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片断赏析及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2

李白《赠汪伦》片断赏析及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分小组根据诗意,练习表演一段汪伦送别李白的小品。

学生分小组构思、设计、表演。

师:哪位李白和汪伦愿意上台表演?请大家认真看他们表演,等会指出他们哪些语言、动作。表情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好,为什么?

(两生表演)

生:我觉得马腾扮演的汪伦喊李白,等等我,我来送你了不对,李白应该是听到汪伦的歌声才看见汪伦的。

生:我认为马腾和韦伦一个站在船上,一个在岸边,抱拳说:多多保重这句台词用的好。

(很多同学点头笑)

生:从图上看,李白是个大官,他不可能像韦伦表演的那样──自己划船,他应该喊:船夫,开船!

(生大笑)

生:(抢说)还有,船应该还没有离开岸边。诗中说的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意思是说李白坐上船刚准备走,忽然听见汪伦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表演时李白应先喊船夫,开船,听到汪伦的歌声后,又对船夫说等一等。

(生笑)

生:我喜欢韦伦最后看着马腾说: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啊!

生:李白是有胡子的,最好韦伦便用手做捋胡子的动作,边说: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啊!我从电视上看到古代诗人吟诗时最常用的就是这个动作。

(很多学生摇头、晃脑,捋胡须,吟诗)

生:郑老师,我们不知道汪伦应唱什么歌。

师:这确实是我们要思考的

师:同学们为了完善这个小品,提了很多好的建议,现在仍按小组排练,剧中汪伦唱什么歌依靠集体智慧来编,可以各不相同。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再演出的小品,希望人物的语言、动作符合人物个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做到吗?

生:(大声)能!

这个教学案例,通过小品表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左脑、右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既重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生互以评价,使个人的智慧变成了集体的智慧,在互以评价中思维相互撞击,心灵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堂成为虚拟的古时送别之地,学生的人格也由此得到升华。

拓展阅读

1、《早发帝城》全文

“朝辞帝彩云间”气势不凡,深得奔放之风。

高高的帝城矗立云霞光中的形象展现眼前。

一个“辞”字拟人了帝城,传神,难怪大散文家余秋雨小时候读到这句诗时把帝想象成一个穿着袍的长者了,“辞”字隐含诗人对山水一贯引为知己的态度(可参看我的以前的作品类),也表现了诗人欣喜情态。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言船行极快,映了诗人舒畅自由的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尽”,此猿声当不是悲啼,有前人说此句借悲哀的猿啼衬诗人的喜悦之情,很是牵强。

从整首诗看,诗人融情与景,情景浑然一体,不存在衬、“以衰写乐”与整体气氛相违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衬说”在这里很不和谐,如果是衬,应该把猿声写的更悲切才对,但在翻译上显然不通。

合理的翻译应该是“两岸猿声不停,平时感觉悲凉这时却没有,而感到有些清脆了”,实际上还是融情与景,诗人的愉悦心情冲淡了猿声的悲凉。

“轻舟已过万重山”,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写法一样,但更加显得诗人心情之轻松,一幅“轻舟”顺流直下,轻飘飘的越过“万重山”的动态画面犹在眼帘,让人无限轻松。

更多唐诗欣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唐朝另一位诗人登科后曾写诗云:“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其艺术手法和此诗相近,心情也大约可同此时心情。

全诗无一处写情,又处处含情,王国维云:“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诗就是这样,我和物浑然一体,无法分辨了。

2、《早发帝城》全文

全诗四句全在一个“流”字,以体现诗人遇赦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之意, www.1mi.net 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更多唐诗欣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

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这就是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

应时《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

这首诗的名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学者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隐喻亨兄弟相残。

3、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古诗

【**--教案】

《望庐山瀑布》是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词。这首诗词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含义为: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

2.香炉含义为: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含义为: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含义为: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词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含义为: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词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这首诗词,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4、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全诗的意作者诗词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古诗作品《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释】

①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莫愁。除:逝去

②衡阳,古衡州治所。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③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译文】

乡的梦续续在公馆中感到特别孤独,那种清凉寂寞的情怀实在无法描述;何况这正是人们欢乐团聚的除夕。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

整个上阕,情调是低沉的,节奏是缓慢的。然而到了换头的地方,词人却以快速的节奏发出“乡梦,旅魂孤”的咏叹。自从贬谪以来,离开家乡已经三年了,这个“乡”字当是广义的,包括京都和家乡。词人**夜夜盼望回乡,可是如今却像游魂一样,孑然一身,漂泊在外。当此风雨之夕,即使他想在梦中回乡,也因角声盈耳,进不了梦境。“乡梦,旅魂孤”这六个字,凝聚着多么深挚的感情啊!至“峥嵘岁又除”一句,词人始正面点除夕。峥嵘,不寻常、不平凡之谓也,中寓艰难之义,杜甫诗云:

“旅食岁峥嵘”,词意同此。然而着一“又”字,却表明了其中蕴有多少次点燃了复又熄灭的希望之火,一个又一个除夕的到来了,接着又一个一个地消逝了,词人依旧流徙外地。痛楚之情,溢于言外。

词的结尾,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这两个故实,用得不着痕迹,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明人沈际飞评此词曰“伤心”,确是表现了此篇感情的特点。从词的内容到词的音调,无不充满了凄苦哀伤的色彩。在宋代词坛上,以抒写凄婉情感见长的词人,独推淮海、小山。在淮海词中,情调最为凄婉的,此阕也是其中之一。细读全篇,浅语淡语之中蕴有深远意味。

5、《南秦雪》居易原文、译文

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

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

旧事犹惆怅,君作初行定苦辛。

任赖愁猿寒不叫,若闻猿叫更愁人。

以前我曾经做过西邑的小吏,经常从骆口去南秦。

那个地方气候阴冷多下雪,二月时山中寒冷少有春意。

我想起旧事仍然感到有点惆怅,你初出远门一定非常辛苦。

由于天气寒冷那愁猿不会叫,如果听到猿叫更让人忧愁。

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作者简介】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与刘禹锡并称“刘”。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赠汪伦》片断赏析及反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3408.html

热门阅读

  1. 出租时间的孩子读后感范文550字
  2. 疾控中心控烟工作自查报告范文
  3. 送给老人的中秋祝福语
  4. 193年的留声机读后感
  5. 吃一堑长一智成语造句
  6. 快乐的国庆节优秀作文900字
  7. 消防安全教育课教案
  8. 试验安全责任协议书
  9. 漫步红尘芳草地散文
  10.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11. 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12. 少先队社区活动总结范文
  13.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
  14.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
  15. 2019新年励志语录
  16. 《长颈鹿和小鸟》教学设计范文
  17. 201年最新315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
  18. 新教师之网络培训心得范文
  19. 未来的迷途为题目的作文
  20. 你喜欢美文摘抄
  21. 高中班级霸气押韵16字口号
  22. 杰出老师个人的自我鉴定模板
  23. 没有一只鸟会死在寻食的路上美文
  24. 过年手抄报精美图
  25. 201年高考祝福语
  26. 高速公路管理处文明服务演讲稿
  27. 我想变成蒲公英小学作文
  28. 小学语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
  29. 珍爱生命保护古树征文3000字
  30. 大米的购销合同模板
  31. 腊八节的祝福句子2016年
  32.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33. 鸟魂飞到了何处诗歌
  34. 泪如泉涌的造句
  35. 2019年新春贺词
  36. 怀念过去美好的句子
  37. 亮庆三八妇女节优秀演讲稿
  38. 《天才》读后感范文
  39. 圆明园的毁灭的 教学设计
  40. 最新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