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拓展阅读
1、李白赠有人的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冶金 冶铜入诗李白始——秋浦歌赏析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由于李白的《秋浦歌》,使秋浦河被誉为“诗之河”,也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中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中)李白毕生五次到安徽,描写江南美景的诗篇,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且不说《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江美景,也不说《赠汪伦》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单就《秋浦歌》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极具夸张的写法,就足够撩人耳目,让你产生遐想了。
说起《秋浦歌》,可是李白献给江南池州的一份厚礼。比起《望天门山》、《赠汪伦》等这些单首诗歌来说,《秋浦歌》是组诗。它由十七首诗歌组成,这在数量上就*占了上风。
秋浦,在今池州贵池。李白到池州一游,一口气就吟咏了十几首诗歌,这就是李白对池州人的馈赠,也让秋浦成为诗歌史上独具魅力的所在。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游览了贵池秋浦,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淳朴的池州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唱出了心中的歌,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秋浦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豪情。
《秋浦歌》这十七首诗歌中,题材上最具开创意义的是其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前两句展现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第二句是中近景,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后两句是正面描写。工人的脸庞因炉火的烘烤,在月色笼罩下,一个个红光满面。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乱”,错杂,指红色火花在紫色的炉烟中飞溅。“赧(nǎn)郎”,指冶铜工人。“赧”,害羞而脸红,这里指工人脸膛被炉火映红。
这首诗歌在写作技法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李白善于运用视觉、听觉的词语,描绘景物,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视觉的,如“红星乱紫烟”,熊熊的炉火,火舌窜动,炉火映红了冶铜场,映红了半天夜幕。那裹着火星升腾而上的浓烟也被映成了紫色,好不壮观!李白喜欢用“紫烟”入诗,但这里的炉中“紫烟”,与《望庐山瀑布》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决然不同。此处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展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听觉的,如“歌曲动寒川”,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十分高涨,齐声唱起的劳动号子,使远处的河水也激起浪花。诗人深情地吟唱,犹如一曲劳动号子,淋漓尽致,情景交融,好气派啊!
这首诗,尽管有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整体来看,还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诗人借歌颂冶炼工人的劳动,表现了冶炼工人那种众志成城,改造自然的伟大、粗犷、强悍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题材独特,写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罕见的。
3、李白赠有人的诗句
李白送朋友的诗有很多:
1、《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友人下蜀 》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6、《乐府·长门怨 》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李白写了哪些月的诗句有哪些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望月怀远》
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五松山送殷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秋夜独坐怀故山】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时于落星石上〉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沸珠跃明月,皎镜函空天。【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荆州记》云有玉女乘车投此泉)】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夜下征虏亭】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过崔八丈水亭】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游南阳清泠泉】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二首】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金门答苏秀才】
5、李白写了哪些月的诗句有哪些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3、《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4、《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qf.cn/articles/62899.html