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绽放》有感范文
在4月12日那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绽放》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位盲女,名叫月明,她从小就酷爱音乐,通过一次演奏,她意外的加入了残疾人艺术团,再一次绽放了自己鲜花般的人生。
月明是一个心地善良,貌美如花的女孩。虽然她是个盲女孩,但是她的钢琴弹得非常动听,指法更是娴熟。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盲人。她看不见乐谱,但是她每弹的一个乐普都是用心来感受的。在观看影片中我被那优美的曲子*震撼。
我们认为她的钢琴弹得不错,会有一盏明亮的灯照耀着他的前途。但是现实却是那么残忍,因为月明是个盲人,各种职位将她拒之门外。我以为她会灰心丧气,没想到,性格十分坚强的她,一个不行再试,最终在一所学院录取了她,做了一名钢琴老师。她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今日的成绩,
在电影中还有几位主人公令我感动,大凯原本是一个健康的人,后来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他一直无法接受自己是残疾人的现实,经过月明和艺术团团长的劝说,终于重新返回了他日思夜想的舞台。
乔吟是一个聋哑女孩,因为被人诱骗,犯了盗窃罪,团长了解她的苦衷后,把她带到了艺术团,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她的第一次上台表演。
老团长,她肩负重任,但她从没叫过苦叫过累,一心一意的为艺术团的人服务,她善解人意,心地善良。大凯和乔吟在她的劝导下,不再自卑,走上了正途。她是这些残疾艺术人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次观看《绽放》这部电影,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像月明一样做一个坚强的人,像乔吟一样做一个努力的人,想大凯一样做一个朝自己理想去做的人。我们要有一颗克服困难的决心,要有自信,绽放自己鲜花般的人生。
拓展阅读
1、有关于奇迹男孩观后感范文观后感
剧情大概就是一个名为奥吉的10男孩,因为天生的面部缺陷,在学校里受到了各种欺凌。虽然他憎恨过自己的面容,也憎恨过那些欺负他的同学,但在校长、家长和姐姐以及自己的好朋友的鼓励下,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
听起来很老套对不对?
可就是这样一部片子让我们思索的问题,比如:外貌真的决定了一切吗?决定了一个人TA是好是坏?决定了TA是不是一个怪物?
白雪公主里面的皇后,长得当然是漂亮,那么她的心呢?是不是和她的长相一样匹配、一样美?
答案当然是“不”。
大概开场刚刚10分钟左右,我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了。
当我看到奥吉幻想着,自己是一个凯旋归来的宇航员,大家都抢着和他握手时,对比一下现实,眼泪真的忍不住了。每个人在特定的境界下都是妄想症患者。
当然奥吉也不是一直一个人,他有好朋友(到结尾处还蛮多的),他们给奥吉的鼓励也是很重要的。
“善良无处不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看。所以,我想,我们只是看看,一直在寻找善良。事实上,善良到处都是。”这就是奥吉在毕业典礼上说的一番话,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在这一幕潸然泪下,反正我是哭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你是,我也是。”
2、有关十二公民观后感参考范文观后感
对于影片中的案子,十二位辩证人从一人无罪到最后十一人无罪,这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更是对于这个社会最真实的反映。社会如同一大片森林,森林中鸟类各不相干,人在社会上也是一样,没有人无故去管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然而影片中的8号实在让人佩服,一开始只有他一人投的无罪票,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对这次讨论草草了事,相反他用他自己的逻辑来认真的分析了这个案件。此时,导演用巧妙的镜头技巧来暗示人物的正义,在八号人物出场时以从左到右的摇镜头来暗示人物。
尽管影片最后提及他是一名检察官,但我却认为,他投无罪票并不仅仅是由于职业操守,而是人物内心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他更是在开始唯一一个在思考案件的人物,而他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主题——社会公民意识。
在影片的一个片段中,除八号以外的人都与三号在纸上下五子棋,八号愤怒地扔掉纸团后,竟向三号道了歉,暗示出人物认真负责办案的职业操守。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巧妙的运用道具凸显出各个阶级的不平等。仔细观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的椅子都是不同的,有皮椅,有最原始的木椅,甚至还有像牢狱中那样的铁椅子,暗示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以及利益的对立冲突。仅仅一张桌子周围,反射出整个社会的缩影。其中的三人最为突出,八号,三号和七号,三号的暴躁,所有的结论都不合逻辑,只因自己儿子的错误,使他的负面情绪全部爆发。而七号则是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油嘴滑舌的小商贩早就练就出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自己的自尊早已被践踏的体无完肤,为此他憎恨这个社会,这正反映了最底层人们的社会现状。
万分之一的错案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就是**的爆发,无罪票的人越来越多,三号的不安也表现得愈发明显,八号的正义感不断显现。其中,导演巧妙的运用了灯光和色彩的作用,强烈的凸显出十二个公民人性的变化。八号不断证实着富二代的无罪,从各个方面不断向其他人灌输着无罪的思想。三号的不可理喻表现的愈发严重,面对原有证据一点点被推翻,回想起曾经自己儿子的种种,他的心理防线最终崩塌。导演运用偏黄色的镜头暗示出后面矛盾的爆发,窗外天空不断变闷,小雨淅淅沥沥的落下,八号与三号的矛盾最终爆发,三号歇斯底里的叫喊,只为保全自己所谓的自尊。
天空划出一道闪电,紧接着一声响雷在空中炸开。电影主色调变为冷色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冰冷。随着三号与八号展开激烈争吵,第二声响雷在天空中相继炸开,大雨瓢泼而下,屋子中失去了争吵的声音,只能听到八号对于案件的分析声。随着更多的人偏向八号,三号最终崩溃,屈服于现实。最后一声响雷在天空中炸开,闪电划过天空,照亮了整座城市,再一次举手表决时,所有人都站在了理性与公正上,丢弃自己所谓的面子与利益,为正义而战。
在整部影片中,无罪得票数是影片中的明线,而深层的线索则是人的社会责任感。“人性本善。”影片从开头只有八号自己投无罪票,到八号不断牵引着剩余的十一个人渐渐回归自我,解开自己的心结。一句鼓励,总能带给人巨大的信心;
一个冤案,会摧毁整个人的人生。
社会不断发展,人性冷漠现象越来越严重,影片中的十二位投票人从对于生命的不屑一顾,对于自己利益的重视与自私,到影片最后十二人的社会正义感的不断激发,人与人互相帮助,善良的本性最终被挖掘出来。七号的椅子倒地,大家撤掉了代表他身份的硬椅子,为他搬了一把宽阔的椅子,这象征着社会各阶层的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八号则是社会中正义的引领人,代表着就是社会责任感。
3、有关十二公民观后感参考范文观后感
电影《十二公民》是致敬欧美电影《十二怒汉》的一部力作,影片看似与原版有诸多相似,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问题。此片建立在一个假想情况下,政法学校的十二名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的补考,因此他们对一桩子弑父的案件进行模拟法庭审理,进而让学生的家长们扮演陪审员,且要求陪审员们最后的判定结论必须一致。
一桩悬而未决的富二代手刃穷生父的案件,十二名模拟陪审员,一间破旧的体育教室,一场惊心动魄的争辩逆袭。没有华丽的舞台、旋转的背景,有的只是呼呼的风扇、躁动的闪电雷鸣、雨后初晴的蓝天。它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一场话剧、一幕饱含众生相的戏。
十二名陪审员,十二个不同的群体。他们之中有浮躁盲从的学生代表,嘻嘻哈哈和稀泥的老好人,与女大学生谈恋爱的富豪,父为子纲守旧的出租车司机,曾含冤入狱的社会青年,珍视生命的医生,受生计逼迫的校园小商贩,不受重视的孤巢老人,以房租为生的北京老油条,追击不法商贩的河南保安,缺乏主见的天津*推销员,还有孤身奋战的8号检察官先生。每个人看似都在为自己发声,实为身后的群体扬言。
“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儿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真关系到一个国*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老话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以讹传讹的谈资,历时太久,以致于我们都忘记了今日之我们还有“公民”这一身份,或许这也是片子起名《十二公民》的原因吧。我们在闲谈中不经调查、思考,妄下断语。那一刻,你轻而易举将他判为有罪,他便在你心中死去。
“您怎么会觉得他没罪呢?”“我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咱们应该讨论讨论。”十二个公民中,当8号先生略带羞涩,而又坚定地举起手时,他这样说道。8号先生坚守疑罪从无的理念,他无意与众人对抗,只是他更明白自己公民的身份罢了。而我们是时候该静下心来讨论讨论那看似完美的证据链,放下笑谈时的轻率,吹毛求疵于此处是毋庸置疑的美德。“公民”一词从有了开始,就不允许任何一个公民当国家的看客。法律更是这样,多一位看客,可能减少的是一声正义的呼吁。
“没有万一,你这儿叫万一,到他那就是一万了。万一,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一个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这是曾含冤入狱的年轻人的心声。没错,这个万一谁都担不起,一个万一的后面必然是一个家庭的灾难。8号他明白,所谓公民责任,便是要看到大家所忽略的小事,从科学求证的角度为社会正义发声。十二公民各有其立场,只有8号,他身上的公民意识促使他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他,本不应孤军奋战。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3号,一位执念于旧日伦理纲常的父亲,一位儿子离家不归、妻子弃他而去的出租车司机,自身的经历让他觉得那忤逆的富二代的刀真切地向他心口扎去,为此他坚定不移、毫无逻辑地认为其有罪。而最后,当所有人的目光投向他,一场痛诉道尽他对儿子的思念,也放下了自身的执念,改投无罪。向真理低头,为法律正义发声,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法律面前,哪里容得下丝毫个人感情?*理性是唯一的标准,否则就是道德的*。
一部电影想说的是这个社会的话,并且说清了,就可以说是诚意之作。《十二公民》以十二人之口,使我们见自身、见众生。他们之中有的人听见是富二代便觉得他有罪,听见富豪便觉得人家的第一桶金血腥,听见女大学生与阔商谈恋爱便觉得她贪图金钱……种种偏见阻碍其自身的思想,伤害他人的自尊。他们阻碍的只是这场陪审争辩吗?不止,他们甚至阻碍了法律未来的正义。而这些思想,我们敢说,我们没有吗?恐怕不尽然。
这些争辩陪审的多数公民并没有意识到,身为一个公民该如何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他们只知权利却不知责任,一味地维护自己,却没有放下偏见,尊重他人,肩负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国家没有陪审这一制度,但不代表我们就是国家的看客,法律未来的正义只是司法*的责任,不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守候。有这种思想的公民,陪审制度才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二公民》中,我们看到的是它对公民意识的期待,对法律未来正义的期盼。20xx年12月2日,多年来沸沸扬扬的聂**案终于有了结果,改判无罪。二十二年正义终于是来了,正义虽然迟到,所幸并未缺席。这个案件,很多人说是我国司法的一大进步,对,这不仅是司法部门的进步,也是我国公民意识的一大进步。在这个案件中,公众的监督、舆论的导向是推动司法正义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欣喜的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存疑案件被重审,我们的司法制度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从不缺席。
最后一幕,雨后初晴,十二公民走出体育场。他们曾用缜密的逻辑,科学的态度,一步步将那看似完美的证词、证物推翻,将那曾藏于心底的偏见打落,捡起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清白,是一份公民的责任、一份对法律未来正义的热忱。他们笑着为未来的法官、律师、检察官整理衣襟,小小的动作背后是对法律未来正义的期待。
未来仍是漫漫之途,幸而身为公民的我们在进步,我们对法律未来正义有着热切的希望。我们坚信,正义不仅不会缺席,并且终将不再迟到!
4、有关于奇迹男孩观后感范文观后感
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奇迹男孩》,爸爸说这部电影在外国很受欢迎,所以,我也是满怀着期待。
奇迹男孩就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家里的第二个孩子降临了,由于父母基因问题导致了脸部畸形,还好父母没有放弃他,母亲放弃了事业陪伴着,直到五年级的时候决定让他走进校园,面对残酷的现实,小男孩也是幸运的,有一个有爱的家庭,爸爸妈妈很疼他,姐姐也很溺爱他。
在学校,一开始收到了同学们带有异样的眼光,伙伴的欺骗跟远离,但是小男孩没有自暴自弃,依然热情,依然乐观,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友谊,获得了勋章,成为了一个奇迹。影片很感人,情节不拖沓,看到最后的时候不由得为男孩鼓掌。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幸运的,完整的来到了世上,有着一手好牌却*了生活,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有家人,有朋友,何愁过不去。18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我们奋勇向前,创造出自己的奇迹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