大的高台对于它来说都是无用的。
但是由于伯乐的出现,马的景况就完全改变了。伯乐曾因善于识别千里马而闻名于世,后又从事训练马的行当,不久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训马高手。
伯乐训马的办法很多,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饿、打、困的方法把马治服。所谓“烙”,就是为了把马的天生气势打下去,就用烧得火红火红的烙铁烙马,马被烙得遍体鳞伤,没了气力,然后修剪马毛,铲削马掌,烙上印号,这样经过训治,十分之二三的马就要死掉了;所谓“饿”,就是为了训练马的耐力,饿了不让马吃,渴了不让马喝;所谓“打”,就是为了调整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时快时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马按照人的意图行进。所谓“困”,就是在马受了这些折磨以后,再把马关在马厩里,长期困乏它,经过伯乐的训治,马死一半以上。
庄子说:“马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它们就摩擦颈项,表示亲爱;忿怒时,就背相对,互相踢蹋。马所晓得的已尽于此了。等到把驾马的横木加在马的身上,用遮眼的东西加在马的头上,使马的行止齐一,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颈不伸,欲脱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衔窃辔,而不驯服。所以使马晓得这些,失去了它们的本性,以致行动诡诈,近于盗贼的,都是伯乐训马造成的啊!”
4、适合万圣节的儿童故事有哪些
故事一:为什么万圣节要点南瓜灯呢?
把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说有一个名叫JACK的人,为人既吝啬,又喜欢恶作剧,还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一天JACK喝醉了就,碰见了一个恶魔,他把恶魔骗到了树上,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让恶魔无法从树桩上下来,并恐吓恶魔答应他提出的条件,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恶魔和JACK达成了协议,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无论做什么,法律都无法制裁他。JACK死后,由于他是和恶魔做过交易的人,在人世时又品行不端,所以他的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并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本来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中,这根小蜡烛是放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称作“Jack Lanterns”,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而且外形也比萝卜漂亮,而且接近脸的形状,于是南瓜灯就逐渐代替了萝卜灯成为万圣节的宠物,也因此,南瓜灯又叫杰克灯(Jack-O-Lantern)。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瓜灯是万圣节的标志,而南瓜是橘红色的,因此,万圣节的标志颜色就是橘红色。
故事二:为什么万圣节要戴面具呢?
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这天定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结束,他们相信在新旧岁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时空的规律也会暂时停顿,灵界大门在这晚会打开,令所有鬼魂趁机游走于人间,到处找寻适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机会。所以,凯尔特人为怕成为鬼魂的目标,便于当晚熄灭家中炉火,装成没有人在家。同时,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样一起走到街上巡游,营造喧哗吵闹的气氛,以驱赶那些游魂野鬼。
渐渐地,这些传统习俗已演变成今天年轻人的庆祝活动,大家尽情在这晚扮鬼扮马,过一个开开心心的节日。参与其中的有大人有孩子,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尤其是孩子,他们大多带着巫师帽,披着小斗篷,类似电影《哈利波特》小魔法师的造型,在街上和大人一起巡游,在西方国家,到了万圣节,整条街上就犹如一个盛大的化妆舞会的现场,十分热闹。
故事三:万圣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