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语文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20 10:45:35

《陋室铭》的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1、定风波 苏轼 高中

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碧桂园学校 张灵芝

新学网 > > 高中必修4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风波》

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苏东坡的达观处世态度,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 【学重点】 领会东坡的旷达。 【学时数】 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在座的女生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嫁人的话,你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春风得意的和倒霉透顶的,你选择哪一个?家财万贯的和囊中羞涩的,你选择哪一个?工薪白领的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你选择哪一个?大权在握的和屡遭排挤的,你选择哪一个?(自然得出世俗的答

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的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就是这样一个东坡,却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高声呼喊着要嫁给他。她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唯一的骄傲。”

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坡翁的魅力尽在他的粗犷豪放,旷达乐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朗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全班朗诵全词。

2、自由读全词,看小序部分在全词中的作用。

3、根据我划出的节奏,再读全词,整体感知全词的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学生朗诵全词,看能否读出豪放的味道。 5、名家朗诵范读。

三、鉴赏

让一学生朗读上阙。

1、上阙是怎样描写自然风雨的?(穿林打叶──大、猛、急) 2、上阙哪些词最能体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 莫听、何妨、谁怕。

在把这些词放回原句中,再读,说说通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苏轼?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疾风骤雨中且缓行且吟啸,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

其中道理,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

赢在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超旷、达观。

4、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

指*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平生祸难:从时间上看(过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改贬汝州,后回朝,又外调到杭州,再回朝,又贬谪到颍州,惠州,儋州,再被召还,却死于途中。时间长达32年,被贬的地方之多达10个,无人能及,足可见他的心灵伤害之大)

然而作者却用一个“任”字,随便,不怕,我可以像对待眼前风雨这样从容应对任何一场*风雨。

5、作者为何可以从容应对平生的风风雨雨呢?请看下阙。(读一遍)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晴)。是词眼,如何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风雨:逆境、挫折、穷、失 晴:顺境、达、得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都不在乎。

6、到此刚才的问题答出来了吗?那么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这种襟怀叫做什么?旷达(板书)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词,找学生朗读

四、读,背诵全词

五、研深

作者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

归去。一种淡出江湖,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这是一种佛道的避世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苏轼的整个贬谪生涯。

如:他在《满庭芳》中“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他的《临江仙》中说: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吓得对他负有监管之职的黄州太守赶忙派人寻找,以为苏轼顺江逃跑了。)

又如《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那么苏轼是否就是那种一味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追求清净无为,想过上桃花源式隐逸生活的人呢?不是。他还一直受着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激励着他建功立业,在遭受打击后道家思想在帮他取得内心的平衡。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他最开始在朝中做着大理评事的大官,当他看到王安石的过激*给百姓带来严重不便时,他上书进谏。于是被排挤出京城。司马光上台被召回朝廷,他原可以接受训,学会明哲保身的,可他又因为发对旧*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再次被贬出京城。他想在*上春风得意,壮志能酬,希望一展才华,实现理想,他始终忘不掉对功名的追求。

如,他在《赤壁怀古》中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又如《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在一首《满庭芳》里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是醉,三万六千场。”

又如《浣溪沙》中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依然奋厉有当世志,看到溪水能东流,悟出,难道人生不能再少吗?休要一味感叹时光逝去。他虽处困境,依然力求振作。)

又如《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可是,在*上他是失败的。他始终不会媚俗,不会趋附,不会明哲保身。他一直是那么的艰难,多磨难。所以他只好看淡名利场上的一切,在淡漠中等待崛起的那一天。所以他的这种旷达,背后隐含的是一段又一段苦难的经历,一个又一个辛酸的故事。是东坡忍下泪水亮给我们的坚强。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让我们看到一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面对*祸难,东坡总能看的远,放的下,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我们人生中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坎坷磨难挫折不顺,当我们再次面临人生的磨难坎坷时我们不妨学学东坡。

2、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一

1.交流平台,积累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学重点】

积累词和句子,积累古诗。 【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学课时】1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园地”的内容。(板 书: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2)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意图: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从学过的课◇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中选取有新鲜了灯去追逐影子。 感的词和句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子,进行朗读2. 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背诵和抄写,怎么理解 养成积累言的? 的好习惯。】 3. 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 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5.师评议,并小结:课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词积累。 (课件出示3)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看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板书:成) 3.小组代表发言,师小结:这些词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意图:认识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在读中理解并积累下来。在读读背背中,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以备写作时用。】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4)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 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 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课件出示5)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 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 学一起开展活动。 黑白棋社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 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 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 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 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6)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借助拼音会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读、会背古诗,自由朗读。 通过看插图和3.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反复朗读诗代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句,了解古诗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的意思。在理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 五言绝句) 解的基础上读4.(课件出示7)词解释 读背背,学会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积累诗句,提(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高古诗鉴赏能(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力。】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师小结。 (课件出示8) 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课件出示9)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课件出示10)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园地 新鲜、有趣的句子

句子 兴趣小组 《所见》五言绝句 【课堂作业新

1.把下面的词补充完整。

摇( )晃( ) 披( )散( ) 张( )舞( )

提( )吊( ) ( )红( )赤 ( )忙( )乱 ( )疾( )快 ( )干( )燥 2.默写古诗《所见》。

参***

1. 头 脑 头 发 牙 爪 心 胆 面 耳 手 脚 眼 手 口 舌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学生为主体”的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备课素材 【材分析】

这个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读、抄抄一些课中出现的有新鲜感的词和句子;学会积累;词句段分别出示了成、句子、短,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言,学会感情朗读句子;日积月累部分学习袁枚的古诗《所见》,充满儿童情趣,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与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五柳先生传

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五柳先生传。

以课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学内容及过程:

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五柳先生传》。)

二、初读课,疏通字词

(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不拘小节,初中二年级-五柳先生传》。

2.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的写作特点。

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熟读成诵

以课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4、定风波 苏轼 高中

开放体验,拓展感悟——《定风波》课堂

者:江苏省海门中学

高迎九

学目标】

1.品味言,把握情感,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2.联系拓展,感悟探究写作意图,加深学生学素养和人生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代豪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人生多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被贬在外,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深重苦难,苏东坡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就让我们通过对他的《定风波》一词的赏析来加以细细体会。

《定风波》一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余秋雨在其《黄州突围》一中曾说:“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是一种挣扎和超越。”苦闷的日子里,苏东坡以超人、旷达*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在“挣扎”之后“超越”的大胸襟、大气魄。

二、初读音律,把握节奏,体验情感基调

要求:先请学生一人朗读,师引导提示后全体学生诵读,注意把握词的抑扬顿挫和句的舒缓轻重,重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再读诗句,体味言,理解蕴含感情

要求

(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推荐代表发言、交流:你最喜欢上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提示:

举例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明确:“穿林打叶声”形象真切地描摹出风雨之声以及风雨之大,“吟啸”意即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此句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同引言中“同行皆狼狈”对比,雨中漫步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极富浪漫色彩,突出了诗人鲜明独特的个性。

拓展:“何妨吟啸且徐行”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句,陶、苏两位诗人性格、气质相似,可作适当比较。

举例2.“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此处“烟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亦是指*上的坎坷磨难。诗人对于“烟雨”早已经习以为常,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要求

(二):诗人在上阕中的这种闲适恬淡开朗的心态,是否表示当时他的处境已经改善了呢?请从下阕中找出依据作出判断。

提示:

举例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明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暗指*舞台上的升沉不定、变化莫测,诗人依然处境艰险、内心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此借酒浇愁,以解胸中块垒。

举例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舞台上的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体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人生态度。

拓展: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曾经这样感悟人生:“每个生命都会下雨。”“风雨”之中,我们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姿态?

当处于人生的困境中时,我们可以依赖的信仰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助:儒家主张“入世”,而恰恰就是这“入世”带来了让人伤感沮丧的风雨;道家宣扬“出世”,可对雨后初霁的期待,又让人难以割舍那份牵挂;佛家更是无法依靠,“来世”毕竟太过缥缈虚幻。真正可以依赖的,其实唯有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的声音,你会在平静中找回平静。

四、联想体验,品味心境,参悟达观态度

要求:课堂上播放三首跟“风雨境界”有关的歌曲,请学生们比较体会,其中哪一首营造的意境同本词中作者的心境最为契合?

提示:这三首歌跟风雨都有着关联,但却传达着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首是周传雄的《弱水三千》,出自《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表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首歌的情绪在凄风苦雨中显得悲观、抑郁、沉沦。

第二首是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但这样的宣泄有些禁不住品嚼,那种声嘶力竭有点“无知者无畏”的鲁莽,少了些沉稳、厚度和内蕴。

第三首是钢琴曲《雨的印记》,音乐风格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以幽美的曲调细腻地抒写屋檐下雨滴滴落、雨丝滑落的感觉,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倾诉。表现出一种沉静、淡定、洒脱、从容。

总结升华,结束学习:既然在尘世中,我们的生命无法完全超脱,那么,我们何不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沉着、乐观、旷达一些?争之必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人生中,雨是否停歇并不重要,选择好了姿态,即使是一生风雨,又有何妨?生命,原来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的人生感悟,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课堂总结】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坚定的人生态度,学生由于人生经历和体验的单薄,在理解和感悟方面有较大难度。本节课堂试图有所创新,重点改变古诗词学习中单调枯燥沉闷的课堂风格和内容上仅赏析本词的相对封闭单一的习惯。为此,本节课堂重点突出:

1.阅读理解上的开放式体验,力图以轻松谐趣的风格去解读作者沉重苦闷的心境,以时尚的言、从现代的角度去感悟古代诗词的主旨、情感和意图;

2.感悟上的联系拓展,结合本词中“风雨”的意境,撷取古今中外名人对于“风雨”的理解和感悟,突出学积累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丰厚学素养、加深人生体验。

点击查看更多《陋室铭》的语文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7390.html

热门阅读

  1. 最赚钱的赔本买卖美文摘抄
  2. 欢度国庆节中学生优秀作文
  3. 竞选小学副班长演讲稿
  4. 结婚婚礼致辞贺词大全
  5. 201寒假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6. 《环境保护教育》教案设计
  7. 2016年猴年小年祝福语短信
  8.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9. 新学期个人学习计划书
  10. 关于中专生暑假实习个人鉴定范文
  11. 奶茶请一定要幸福美文
  12. 二年级语文期末造句知识点复习
  13. 公司试用期合同范本
  14. 明孝道知感恩征文1500字
  15. 精选激励青年立志名言汇总
  16. 杂志社部门副职竞职演讲稿优秀范文
  17. 小班十二月份月计划
  18. 春季开学典礼的新闻稿
  19. 藤野先生优秀读后感
  20. 小学体育课堂要求和教案参考
  21. 富兰克林的小故事
  22. 小学六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范文
  23. 人教版《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
  24. 浅谈班级的管理论文
  25. 关于春天的散文600字
  26. 高中军训日记文章400字
  27. 回归生命最初的地方纪实故事
  28. 续写小木偶的故事100字到150字
  29. 乡愁现代诗歌
  30. 2019金猪贺词
  31.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1300字
  32. 5青年节的作文:我是青年
  33. 小品搞笑大全剧本
  34. 描写春雨的好句子精选
  35. 有关生日的问候祝福短信
  36. 高考励志句子
  37. 街道办事处工作计划
  38. 电子信息产品销售合同范本
  39. 学校招生办公室工作计划
  40. 春节对联五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