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唐诗大全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7

王昌龄唐诗大全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闺 怨

闺中少妇未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塞下曲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拓展阅读

1、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独上:一作“独坐”。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龙荒:荒原。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西边境少数民族**。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辕门:指军营的门。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胡瓶: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烽:指烽火台。


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载于《》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


这首小,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经·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爆发,引出了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交融在一起了。就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


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面。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其三】


这首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


【其四】


代边塞的读者,往往因为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优秀边塞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其五】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振,喊声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喇叭口,风力极,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这两句于“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其六】


第六首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朝强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第七首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人在《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2、关于维的的作文500字:味摩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数百年”。回首中国古代歌的发展历程,才情斐然者如数家珍。“光焰万丈长”的当数“李杜”的文章;浪漫奇绝者,“屈宋”也;竹林七贤是飘逸佯狂的代表,豪放雄泽的,“苏辛”名副其实。而我,却独爱维,摩诘

作为山水田园人,陶潜的闲适悠然与谢康乐的玄言风均对后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余钟爱的原因在于他的具有佛性,禅意深邃,竟境悠远,故有“佛”的雅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余联想着一轮新月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林间,黑魅的树影在明月洒下的清辉的映照下,愈发显得清瘦苍劲,有幽深清远的意境,潺潺轻流的泉水轻抚着石岩壁面而流,淙淙之声给了这雨后空山的空寂添了份灵性与生命力。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个富有苍凉深远色彩的意象为寂寥的沙漠徒增了一抹悲壮雄浑的气氛。意境开阔宏,似浑然天成,一静一动,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旅生活凄寂的默默倾诉之情。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着力通过动静结合,色彩描写,远近运用,一幅幽静清新,明丽清远的山林图活灵活现地呈现于脑海。以蓊郁的森林为背景,斜射入翠林的夕阳,新绿的青苔,暖暖的余辉,给读意以意般的恬静,更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享受。

正应了苏子瞻选摩诘之语:“味摩诘之中有画。”

3、描写赏荷花的

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4、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侬身。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

5、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6、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7、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8、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

9、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0、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1、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12、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

13、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14、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

1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6、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

17、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18、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19、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0、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21、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 白居易《咏菊》

22、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 白居易《采莲曲》

23、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 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24、过雨荷花满院香。 —— 李重元《忆孙·夏词》

25、吴姬越艳楚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 《采莲曲二首》

26、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2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8、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29、新荷 宋.朱淑真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自注:莲:怜,双关.

4、写梅花的

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____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二、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____陈孚《咏永州》

三、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____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四、候馆梅残,溪桥柳细。____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五、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____黄升《南乡子·冬夜》

六、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____何逊《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七、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____张炎《疏影·梅影》

八、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____辛弃疾《念奴娇·梅》

九、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____宋之问《题庾岭北驿》

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____韩疁《高阳台·除夜》

十一、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____张嵲《墨梅》

十二、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____陆游《梅花绝句》

十三、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十四、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____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十五、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____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十六、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____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十七、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十八、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____冕《白梅》

十九、日暮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二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____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二十一、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____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二十二、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____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二十三、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____阴铿《雪里梅花

二十四、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____洪升《雪望》

二十五、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____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二十六、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____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二十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安石·宋《梅花》

二十八、雪似梅花,梅花似雪。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二十九、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____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三十、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____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三十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____柳宗元《早梅》

三十二、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____苏轼《洞仙歌·咏柳》

三十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____李商隐《忆梅》

三十四、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____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三十五、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____之道《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

三十六、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____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三十七、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____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三十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三十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四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四十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安石《梅花 / 梅》

四十二、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四十三、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四十四、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

四十五、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冕《白梅》

四十六、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四十七、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四十八、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四十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五十、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____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五十一、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五十二、竹影和瘦,梅花入梦香。____庭筠《绝句·竹影和瘦》

五十三、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____寅《把酒对月歌》

五十四、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____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五十五、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____陆游《落梅》

五十六、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五十七、梅雪争春未肯降,**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五十八、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十九、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六十、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____苏轼《西江月·梅花》

六十一、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____苏轼《西江月·梅花》

六十二、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____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六十三、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____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六十四、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____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六十五、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____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六十六、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____道源《早梅》

六十七、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____齐己《早梅》

六十八、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____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六十九、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____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七十、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七十一、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____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七十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____维《杂三首 / 杂咏三首》

七十三、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____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七十四、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____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七十五、梅花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____李商隐《对雪二首》

七十六、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七十七、更无花态度,有雪精神。____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七十八、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____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七十九、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____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八十、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____李世民《元日》

八十一、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____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八十二、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____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八十三、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____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城东禅庄院》

八十四、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____李方膺《题画梅》

八十五、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____范成《喜晴》

八十六、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____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八十七、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____龚自珍《病梅馆记》

八十八、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____陆游《落梅》

八十九、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____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九十、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____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九十一、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____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九十二、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____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九十三、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____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九十四、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____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九十五、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____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九十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____李白《早春寄汉阳》

九十七、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____守仁《元夕二首》

九十八、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____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九十九、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____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一百、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____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5、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着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海内:天下。

存:有。

天涯:天边。

比邻:近邻。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曹植《赠白马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这两句说,我们在分手时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勃的心头。但想到*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作者简介]

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四杰之一。勃为隋末通的孙子,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勃集序》说他于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勃应生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勃是初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书》本传谓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绩为神童。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李贤闻勃之名,召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经常斗鸡为乐,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鸡》,不料竟因此罹祸,高宗认为是使诸闹矛盾,将勃赶出沛府。其实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勃被赶出沛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酒,驰情于文场。《旧书·杨炯传》说:“炯与勃、卢照邻、骆宾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着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杨卢骆的。

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书》所载,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福峙因儿子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上功劳尤,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阁即席所赋《滕阁序》。对此事,《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阁成,重阳日在滕宴宾客。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勃写些什么。听说勃开首写道“南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惊。”

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勃《滕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勃于南阎都督宴上赋《滕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书》本传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勃文思敏捷,滕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损失。

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着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子安集》16卷,也非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点击查看更多王昌龄唐诗大全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58403.html

热门阅读

  1. 国际大学生节活动总结范文
  2. 描写桂花的香很远都能闻到的诗句
  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论文
  4. 上课睡觉的检讨书模板
  5. 介绍音乐的广播稿范文
  6. 沪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多彩的窗帘》教学设计
  7. 有关于万圣节的作文100字
  8. 6字春节对联
  9. 201年送亲友的元宵节祝福语
  10. 开业大吉祝福语50条
  11. 后帐的造句
  12. 检阅小学生读后感
  13. 温馨爱情的句子
  14. 描写母爱的经典诗句
  15. 201地铁接轨梦想的作文
  16. 优秀学员的发言稿
  17. 伤感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8. 腊八的祝福语
  19. 《有趣的发现》课堂教学设计
  20. 形容春天来临的诗句
  21. 描写春天自然风光的诗句
  22.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父爱故事
  23. 幼儿园中班安全游戏十只小猫咪教案
  24. 二月份的说说
  25. 王勃王维两首《山中》的主题
  26. 有关描写山水优美的句子
  27. 留住糖果时光散文
  28.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
  29. 罗坊走古事随笔
  30. 描写桂花香的诗句大全
  31. 格林童话《森林中的老妇人》
  32. 有关毕业留念的句子
  33. 数学思想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34.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
  35. 冷灶热灶都要烧一把母爱故事
  36. 中秋节学生手抄报文字内容
  37. 《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38. 初三下学期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计划
  39. 关于描写幸福的优美句子
  40. 一个人伤感无助的说说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