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23 19:23:11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词是1936年2月,*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年底***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1936年2月,*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形势,*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1945年秋,*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4]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拓展阅读

1、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反思

1.知识与能力:

(1)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3)品读下阕,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和精讲点拨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 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2.难点:品读领略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毛**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为*家、**家的一面。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了解毛**的另一方面——诗人。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诗词是伟大的乐章。”特别是他的这首《》,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学习 这首词,来领略毛**诗人的才情,*家的风采。

学生聆听。

激 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1. 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2. 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3. 品读下阕,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学生朗读、明确。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1.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 ,你认为怎样合适?

(“望” 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 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这时**资料介绍。)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

7.师: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1.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

2.一生试读。(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后加以评价。)

3.老师读, 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5.男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6.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深情赞美地读。

7.女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8.生齐读上阕。

朗读,其实是在考察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这首词,因为朗读就体现着他对词的理解程度。

老师必要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诗词。

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1.师: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1.学生自学,讨论

2.生汇报学情。

3.生齐上阕。

让学生学习如何领略词的意境。感受意境的壮美。

品读下阕,感受诗人*襟气度

1.师: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 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

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诗词的 美学追求。

2.师:江山如美人一样可爱,使得哪些英雄为之倾倒呢?请细读下阕,找出毛**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

3.师: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毛**如何评价他们?哪些词体现毛**的观点?

明确:“惜”字领起这几句,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4.师:如何读这几句?

好,我们就是毛**,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5.师: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请大家气吞山河地读!

6.师: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

明确: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品评五位帝王,老师评判,界定,激励。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师生讨论。

学生评论(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自己就是毛**)

学生齐读这几句

生齐读后三句。

生讨论、探究。

生再齐读 后三句,读出自信和豪迈。

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感受他胸襟气度,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

结束语

同学们,毛**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让学生带着激昂豪迈,深情赞美之情再读这首词。

引起共鸣。

布置

1.诵这首词。

2.查找“风**”“风流”多义现象。

3.对一副对联: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请根据词的下阕,对出下联。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 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不过老师范读做得不够,若能在指导完后,再进行示范,学生能更直观体会。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鉴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这样学生一定会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2、五年级文:游植物700字

"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4月1日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去植物游,让我们走出学校,亲近大自然,感受“姑娘”的气息。

我们坐看旅游大巴来到了植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植物的大门,大门前有很多级楼梯,有一些同学还没玩什么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植物绿草茵茵,大树参天,百花齐放,让我看得“眼花缭乱”,连老师都赞叹不已。

之后,我们来到了植物里的游乐场,游乐场里人山人海,项目也有很多,例如:大摆锤、海盗船、碰碰车、5D电影……我左看看右瞧瞧,在游乐场转了一圈之后,玩了许多游乐项目,我和雷嘉欣还有袁伟豪、王宇轩他们成了一队,等玩到第6个项目时,还见到了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惊险刺激的大摆锤。

12点半,我们一起享受午餐的时间。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铺好了毯子,坐在毯子上分享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美食。同学们带的东西很丰富,有牛奶、饼干、面包、薯片、巧克力……大家吃得热火朝天,看着同学们脸上满足的神情,虽然玩的时候很累,但是在这一刻,又像吸饱了满满的能量,开始生龙活虎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美丽迷人的郁金香。郁金香们竞相开放,有紫红的、*、白的、大红的等。千万朵郁金香绽开了笑脸,好像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的到来!”目前全世界8000多个品种,其中红、黄、紫最受人欢迎。导游姐姐带着我们在植物里穿行,一边给我们讲解一些植物的名字的由来。不知不觉,到了山顶,我们来到了樱花大道,那里的樱花一棵连着一棵,数也数不清。一片片白色的樱花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啊,真美!

愉快的游结束了,我们又依次登上了大巴车。我依依不舍地望着窗外的植物大门,缓缓地,它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3、《破阵子·》原文

朝代:宋代

者: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白昼越来越长,随处可见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不由的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秋两社。新社即社,时间在立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本首词的.具体创时间不详。古时,每年在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和秋社。而尤重社,邻里聚会,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社为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光最堪留恋的时节。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社了。那时每年有秋两个社日,而尤重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天的生机勃勃和青的无限美好。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自然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色之娇娆媚人。下片人物。撷取烂熳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与人对应着,将天的生命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4、《江》原文

朝代:唐代

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它的,而且使这个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越广大,主要的描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由于摆在这种*幽静、*沉寂的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镜头,把属于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者把一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可是者并没有把这些物同“”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不会被盖住,而且即使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者却偏偏用了“寒江”三个字,把“江”和“”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连不存的地方都充满了,这就把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照。由此可见,这“寒江”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用远距离画面来描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此诗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5、故乡天的色彩文关于文500字状元文

“万紫千红总是”,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就展现在我的故乡。

故乡的天是五彩斑斓的。红通通的太阳,湛蓝的天空,嫩绿的柳枝……难怪诗人都吟咏天,画家都描绘天。因为天是人间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聚汇。不知为什么这些色彩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天来到人间?

这些色彩的后,是谁在无私奉献?哦!是那连绵的、柔和的雨。雨在夜晚降落,在黎明停息,无声无息地滋润大地万物,让大地暖花开,四海生机勃勃。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破开冰面,唤醒眠虫,让小溪流淌,让大河奔腾,让小鸟飞翔,让青蛙歌唱。风和雨是好朋友,总是结伴而来。带着寒气的风,轻轻地刮着,唤醒了万物。树梢绿了,花儿红了,到处都换上了新衣。“风又绿江南岸”,一点儿也不假。

花儿也不甘示弱。瞧!那些花儿白的白,紫的紫,红的红,粉的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有的仰着脑袋,好像争着让人们拍照;有的垂着头,仿佛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笔直地站立着,犹如一排排士兵……一丛从,一片片,形成了气势磅礴的花海。微风吹过,成片的花儿在风中舞蹈,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我和家人看了,顿时,烦恼没有了,萎靡消失了,我真感谢天给我带来向上的气息。

再看看天空吧!不仅有千姿百态的云朵,还有几只风筝。哟!是几个小孩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奔跑着放风筝呢!忽然,又有几个小孩把书包往大道旁一扔,跑去放风筝了。我总算亲眼见到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场

光这么好,应该用来学习新知,“一年之计在于”嘛!让我们抓住天的末尾,好好学习吧!

点击查看更多《沁园春·雪》写作背景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3405.html

热门阅读

  1.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原文和译文赏析
  2. 三字经教学设计
  3. 父亲节语录祝福
  4. 描写雪花的诗句大全
  5. 幼儿园安全教案优秀范本
  6. 关于读书的标语
  7.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是哪些
  8. 精选很深奥的哲理格言个性签名
  9. 学校84届同学四十周年聚会发言稿
  10. 总经理新春贺词范文精选
  11. 201诗经中的爱情诗
  12. 5月20号我爱你的说说
  13. 元旦手抄报大全
  1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的探讨论文
  15. 520只因我爱你情感美文
  16. 二小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17. 故事里的旧光阴
  18. 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演讲稿
  19. 秋季教育事业的工作计划
  20. 初中备课组半期的工作总结
  21. 喜庆结婚对联摘抄
  22. 华为项目管理法读后感范文
  23. 物理学科教师上学期末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4. 儿时过年散文
  25. 五年级关于难忘的除夕夜的写事作文400字
  2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小说读后感
  27. 城市生态诗歌
  28. 描写喧闹的句子
  29. 描写秋雨桂花的诗句
  30. 《蜜蜂引路》最新教学设计
  31. 周一早晨祝福语大全201
  32. 写与秋天有关的诗句
  33. 你忽然的离去令我无比的心痛的情感美文
  34. 精选小学三年级的日记
  35. 企业乔迁新居贺词
  36. 石壕吏经典散文
  37. 英语句子太长的解决办法
  38. 女巫的青蛙儿童童话故事
  39. 父亲教育孩子所用到的语录有哪些
  40. 国庆诗歌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