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园地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五年级上人教版)。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五)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六)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七)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拓展阅读
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2.借助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全文。 3.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知识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中国历史,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吗?对,是陈胜、吴广。秦始皇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大建工程,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除此之外,还制订了严刑酷法。尤其是在秦二世统治期间,更是大施暴行,老百姓生活得极其艰难。“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真实地记录了起义的全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择《史记》的《陈涉世家》这篇文章。 课堂实录
一、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10岁“诵古文”, 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1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一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 526, 500字。,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音形义。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准确地阅读字词,并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1.正音。
鹄(hú) 铚(zhì) 酂(cuó) 柘(zhè) 稷(jì)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 以数谏(shu? jiàn) 罾(zēng) 间(jiàn)祠(cí) 笞(chī) 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毋(wù) 以应(yìng) 蕲(qí) 宁(nìng)有种乎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2.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用意)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三、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疏通文意,为教师的重点强调做准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课文通释。 2.教室列举出理解重点句子,准确翻译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天下苦秦久矣。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
(5)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确答案:
(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2)天下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3)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
(4)又暗地里拍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中。
(5)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
(6)假使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7)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课后小结
《史记》是一部人物传记,按照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为三类:本纪、世家、列传。其中“世家”是对王侯的传记。陈涉起义失败,却被列入“世家”,是肯定了他在反秦*中的领导作用,肯定这次起义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课后习题
1.整理本课的重点实词,并解释。
2.查找资料,了解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历史。 板书
1.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3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揭示学习内容,快速进入课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o陈涉世家》中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对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以及起义大军的征战历程作了真实而生动、具体而完整的记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会对陈胜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有个具体的了解、认识。 课堂实录
一、温故而知新,学生自己通译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比喻什么? 2.什么直接原因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对当时的*形势,陈涉做出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4.陈胜为起义做了怎样的舆论准备?又是如何发动起义的? 5.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答案:
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
3.“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说明秦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凭借百姓对公子扶苏的拥戴和楚国人民对秦王朝的痛恨,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可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4.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5.“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三、品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 读下面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形象。 (1)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确答案:
(1)表现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
5
2、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五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读、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每单元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识字写字内容,包括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采集;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采集。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和“指南针”,为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提供方便。
本册教材所设专题依次是:多彩的民族文化、人类的伙伴、巾帼英雄、自强不息、赤子情怀、名著之旅。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奋发向上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167个字,要求会写199个字。 三、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79人,男43人,女36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得较好,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写字水平整体上能做到端正、整洁,大部分学生热爱阅读,但不少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应用方面比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待于提高。 四、教学目标 :
1.认识167个汉字,正确书写199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读写课文中的新词,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2.钢笔字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学写毛笔字,初步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3.熟练阅读30篇课文,按要求以及自己的喜爱背诵相关课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在课文学习中能自主发现文章中的好句子,并能进行初步的赏析。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4.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听出别人讲话内容上明显的错误;能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能说一段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让学生喜爱写作,有话可写,写话有序。
6.培养热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
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改措施:
1.以课程*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举一反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并以识字写字、作文片段训练为重点。
3.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展开语言积累,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 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分层教学,关注差生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7.老师自身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与理论,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必要的条件。
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 : 周 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教学内容安排 1、《神鸟》 2、《格萨尔王的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3、《冬不拉》 4、《火把节》 5、《刘三姐》 5课时 百花园一 6、《猫》 7、《珍珠鸟》 6课时 8、《海豚救人》9、《老人与海鸥》 10、《草虫的村落》 6课时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百花园二 11、《黄道婆》 5课时 12、《提灯女神》 13、《香玉剧社号》 4课时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15、《花木兰》 6课时 百花园三 复习、期中考试 16、《范仲淹的故事》 17、《体育课》 6课时 4课时 18、《虎口藏宝》 19、《顶碗少年》 5课时 20、《失去的一天》 百花园四 6课时 6课时 第十二21、《古诗三首》 22、《左公柳》 23、《郑成功收复台湾》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25、《海上英雄》 5课时 百花园五26、《少年闰土》27、《凡卡》 6课时 28、《孔明借箭》 29、《战风车》 30、《童年乐趣》 百花园六 复习 复习、考试 5课时 5课时 6课时
灶市完小 李运华 2018年2月27日
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3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了解吗?是哪几部?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 (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你们都看了吗?
(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二次备课(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
(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 (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教师范读。 2、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自由朗读。同座位练习背诵。 4、指名读。集体练读。 5、集体齐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
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 二次备课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情境1:A同学是四(3)班的班长。这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仅以三票之差落选了,她愣愣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情境2:邻居王奶奶的儿子考上了托福,即将去美国留学。最近几天,王奶奶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很失落??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
烦恼热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 二次备课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
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 接进电话:
嘉宾与观众、听众交流,教师总结。??
结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还有那么多朋友们想参加与我们的节目。希望与你们明天相约在“小烦恼热线“,感谢嘉宾的参与。 五、总结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反犬旁、马字旁。 2、指导
(1)出示范字反犬旁。 反犬旁由哪几笔构成?反犬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猪”字。 写右边的“者”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马”。 “马”做部首,字形有什么变化? (4)小结:“猪”与“验”都呈左窄右宽之势。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噪声的来源”“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主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让学生经历探究防止噪声各项措施的过程,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了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又从与生活联系更密切的环保角度对噪声做了说明,实际教学中不要纠缠于有关概念的辨析上。在本节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同时还要对如何防治噪声的途径有所了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请学生利用乐器演奏一段乐曲。 聆听,回答:前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再演示:用铁钉刮玻璃,听听产生的声音。 者是优美的声音对比两段声音,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使人心情愉快,指出:前者称为乐音,优美动听,使人心情愉快。后者刺耳难听令后者称为噪声,刺耳难听,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人心烦意乱。 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或者削弱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阅读并思考。 据报道:家住北京昌平区的史某觉得院子里跳广场舞的音乐声过大,他竟拿出家中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并将自己饲养的三只藏獒放出来冲进人群。跳广场舞扰民,“闹”出一名私藏枪支的涉嫌*,这对公共安全的建设还是有贡献的。广场舞的音乐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学生仔细观察并交流讨论,噪声与乐音的波形有何不同之处。 从环保角度让学生认识噪声。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学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30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分钟)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归纳总结: 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 教师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图1甲),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图1乙)做比较。 图1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