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屠羊说拒赏
引导语:哲理故事都都蕴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下文的哲理故事,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学会其中的道理。
春秋时期,楚昭王丧失了国土,逃亡在外,屠羊说也跟着他一起逃亡。后来,楚昭王返回楚国,要奖赏当时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时,他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杀羊的工作,现在大王返国,我也可以继续杀羊。那我的爵禄已经恢复了,又有什么可奖赏的呢?”
昭王听说后,就传令手下:“强制他接受!”
屠羊说却回复说:“大王失去楚国,不是我的过失,所以我不该接受惩罚;大王返回楚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
于是昭王对手下说:“那么,让他来见我。”
屠羊说又说:“楚国的法律规定,必定要有重赏大功的人才得觐见,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护国家,勇敢也不足以消灭敌人。吴国军队入侵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人,并不是有意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废毁法约来召见我,这并不是我所希望传闻于天下的事情。”
昭王对楚国将军司马子綦说:“屠羊说的地位虽然很卑贱,但他所说的义理却很高深,你替我将他请来担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知道后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杀羊的铺子高贵;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屠羊的报酬丰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俸禄,而使我的国君得到滥赐的恶名呢!我不敢接受,希望回到我杀羊的铺子里去。”
屠羊说终究还是拒不接受封赏。
哲理点拨:若人人都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必然形成乱源,只有安分守己才能安定人心。
哲理故事:高欢散财结客
北齐神武帝高欢,从洛阳城回家之后,就将家财全部散尽来结交四方的朋友。
他的一些亲戚故旧们见到这样,都很奇怪,问他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高欢回答说:“我到了洛阳,看到京师的侍卫军士,成群结队地去焚烧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害怕动乱,竟然不闻不问。国家政事到了如此地步,未来的情势可想而知,钱财怎么可能永远守得住呢?”
从此以后,高欢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后来成为东魏的丞相,位极人臣。
哲理点拨:天下许多坏事,都因为舍不得钱而发生;天下许多好事,都因为舍得钱而做成。要成大事者,就不要吝啬钱财,今朝施予,以后收获的更多。
哲理故事:私恩与公法
汉顺帝某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在审理积案的时候,发现收赂的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那位老朋友。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欢乐。
这位清河太守的心里,原来是15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苏章对自己犯罪采取什么态度,这下好像石头落了地,他长嘘一口气,得意地说:“人家头上只有一顶青天,独独我头上有两顶青天啊!”
苏章正色说:“今晚我苏孺文请你喝酒,是聊尽私人旧谊,明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却是执行公理正法。”
第二天,苏章正式开堂,果然对这个清河太守按刑进行了论处。
哲理点拨:在友情与正义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以维持正义为第一原则。
拓展阅读
1、哲理故事:别总说正确的话
一个故事——某人在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后,就每天走在大街上,反复地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人说,地球是圆的。不久,这个人被强行送到精神病医院。
此人所说的虽然没有错,但如果这些没错的话被过度重复,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碰到永远说着正确的话并且不断重复那些话的人。比如领导对下级、父母对孩子,等等。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没有被送去*。
这些人永远说着正确的话,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因为他们不自信——如果说一些具有原创特点的话,他们担心会出错,会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就把那些完美无缺、滴水不漏的话当成自己的话来说,用来增加自己可怜的自尊。
第二,这些人天生有虐待他人的倾向。人与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但这些人因为想虐待别人,又怕别人不乐意,就变着花样来干。因为,这些话的特点是,说的人越说越高兴、越过瘾,听的人越听越难受——而且最难受的是,不舒服了,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仅此就能说明,说正确话的人,说话不是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
有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的邻座是一老一少父子俩,儿子11岁左右。在吃饭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听到父亲对儿子翻来覆去、变着花样说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你学习不刻苦、不用功、不卖力。儿子听着难受,想方设法要分散父亲的注意力,但做父亲的总是抓着这个问题不放。最后那男孩低着头,饭也不吃了。那位父亲还“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别人说了你的不好还不高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且勇于改正,良药苦口啊。
我体会了一下这个做父亲的感受,大约是这样的: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越来越落后。如果不给儿子说点儿什么,显然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一定要说些什么,就说些永远正确的话吧。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要说——于是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反复地说来道去。
明代哲学家说:人无痴者不可交,因其无真气也;人无癖者不可交,因其无深情也。说白了,就是不要和没毛病的人玩。那些总说话正确的人,就是显得没毛病的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永远说正确的话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自我保护当然没错,但是如果这种自我保护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的,那就是个问题了。从实际效果说,总是这样保护自己的人,迟早会应了那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意思是,做了让别人难受的事情,自己迟早也会被别人弄得难受的。
2、有哲理的爱情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寂静的海底躺着两粒砂。他们相距两尺。一粒砂爱上了另外一粒。他凝视着两尺开外的意中砂,平安幸福地过了好多年。水下风平浪静,砂粒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他知道有自己爱的砂可以让自己凝视,不用管水面上的台榭焦土,沧海桑田。
沙滩上现出恐龙的脚印。潮水涌来,脚印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与海底的砂粒无关,但是在这一时刻他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要到自己所爱的砂粒面前对她说爱她。于是砂粒开始了漫长的旅途,他一点一点地滚动,不放过任何一点动力,不管是细如发丝的暗流还是鱼们搅起的微弱旋涡。每当有这种力量是他总是觉得很感谢上苍。
沙滩上的脚印换成了剑齿虎的,潮水仍然无声地抹去了这个生物留下的印记。砂粒距离他所爱的另一粒砂只有三寸了。再往后,沙滩上出现了人类的脚印,当潮水再一次将这些脚印抹掉的时候,砂粒终于来到了意中砂的面前。他痴痴地看着自己所爱的砂,想想自己在两亿年间所走过的漫长的两尺,瞬间感到天上地下所有的幸福全部都堆砌到了自己一个身上。两粒砂互相看着,不说什么。很久。砂粒终于决定要开口了。
正在这时一股水流涌来,巨大的吸力使砂粒漂起来,被吸进了一个洞里。他最后一眼看了看自己漫长的旅程,看了看自己爱着的砂粒,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时洞口合上了,顿时一片黑暗。他知道自己被一个蚌捕获了。
在以后的岁月里蚌偶尔会张开壳,砂粒还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他就看到那另一粒砂也在不远的地方凝视着自己。砂粒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因为在光阴无法侵袭的海底,有另一粒砂在等待着自己。
某个时刻砂粒忽然觉得蚌有一点摇动,不久蚌壳张开了,映入眼帘的是海面,阳光,船和人类,人类用欣喜若狂的眼神望着他,他环视一下自身,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珍珠。这粒珍珠圆润硕大,在人类而言是无价之宝,可是对珍珠的制造者,死去的蚌来说只是一个带了些痛苦的意外。很快珍珠就被镶嵌到了王冠上。已经变成珍珠的砂粒觉得很悲哀,但是并不绝望,因为他知道,另一粒砂在海底,痴痴地然而永远地等待着他。
砂粒在王冠的顶端看着百官朝拜,看着国王老去,看着帝国衰落下去,随后国王终于死去了。
王冠被用来陪葬。当王冠被放到棺材里的时候他听着墓穴门被关上,心里想着的是在海底等待自己的另一粒砂。他并不惊慌,因为他有的是时间。他为了两尺距离整整旅行了两亿年。
黑暗的墓穴并不寂寞,时常有老鼠之类的来和他做伴。他独自呆着,不知道光阴的流逝。后来墓穴*开了,两个盗墓者偷走了王冠,还有王冠上的珍珠。很不幸,他们在一条河边为了这粒最大的珍珠开始相互斗殴,双双死亡,珍珠掉到了河边。珍珠中的砂粒燃起了一辈子从未有过的希望,他知道世界上的很多河水最终都要流到海里。等雨季来临,他就可以随着河水流下,到海里去寻找她。也许要经过无穷岁月才能达到最初的地方,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他知道另一粒砂一定会在海底做永远的等待,望穿秋水。
很快雨季来了,可是来临的不是暴涨的河水而是泥石流。珍珠和珍珠之中的砂粒一同被埋到了浅浅的地下。砂粒非常失望,可是他知道自己还有机会,因为陆地也是运动的,而且比自己快得多。
又是一个漫长。珍珠层已经被剥离得没有了,砂粒又露出了自己的本色,他觉得很干净,自己可以一尘不染地去见另一粒砂了。
上面传来沉重的隆隆声,这是一个金矿,砂粒和其他石头、泥土等一起被扔到了一个酷热的罐子里。直到这时他才发觉自己原来是一粒金砂。很快,他和其他金子被融合到了一起,炼成一块金砖,运到了什么地方的金库收藏起来。砂粒在悲伤中度过了很多年,想到海底的另一粒砂就觉得心如刀搅,但是他安慰自己说:还会有机会的。不可预知的未来也许会再次把他回复成一粒砂,并且把他带回大海,那样他就可以做长久的搜寻,为了茫茫大海之中的另一粒砂,为了在海底等待他的那一粒砂。
有一天金砖和金砖之中的砂粒被一起取出,他不知道自己将会怎么样,金砖被做成了一张唱片,记录下了地球上的各种语言和声音,包括大海的波涛。直到唱片被安装在发射架上的火箭里时砂粒才觉得有些惊慌,他问身边的黄金:我们这是要去哪里?
要飞向宇宙,向其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传达地球人类的信息。其他黄金骄傲地回答:不是每个黄金分子都有这样的机会的。正在这时火箭发射了。砂粒看着越来越远的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美丽而脆弱。他忽然间明白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大海,回到没有任何诺言就在海底无尽等待自己的那一粒砂面前了。他有极为值得骄傲的`历史,他曾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最纯的黄金,现在他是一粒飞上了茫茫宇宙的砂粒,是一个星球向宇宙所做的标记。可是比起这一切来他宁愿在海底做一粒砂,哪怕在自己所爱的砂粒身边呆上一个小时,就灰飞烟灭。仅仅是为了两粒砂之间可怜简单的爱情。
3、有哲理的爱情小故事
张爱玲一生给我的感觉高寒孤傲,不可接近,颇有才气,出身名门,气质高贵。就是这么一个人,碰到多情浪子胡兰成,为此付出,也为此凋零。
胡兰成摒弃汉奷不谈,也算是我国最优秀的散文大师,他写的《今生今世》,就是自己与一些女人的群芳谱。
他舍不得张爱玲,当然也舍不得小周,也舍不得那日本人,苏州姑娘,老家妻室。据他的描述,自己是作为一种读者的身份,看了她的《金锁记》被吸引,与读者身份与她结识的。见面后他不按常规出台,问她一月多少收入,没想到接近两者距离,张爱玲之母虽是李鸿章之后,父母离异。父独宠弟弟,自己是在缺爱环境中长大的。她爱穿旗袍,西化的知识青年,爱吃糖。胡兰成眼中的她就是一个一张白纸一样单纯的小孩子,上海己是大红的作家,但聊起来完全没有架子气。她写给胡兰成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沉浸爱情里,他的面前是低到尘埃里。欢喜到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姑娘。
胡兰成的移情别恋,作为一个作家,面对要他与小周之间选择时,他举棋不定。无奈最后给他大把炒票支援逃亡日本。而张爱玲也移居美国,再没回国,也再没见面。
4、民间故事中的哲理心情随笔
当今,在少数行业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事逐渐多起来,致使一些人肥得流油;而另一些遵纪守法,恭谨正直的人却显得庸碌无能,甚至衣袋空空。
我想起了一个民间故事:送子奶奶三姐妹中的大奶奶,作风正派,性情贤淑,一切按上天旨意办事,从不掺杂私情。结果是谁都不买她的账,她的门前香火供品少得可怜;而三奶奶刁钻刻薄,雁过拔毛,又善于使点小诡计,门前却香火不断,供品享用不尽。大奶奶向三奶奶取经,三奶奶拿给她一个水瓢,说你把它盖在谁家孩子头上,孩子就喊头疼,谁家就会送供品给你的。大奶奶接过瓢,一翻手盖在了一个穷光蛋孩子的头上,孩子就喊头疼,正在擀面条的妈妈,拿起擀面杖没好气地照头一棍,水瓢*得四分五裂。大奶奶供品没吃上,拿着烂瓢来找三奶奶。三奶奶说,没本事,看我的。她找了一个富家少爷一瓢盖去,少爷喊头疼。员外一听着了慌,急喊:“快给送子娘娘上供品。”三奶奶接过供品,对着大奶奶一笑说:“怎么样?”大奶奶自然是心悦而诚服了。
送子,这也算是*世界中一个行业吧!守正敬业的大奶奶一贫如洗,而刁钻刻薄的三奶奶却供品丰盈。这种不合理的待遇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业的情况相比,何其相似啊!
神话是现实的反映。过去的神话自然是过去时代的反映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类的事,古代就已有之。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大概也是从古代学来的吧!不过细考究起来,现代的三奶奶在学习中还有发展、有创造,而且手段更加纯熟,不露痕迹了。比如,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中,就有这么几种:
一曰拖:你要办什么证件或执照,今天审查要你补个证明,明天让你写一个书面报告,后天说还没有研究,然后就是等一等,再等一等。聪明人一看便知,“要供品。”供品一到,立即就办。这种办法可是要比三奶奶盖水瓢的办法高明多了。
二曰带:还说办什么证件或执照吧!要办就要你捎带订上几种有关杂志报纸,买上几本书,购上几种有关零部件等等。也就是让你多花上几十、几百元钱,而且花得你无话可说,他自己即从中取利。利者,“供品也!”这种办法,不是比盖水瓢也高明得多吗!
三曰换:你要办什么证件或执照,别急,先为我办点事吧。孩子结婚要买冰箱,便宜它三五百元总可以吧;我亲戚的儿子调动工作,在你那食堂请一次客,还要不要钱呀!经过交换,你花了钱,我给你办了照,各得其利,各不相欠。看来,这种办法,不能不说是比盖水瓢又要高出一筹了。
当今的三奶奶,比之神话中的三奶奶,也有些不高明之处,就是“阎王爷不嫌小鬼瘦”,有钱无钱*,都要揩点油,结果弄得天怒人怨。而神话中的三奶奶,却能看对象办事,专打富人的主意。在这一点上,三奶奶倒有些可爱之处。
自然,当今有些行业公开讹诈,贪赃枉法者也有。不过,聪明人总是不屑为之的。但是,人眼是秤,最聪明的还是人民群众。尽管神话中的三奶奶自以为聪明盖世,她还是难免被群众作为反面形象予以嘲讽。现实生活中,群众对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者也是深恶痛绝的。他们切要求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并按规定予以惩处。如果听之任之,不但这些人会越陷越深,而且像送子大奶奶那样的好人,也是会跟上学坏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